简述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论文

简述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论文

简述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马 聪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是对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将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照进当代社会的现实中,是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 马克思;公平;效率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在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公平效率理念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释自己对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但他并没有对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论述,这些观点散落在他的著作当中。笔者就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进行简要分析论述如下。

一、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一)从《资本论》看马克思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和低效率的批判性论述占有大量篇幅,我们通过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够侧面推断出他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马克思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指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和大工业生产的机械力;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对立统一。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一并批判了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认为它们不公且低效。其中,低效是相对于生产力来谈的,不公则是相对于生产关系论述的,正是因为收入分配的不公才导致生产的低效。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萌芽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在工场手工业进行生产,工人和资本家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签订契约,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关系——工人获得劳动力价值,资本家获得利润。马克思称这种分配方式为按资分配。而这种按资分配方式也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普遍采用大工业机器,资本家为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进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断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机器大工业生产力相较于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在本质上也需要建立新的公平与平等。于是,相对剩余人口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资本家越来越富,手中握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就会产生垄断。资本家垄断市场资源则必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这是在不平等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劳动生产率将会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公平和效率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谈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因而,公平和效率也是对立统一的。而在马克思的另一部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当中,马克思则是通过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阐释出自己的公平效率观,同时,他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分配模式展开了构想。

(二)从《哥达纲领批判》看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

1.分配公平

①宝鸡市市民大多数经历过至少一次较大的城市内涝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其次是地势低洼和降雨的影响。但是,关于内涝的主要成因,不同城区的居民对此有不同的认知。在可能造成的灾害方面,多数认为严重的城市内涝会造成道路堵塞,甚至坍塌,进而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但不同职业的市民认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80后、90后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这一批人最早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高,更愿意在互联网上体验各类金融服务。随着80后、90后步入工作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已经成为了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对购买汽车的需求较大。同时80后、90后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会更多地采用负债消费的方式。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部分人的需求。

首先,马克思针对拉萨尔主义“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进行批驳,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论。他指出:劳动和自然物质是财富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社私有制的条件下,各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是不平等的,资本家通过早期的原始积累垄断着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只能在资本家剥削和压榨的夹缝中求生存,“自由”的一无所有。为了获取生活来源,他们被迫沦为资本家的附庸,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被资本家买走,退出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资本家盲目追求的剩余价值。

采用双填砂管并联驱替实验的方法[7],渗透率级差分别设置为1倍、5倍、8倍、10倍和25倍,常规水驱至含水98%(w)后用聚合物驱油并记录不同渗透率岩心的产液量。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渗透率级差对提高采收率程度的影响明显(见图1)。在渗透率级差逐渐上升的阶段(1~5倍),由于低渗岩心动用程度提高,因此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呈上升趋势(见图1)。当渗透率级差进一步扩大(5~10倍),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达到峰值(27.4%)之后缓慢下降。当渗透率级差超过10倍之后,由于聚合物分子在高渗岩心中形成指进减弱了聚合物提高波及效率的能力,从而使得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逐渐下降[8-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提出了自己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他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生产产品的目的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阶级和国家,以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为标准分成初级和高级两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生产资料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及更高水平的生产资料“按需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的方向。

2.权利平等

星期六,我做完作业,想去找李立涵玩,可是他不在家。我又想去找周玉清,得知他和父母外出旅游。回到家后,我闷闷不乐地躺在沙发上,爸爸看见后,放下手机对我说:“儿子,我来给你表演个魔术吧!”

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权利平等,主要是指在分配领域内的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劳动者平等地使用劳动为计量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劳动与收入成正比。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保证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存在着体力、脑力等因素的局限。比如,当一个人在脑力和体力完全胜过另一个人并因此能够在同一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时仍然用劳动作为衡量尺度,这种平等就演化成了不平等。因而,这种平等是有相对性的。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存和发展面前一律平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有折有扣的劳动所得”,即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的用于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的费用都是对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权的物质保障。同时,针对拉萨尔主义“教育无阶级化”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教育是贵族教育,一切阶级都可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纯属空想。

马克思分配公平的观点是通过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相关理论的批判阐释出来的。

3.马克思的效率观

另外,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的比例失调和经济危机。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都成功的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低效率和不公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马克思始终持公平效率统一观,他认为公平和效率这两者是同等重要没有先后之分的内在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一观点也是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处理好公平效率关系努力靠近的方向。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中找到他的效率观,其实,他的按劳分配的思想暗含着对效率的一种推定。在马克思构想的未来社会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劳动者自身的劳动量成为衡量劳动者的报酬的指标,因此,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自身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收入。

石墨烯pH电极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敏感膜对H+敏感,膜电位值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理想的敏感膜材料是此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关键。杜海军[2]研制了基于石墨烯/Au的修饰电极,该修饰电极在pH 3~11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为 53.88 mV/pH。张立等[3]制备了聚丙烯酸-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将其修饰于电极表面建立了pH敏感型响应性界面,研究表明,这3种pH敏感型响应性界面在酸度测定、新型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次,马克思针对拉萨尔主义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和“不折不扣劳动所得”理论,提出:生产条件的性质决定生产条件的分配,消费资料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他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谈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消费资料分配的不公平。资本家占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他们投入大量资本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进行生产,资本贪婪的吮吸活劳动,无节制的榨取剩余价值。然而,雇佣工人被剥削压迫的只能获取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的工资,贫富差距严重失衡。在这种条件下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只是将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一面掩盖住了,不过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为所谓的公平正义摇旗呐喊罢了。

但是,按劳分配下的劳动包含着智力和体力以及天赋和能力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的劳动报酬也就有着明显的差别。在物质财富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状态下,内在生成了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机制,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自身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单个人对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追求将会促进了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丰富。

二、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公平效率关系的演变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不同阶段改革的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收入分配领域的具体政策实施也有一些不同。

理论界根据各个时期收入分配政策的导向演变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十三大为“效率前提论”、十四大为“效率公平兼顾论”、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十六届五中全会主张“更加注重公平论”。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改革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印证了新时代收入分配改革要求坚持公平和效率的辨证统一。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无不体现着我国对于公平效率关系认识程度不断的深化,理解和把握的也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是与时俱进的,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公平效率观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我们期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建立起来。

注释:

3) 腹地货源对港口群干支航线网络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虽然非核心枢纽港腹地货源改善有助于提升这些港口的转运功能,但是由于其已开发干支泊位资源的不足,港口群整体的转运效率明显下降。

① 周平轩.论公平与效率—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62-64.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2.

③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DMS柔性支撑材料的磁敏感加速度传感装置,通过应用MATLAB软件对磁场仿真分析以及应用有限元仿真的方式对PDMS薄膜应力分析,验证了加速度检测的可行性,实现加速度传感装置的搭建。并通过静态测试的方式验证对加速度检测的可行性,其灵敏度为4.68 Gauss/gn。最后对磁敏感加速度传感装置的分辨率及固有频率进行分析,得到传感装置的分辨率为8.57 μgn,固有频率为10 Hz。可以实现对低频加速度信号的高灵敏检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周平轩.论公平与效率—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6]余斌,樊志.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J].晋阳学刊,2006(6).

[7]姚挺.《资本论》的“效率与公平”观[J].经济与社会,2007(9).

[8]赵兴罗.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当代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4.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2-0401-02

作者简介: 马 聪(1995-),女,满族,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标签:;  ;  ;  ;  

简述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