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梯度陷阱与跨梯度超越--对发展理论的思考_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低梯度陷阱与跨梯度超越--对发展理论的思考_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低梯度陷阱与跨梯度超越——对一个发展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陷阱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2)09-0011-04

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寻求经济发展的理论思维中,有一种梯度推移理论影响深远,甚至成为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决策的思维定势。而实践的结果恰恰陷入了低梯度陷阱,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严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反省:技术梯度等于后发展地区的跟进顺序吗?能否跨梯度超越?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实现跨梯度超越?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低梯度陷阱与落后的增长

80年代初,西方的梯度推移理论被引进我国。西方梯度转移理论与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是紧密相连的。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认为,各个工业部门、工业产品、技术,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中,都要历经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发展经济学家把这种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引伸到区域发展研究,产生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主要观点是: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推移的。如果该地区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该地区就成为高梯度区。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等创新活动,一般来源于高梯度地区。以后随着产业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衰退的部门、产品、技术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后来,迈达尔棍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地区经济发展总趋势的观察研究,提出累积因果论。根据累积因果理论,地区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同时在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发达地区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力量,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水平梯度上升。在极化效应发挥作用的同时,扩展效应也在起作用,因为随着城市带发展梯度上升,附近地区可能在城市带的帮助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回程效应指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仍然具有比不发达地区更多的优势,不发达地区虽然有扩展效应的帮助,但由于回程效应使资金、移民仍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仍能保持竞争力。从而,回程效应削弱了扩展效应的作用。[1]

上述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理论,从表象上看,它确实反映了经济技术区域推移的一般现象,但进一步的剖析可以看出,这种梯度理论是不严密的,有局限的,而且对不发达地区是充满陷阱的。实际上,梯度转移理论包括三层内涵:第一,高梯度区之所以“高”,就在于它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高度化,而且处在不断更新过程的创新、发展期,其核心是不断地保持一种创新活力;低梯度区之所以“低”,就低在它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关键是缺乏结构提升的活力。这才是决定梯度推移的动力源。第二,梯度推移往往是核心区的成熟技术甚至衰退技术或产品向边缘的扩展,换句话说,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出去的是衰退的、落后的、淘汰的产业、技术和产品。第三,这种经济技术的梯度转移,具有明显的从核心区向城市带再向广大落后区推移的特征,这种渐进过程始终解决不了边缘区的落后状况。

显而易见,后发展地区必须十分关注低梯度陷阱,那就是低梯度转移与落后的同步增长。

从现实方面看,更印证了低梯度推移与落后的增长同步。现在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就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这种低梯度推移战略的恶果。据世界银行统计,1967年至1987年的20年间,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扩大了5倍。这种差距的扩大实际上就是落后本身的增长,会形成贫困的累积性效应,即越是落后,就越是贫困;而越是贫困,又不断地导致再贫困,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命题:“一个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它贫困”(纳克斯,1953)。因为人们的收入水平低(即贫困),储蓄能力就小,资本积累率便低,投资不足,工业化的发展便会受阻。而人们的收入水平低又是生产水平低的反映,要增加收入就只能靠提高生产水平,然而生产水平的提高又主要依靠增强资本投入。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贫困的恶性循环。可见,这种“落后的增长”的根源,在于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结构(核心是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低度、落后,因而长期处于向发达地区提供原字号农业产品和初字号工业品状态。所以,扭转这种“落后的增长”,最终要靠剧烈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跃升来解决。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虽然也能逐步地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结构水平,但只能永远地落在发达地区后面。因为发达地区,通过淘汰落后,又形成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所以,带给不发达地区的仍然是“落后的增长”。更为严酷的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由于自身产业升级及随之而来的当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转移出去的不仅仅是淘汰的技术和产业,而且还包括那些高度消耗自然资源、高度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这对不发达地区可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增长,却对长期的发展铺设了极大的陷阱。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把技术梯度的差异当成区域发展的顺序,是机械地把现象看成了本质。实质上,经济技术的区域梯度差异,是技术与产业分布与成长的差异。所以,寻求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模式,必须以全新的思维破解区域梯度推移理论,即区域经济内是否具备优势技术、优势产业的植根土壤?是否有外部经济条件可资利用?能否创造上述条件引进先进技术、成长产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变?有,就可以而且必须选择反梯度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跨越式发展与反梯度推移

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不仅要缩小而且要消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就必须选择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实际上,后发展地区并非一切落后,一般具有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正是这种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使跨越式发展不仅成为必要,而旦成为可能。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跨越式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原来付出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代价才达到的目标。比如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差不多用了200年的时间,还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高昂代价,而一些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可以用少得多的时间,而且可以减少“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再重复的一些阶段。比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按照传统工业化——现代工业化——后工业化路径前进的。在传统工业化阶段又大致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加工业——信息化工业为主导的技术路径演进。而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则可以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战略,跳过其中的某些阶段,例如在工业化过程中,有些地区完全可以跳过高污染、高投入、高资源耗费的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到高技术深加工工业化阶段;在信息化建设中可以跳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到个人电脑阶段,跳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到光纤通讯阶段,跳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到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等。跳过若干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缩短发展时间,减少发展成本,达到改变落后状况的目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全球化条件下,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更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突破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如果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又具备较好的外部经济条件可资利用,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而发动突变,造成产业转换升级,在一些领域实现从旧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式飞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起飞,最终改变边缘区的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以,关键是要研究新形势下反梯度推移所依据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1)新世纪是以知识生产力为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知识的创造,除了有累积性规律之外,还有突变性规律。梯度地区只要有了某些增长极效应极强的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突破(包括通过引进),就有可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起飞。(2)新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这为梯度地区跨过相邻高经济技术梯度区而在全球配置最优资源(包括最优技术、最优人才、最优市场、最优制度、最优管理),提供了现实条件。(3)以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例,中西部梯度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蓄积力量,特别是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已经在现代通讯、交通、能源、教育、生态、市场体制建设等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具备了吸收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管理跨越的物质条件。(4)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众,已经蓄积一种更新观念、积极进取、改变落后、追赶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梯度地区的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条件。(5)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正在吸收先进地区的制度创新经验,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正在为跨越式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6)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开发晚,相对也具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7)中国实施跨越式发展,不仅适应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而且适应国家开发西部,最终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上述分析表明:低梯度地区要规避“落后的增长”就只能选择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只能远择反梯度推移路径,而实施反梯度推移的关键是要积极完善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培植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的条件。

纵观全球工业化的历史,实行反梯度推移的“后来居上”现象屡见不鲜。众所周知,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近100年间,英国是世界工业的中心,其产值几乎占世界工业产值的一半。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和美国开始以超过英国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叶两国工业产值便超过英国。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迅速崛起,仅用不到30年的时间,便相继超过西欧各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号工业强国。地处东亚的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也仅用了短短30多年,就摆脱了贫穷,跨入了富裕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令世人刮目相看,被人们誉为亚洲“四小龙”。由此可见,反梯度推移并不是什么特例,而是落后地区赶超发达地区通常采用的一种“产业倾斜”战略。[2]这无疑可以给我们后发展地区提供重要启示。

三、跨梯度超越的战略思路

跨梯度超越战略思路的核心,是从区域梯度推移转向重点技术、重点产业突破,并围绕这个核心创造和提升自身跨梯度超越的基本条件。

1.以技术跨越、产业跨越代替区域梯度。就是紧紧围绕培植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改造和吸收,以提高本地区优势主导产业的档次和梯度。这比自己独立研究和开发的成本要低得多,周期要快得多,并能很快形成新的产业和市场,以带动地区整个产业升级和产业的高度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性能和效率,实现传统技术、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的跨越。对后发展地区来说,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培植新的主导产业和有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样重要。这就是通过增强经济的外部性,充分利用率先创新技术的溢出利益,直接运用人类已有的先进知识、技术和信息资源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最终全面跨越“低梯度陷阱”,实现后来居上的战略目标。

就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说,由于跨梯度超越必须建立在自身具有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基础设施、科技能力、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等)的基础之上,所以,政府的宏观指导要改变梯度推移的“地域倾斜”政策,而实行反梯度推移的“产业倾斜”政策,要注重引导生产要素集成,要在全球视野上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领域,实现优势主导产业中某几个领域的技术突变,形成地域经济领头跨越的“黑马”。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来说远不如中国,但印度政府催生印度软件业起飞的政策很值得我们借鉴。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制定了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为了吸引技术和资本,印度政府对进入高科技园区的海内外公司都实行优惠政策,允许外国控股75%-100%,全部产品出口的免征所得税等等。由此吸引了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惠普、康柏、摩托罗拉、奥瑞克公司、太阳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在印度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正是印度政府重点扶持政策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跨梯度超越。据统计资源显示,从1992年到1999年,印度软件出口以年均60%的速度强劲增长;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的60%以上。

2.以大开放促大开发。要充分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外部经济效应,努力在全球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因为跨梯度超越是以开放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如果后发展地区闭关自守,眼光短浅,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或者只看周围地区的技术梯度,那么,产业的成长就只能依梯度推移,被动跟进接替。但我们换一个视角,站到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谋求发展,就不但能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且还能发现山外有路、天外路更宽。因为我们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寻求最重要、最有突破意义的先进技术、人才、经验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借助外部力量,在全球社会分工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跨越梯度,实现超越发展自标。

3.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制度能够适应并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制度会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正是促进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一场制度创新。后发展地区除了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落后之外,还有市场制度建设的落后,人文观念的落后,这显然不利于调动千百万民众奋发竟争、奋发跨越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此,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在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跨梯度超越发展创造保护竞争、鼓励竞争、有序竞争的人文环境。

4.发挥后发优势,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就发展模式而言,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被公认为“灰色模式”或”高熵模式”。在生产环节,实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单一产品生产模式;在流通环节,只要市场需要,一律通行无阻,没有资源环保限制;在消费环节,鼓励高消费,鼓励扔弃型经济。其结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破坏力同步增长,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乃至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危害着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整个地球已经无法承载这种工业文明了。所以,吸取传统工业化的教训,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是后发展地区跨梯度超越发展战略的根本和核心。[3]道理很简单:(1)绿色模式顺应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正在向高技术含量、低消耗、无公害、无污染的方向演进。产业的绿色组合、绿色管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甚至市场的绿色准入,人们的绿色消费,构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巨大合力。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产业经济的主流。认清并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这种规律和趋势,无疑是后发展地区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绿色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而地球的资源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的自组织力也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利用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已经造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人们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3)绿色模式顺应了全球化竞争新趋势的客观要求。21世纪世界生产力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信息生产力(互联网经济),二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态经济)。因此,当今国际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既是高技术化、高效化,又必须是绿色化,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特别是随着各国环境意识的觉醒,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绿色标准,已成为是否允许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明。加入WTO,关税壁垒降低了,“绿色壁垒”却提高了。“绿色壁垒”包括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绿色关税”即“环境进口附加税”,对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绿色技术标准”,指国家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如欧盟启动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绿色检疫”,指发达国家制定出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尤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性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已自觉抵制不带绿色认证的产品。欧盟对进口商品实施的绿色论证涉及近5000多种商品,日本在2000年开始对所有进口商品进行绿色认证。很明显,绿色标准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化竞争的新趋势。绿就是金,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应当充分适应这种新趋势。(4)绿色发展模式正是后发展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所在。后发展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初级工业化阶段污染严重的“夕阳工业”进入少,对大气、水源、土壤、生物构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较轻。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十分有利于后发展地区跨越工业化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的信息软件业、生物工程产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医药产业等等。

收稿日期:2002-07-16

标签:;  ;  ;  ;  

低梯度陷阱与跨梯度超越--对发展理论的思考_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