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全球农业发展的战略回顾——Strategy of the World#39;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the Second World War,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Strategy论文,二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农业取得很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全球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不仅养活了战后增加的众多人口,而且满足了广大民众日益改善的生活需要。
1994年世界谷物总产量19.53亿吨,比1945年的6亿多吨增长近2 倍。经济作物、畜牧、渔业生产都有很大增长,棉花总产量增长26倍多,渔业总产量增长近4倍。
世界人口1994年达56亿多人,比1945年增长1.4倍多, 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60年代初年均139公斤, 到80年代末增至164公斤。发展中国家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口显著减少, 由60年代末占其总人口的36%下降到80年代末的20%。
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世界农业生产急剧下降,1945年全球粮食总产量比战前(1934~1938年)平均减少约20%,人口却增加了10%。当时粮食不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大事,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为此,各国讨论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呼吁与敦促各国采取战略措施,加快粮食和农业的发展。从近50年全球农业实践看,有四大战略措施值得重视。
1.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
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快慢,取决于政府能否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是否切实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美国尽管工业发达,但却一贯把农业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予以重视,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资源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以很大的支持。日本和德国在战后把发展农业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战略。西欧各国过去把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支持国内的工业发展。二战后一些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这些国家不得不重视发展本国农业,以强大的工业来武装农业。如英国于70 年代末基本上扭转了过去食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法国于1971年由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发展中国家,有的在独立后只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困难,又迫使其改变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如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科特迪瓦、突尼斯、喀麦隆等都是在70年代前后开始着手调整工农业的结构,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努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才使本国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国家对农业实行干预
通过经济和政策法律的手段来引导农业向国家预定的目标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支持农业生产建设,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逐步缩小工农和城乡间的差别;对不利于国家利益和持续发展的行为加以限制。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以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的政策,对农产品给以价格补贴,提供低息信贷,资助科技普及推广,与此同时实行征收关税、出口补贴、促进出口等保护政策。美、日、德、法等国重视对农业的投入,用预算中一定比例来扶植农业。80年代,美国、加拿大、欧共体、奥地利、瑞典对农业生产者平均补贴等值的25~50%;芬兰、日本、挪威和瑞士补贴等值的70%以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对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的10%或不到10%。1992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总额达3 540亿美元。近十多年来,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加强了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等的支持,对良种、灌溉、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适当补贴,或减免农业税收,特别注意扶植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逐步取消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放宽贸易制度,鼓励农业出口创汇;有的还加强了私营小合作部门在销售中的作用、扩大农产品流通领域。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还重视农产品国际贸易、食品与营养、环境保护与农村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与改进,普遍加强了国际间的农业合作。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率增长中20~30%靠技术进步实现,到70年代60~80%归因于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率增长中目前还只有10~40%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就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说,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提高了3.3倍,发展中国家提高了1.4倍。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美国50年代就解决了谷物和饲料作物耕作的全面机械化。法国1955年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达65%,70~80年代畜牧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工厂化生产。日本1968~1980年期间水稻生产实现全面机械化,并发展了农业、牧业节省空间的工厂化、温室化、大棚化等技术,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较慢。80年代后期,用机械耕种的面积约1/4左右。
农业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全球现有灌溉面积2.33亿公顷,比1949年扩大1.3倍多。发展中国家灌溉面积80年代末比60年代初扩大60%, 占其耕地的21.4%。喷灌、滴灌等节约用水技术扩大应用。化肥施用推广很快,全球平均每公顷施用量1970年49公斤,1985年87.1公斤,1992年99.4公斤:发展中国家1961年5.3公斤,1970年18.7公斤,1980年49.7公斤,1990年62公斤。现在正大力推广微量元素、复合肥料、微生物肥料的施用,良种也不断得到选育与更新。3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50年代推广高梁杂交种,70年年代推广水稻杂交种。小麦、水稻大多已采用矮杆、高产、抗倒伏的良种。60年代到70年代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以推广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为中心的“绿色革命”,增产效果极为显著。植保方面,60年代以来,以化学防治为主,不断更换农药新品种,向高效、低毒、无残留方向发展,同时研究推广综合防治、选育抗病虫品种和生物防治等新技术。间作套种、复种多熟、轮作免耕等农作制也有进展,80年代以来,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栽培又有新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技术逐步扩大利用,并转向产业化。畜牧方面,除增加饲养量外,着重通过育种、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来提高单体产品率和商品率。仅动物育种,每年可使牲畜的生产率提高1~2%。渔业方面,由于化纤鱼网、机械化围网和冷冻技术以及养殖技术的提高,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农村能源结构有了改进,水电、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利用得到较快的推广。
为了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许多国家重视增加财政和智力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工作。
4.开展多种经营
实行农牧林渔全面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综合经营,推行产业化、企业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尽快使农村富裕起来。发达国家从50年代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逐步实行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发展中国家60年代以来,在努力争取粮食自给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牧、渔、林业生产。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除抓橡胶生产外,推行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油棕、可可、椰子和稻米种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东一些国家,70年代后,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奶牛、养禽、养羊,提高食品自给能力。非洲一些国家80年代开始扭转单纯依靠某些经济作物,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并注意保护和利用森林、草原、渔业资源。拉美一些国家70年代后注意发展大豆、蔬菜、棉花、肉牛、柑桔、花卉等出口产品,以增加外汇收入。
发达国家从50年代起就重视产后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工作。现在美国农村劳力用于产前的占20%,用于产中的占10%,用于产后的占70%;英国农业劳力产前占7.2%,产中占22.9%,产后占69.9 %。日本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业的比重,50年代初为21.7%, 60 年代中为52%,70年代中为66%,80年代中为79.5%。发达国家农产品经过加工销售的约占80%,而发展中国家只占10~20%,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后期重视农村综合发展,鼓励农村兴办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增加非农业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以利脱贫致富和减少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发展各种农民组织和合作组织。美国80%以上农场主参加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欧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开展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国家80年代重视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工作,并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组织如合作社、农民协会、村社委员会、妇女会、青年会、专业协会等,以利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农村发展工作。
新的挑战和任务
当今全球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人口不断增加,2010年世界人口将达72亿人,2050年将达100亿人,增加的人口绝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 对这些国家农业的压力甚大。世界粮食和农业产量增长率在放慢,60年代平均3%,70年代平均2.3%,80年代平均2.1%,1990~1995 年间上下波动,徘徊不前。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80年代有1/3 的国家人均谷物供应量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23%,用地占42%,但其谷物产量占45%左右,谷物库存量占70%,肉类产量占63%,农产品出口总值占70%。发展中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的现有11.3亿人。 半个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自然资源的代价。 全球有1/3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每年有240亿吨土壤从河流冲入大海, 荒漠化面积每年达600万公顷,热带森林每年毁坏1 700万公顷,人造林只200多万公顷。海洋渔业资源因酷捕而枯竭,草场资源因滥牧而退化,物种资源日益衰退,空气、农田、水质污染不断扩展。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逐年加重。因此,未来农业的任务相当艰巨。
国际社会认为,农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不仅要提供人们所需的粮、食、纤维和其他原料,而且对世界经济贸易、资源环境保护与改善、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今后要走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产生最佳的相互作用;力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现代和后代之间的协调,在保持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净效益。为实现“保障生存,社会和谐,优化环境”的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