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临床观察论文_尹怀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临床观察论文_尹怀远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儿科 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常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8例(A组),并设单纯西药治疗48例作对照(B组)。结果:A组显效44例(92%),有效3例(6%),无效1例(2 %),总有效率98%;B组:显效38例(79%),有效5例(10%),无效5例(11%),总有效率 89%。结论:结果对比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快,疗效更好,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苓白术散加味;口服补液盐;疗效对照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135-02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小儿秋季腹泻。本病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10次/天左右,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患儿早期会出现呼吸道症状。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较儿童少。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小儿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常可根据本病的流行性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病。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6天,多数具有自限性,抗菌药对本病无效。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此类疾病属于“泄泻”的范畴,从小儿生理、病理以及该病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等诸方面分析,本病多属小儿脾胃柔弱,复感寒湿,邪滞胃肠,升降失调所致,治疗原则是益脾升清,补不宜壅;敛阴固肠,涩而不闭;分利清浊,利而不峻;清热化湿,慎用苦寒。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已经逐渐引起了临床的重视。笔者在儿科住院部工作期间常用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来自近两年我院收治的患儿96例,随机分两组。中西医结合组(A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6岁;病程1~4天,平均2.0±1.8天。西药组为(B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个月~3.5岁,平均1.4岁;病程2~5天,平均 2.4±1.5天。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 临床表现

A、B两组96例患儿,每日腹泻>10次,量较多。大便常规:外观呈蛋花汤样或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白细胞<3个/HP,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

1.3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婴幼儿腹泻防治方案标准:发生在秋冬季流行性腹泻,年龄<3岁,病程<1周,粪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每日>10次,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

2.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秋季腹泻的主要方法可概括为祛邪实、调气机、固肠胃、止泻利等要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祛邪实包括祛除湿、寒、热、食等引起腹泻的致病邪气,为治疗的第一要素;调气机指恢复胃肠气机升降功能,重在理顺胃肠气的疏导运行;固肠胃,一则健脾气、益胃气以扶正祛邪,二则需补充胃肠道丧失的津液;止泻利,一方面可使用一些淡渗利尿药以增加尿量而减少肠道的水液,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另一方面可适时、适量使用某些止泻药以加强止泻效果。中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9g、白术9g、茯苓9g、薏苡仁6g、山药6g、砂仁3g、车前子3g、葛根6g、川黄连3g、乌梅3g。伤食者加焦三仙各3g,腹痛者加槟榔3g,畏寒者去黄连加干姜3g,便下清稀加肉桂3g。用药剂量可随年龄、体质而调整,每剂水煎两次,混合100ml,服用剂量:<1岁5~10ml/次,每天10次,1~4岁20ml/次,每天5次。西药组: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新生儿慎用),年龄<2岁,每天应提供ORS液500ml;年龄2~10岁,每天应提供ORS液1000ml;年龄>10岁,ORS液能喝多少给多少,每天应提供ORS液2000ml。宜少量多次喂服,2岁以下的患儿每1~2分钟喂1小勺约5ml;大一点的患儿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儿呕吐,停10分钟后再慢慢给患儿喂服(每2~3分钟喂一勺)。A组:中药配合口服补液盐,B组:单用口服补液盐。

3.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

治疗3天后观察:显效: 大便次数每日≤2次,性状正常,化验:WBC 0个/HP,粪轮状病毒检测阴性;有效:大便次数每日≤2次,性状好转,为稀便,化验少许脂肪球,粪轮状病毒检测阴性;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

3.2 两组疗效比较

A组显效44例(92%),有效3例(6%),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B组:显效38例(79%),有效5例(10%),无效5例(11%),总有效率89%。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典型病例

4.1 患儿张某,男,1岁3个月,2016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2天。患儿昨天发热、咳嗽,社区诊为感冒,给予小儿感冒颗粒。当晚即呕吐、腹泻,社区又给头孢克肟颗粒及止吐药,病情反重。视患儿烦躁不安,发热,体温38.1℃,时而呕吐,腹泻蛋花样水便,10小时内已泻8次,臭秽难闻,舌红苔薄微黄,脉滑数,指纹紫。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湿热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湿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除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白术6g、茯苓6g、薏苡仁3g、山药3g、砂仁3g、车前子3g、葛根6g、川黄连3g、乌梅3g、肉桂3g,日1剂,水煎,频频与之。另给予口服补液盐兑服,随时口服,一日量口服量大于2000ml。

二诊(2016年11月18日):呕吐已止,发热退,腹泻次数减少,舌质红苔白。上方去川黄连、乌梅、肉桂,加陈皮3克,2剂,日1剂,水煎100ml分5次服用。泻止纳增而愈。

4.2 患儿宋某,女,3岁,2017年1月8日初诊。主诉:流涕、咳嗽、呕吐、腹泻3天。经社区用药咳停而吐泻不止。患儿呕吐日2~3次,大便日5~7次,多为水样便,无脓血,舌淡苔白滑,指纹红。粪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气虚体质。诊断:秋季腹泻。辨证:湿邪侵袭,升降失常。治法:升清降浊,温胃止泻。方投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9g、白术9g、茯苓9g、薏苡仁6g、山药6g、砂仁3g、车前子3g、葛根6g、焦三仙各3g、干姜3g。日1剂,水煎,频服。另予口服补液盐兑服,随时口服,一日量口服量大于2000ml。

二诊(2017年1月10日):患儿呕吐止,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上方去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焦三仙,加白芍3克,槟榔3克。再进2剂而愈。

5.讨论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肠道疾病,易导致脱水,如治疗不及时常危及患儿生命。腹泻常导致阴液不足,引发脾胃受伤。中药具有生津止泻,改善脾胃之功效,达到益阴护阴之目的。方中白术、茯苓、山药、黄连、葛根、砂仁清热燥湿、健脾升提、消导、收涩止泻,配合西药可减轻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通过中药西药结合,体现了中药健脾和胃及西药补充流失体液及电解质之作用。预防小儿秋季腹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2016年第4卷第1期.

[2]全国儿科中青年医师论文报告会,2015年度.

[3]《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第20期.

[4]中国学术期刊网.

论文作者:尹怀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临床观察论文_尹怀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