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处理辊棒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继通[1](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和元启发式优化算法的气垫炉带材漂浮高度串行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金属带材已经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工业,国防工业以及电力工业。不同于传统的热处理技术,气垫炉通过将带材悬浮在空中的形式进行连续热处理,大大提高了热处理效率,保障产品具有更高的表面质量。然而,在气垫炉中,漂浮高度是影响带材表面和热处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且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下难以获取。因此,准确的预测带材漂浮高度对于保障带材加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气垫炉喷嘴结构、漂浮过程参数影响以及高度预测模型构建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新型混合喷嘴一种基于双缝隙喷嘴和圆孔喷嘴的气垫炉喷嘴,该类型的喷嘴能够提供更高的升力。为了准确的预测混合喷嘴下的带材漂浮高度,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混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由漂浮高度机理模型和两个SGO-RBF神经网络模型组成。其次,通过将带材受到的升力抽象为由圆孔喷嘴和缝隙喷嘴共同提供,因此,本文推导并获得了包含射流冲击角等漂浮过程参数的机理模型。最后,为解决射流冲击角依赖人为设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SGO-RBF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射流冲击角。相比于混合喷嘴,双缝隙喷嘴是一种应用更为广泛的类型。考虑到射流冲击角对基于双缝隙喷嘴的气垫炉内带材漂浮高度的影响,基于壁面射流理论和重力平衡方程,本文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描述漂浮高度与带材漂浮过程中众多参数之间关系的漂浮高度机理模型。由于流体场和耦合场的存在,射流冲击角无法直接测量。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低差异启发式进化极限学习机LDHEELM,用来准确预测机理模型中射流冲击角。在LDHEELM中,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变异协同差分进化算法NDMCDE,该算法能够在优化模型参数的同时也保障了模型参数的低差异性。为了准确预测带材的漂浮高度,通过将LDHEELM数据模型串行连接到漂浮高度机理模型之前,构建了一个串行结构的混合软测量模型。机理模型的引入提高了软测量模型的鲁棒性,数据模型的使用增加了软测量模型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均在气垫平台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基于SGO-RBF和机理模型的预测模型获得的RMSE和MAE分为6.1400和5.7795,基于低差异启发式进化ELM和壁面射流理论的SHSSM模型获得的RMSE和MAE分为4.4561和4.2169。
朱祖昌,杨弋涛,许雯[2](2020)在《第一、二、三代轴承钢及其热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十一)》文中研究指明图71表示对软化退火组织在确定奥氏体化加热等温转变温度、保持时间和A晶粒尺寸的关系,加热温度选定为820、850、875、900和950 ℃,保持时间对前面的三者为5000 min,对后面二者分别为200和5 min。由图可以查得在保持时间为 15~20 min时,加热温度在820、850和875 ℃时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分别为<12 μm和12 μm,晶粒度在10级左右,这就表明加热温度<875 ℃时奥氏体晶粒长大不明显;当在900 ℃加
刘潇[3](2020)在《高铁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仿真技术及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高铁轴承套圈服役性能的要求,普遍对其表层进行渗碳热处理。国内高铁轴承套圈的渗碳热处理工艺与国外先进工艺存在差距,套圈的服役寿命短而且工艺稳定差,需要结合特定的套圈材料对渗碳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本文重点开展特定轴承套圈材料及性能测试,建立套圈渗碳热处理分析的本构方程,并通过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渗碳热处理工艺的研究,探讨了渗碳温度、碳浓度以及渗碳时间对热处理结果的影响规律,为渗碳热处理的工艺参数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通过测试确定了日本NSK公司的R70型轴承套圈的材料化学成分、碳含量、显微组织与硬度。轴承套圈材料为G20Cr Ni2Mo A轴承钢。开展了G20Cr Ni2Mo A轴承钢的本构关系研究,构建了渗碳仿真模型;并通过对渗碳热处理试棒的试验研究,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深入探讨了渗碳温度、碳浓度以及渗碳时间三个工艺参数对热处理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渗碳温度升高,轴承套圈渗碳表层的含碳量增加,渗碳层深度增大,渗碳过程变快,表面硬度增大,渗碳层从表面至心部的碳含量与硬度梯度均趋于平缓;随着渗碳环境中碳浓度升高,轴承套圈渗碳表层的含碳量增加,渗碳层深度增大,渗碳过程先变快后变慢,表面硬度增大,渗碳层从表面至心部的碳含量与硬度梯度均变陡;随着渗碳时间升高,轴承套圈渗碳表层的含碳量增加,渗碳层深度增大,渗碳过程速度不变,表面硬度增大,渗碳层从表面至心部的碳含量与硬度梯度均趋于平缓。依据上述影响规律,对轴承套圈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调整,在热处理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得到的热处理结果也更为理想。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渗碳热处理工艺仿真手段能够为渗碳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结合仿真结果提出的渗碳热处理工艺改进方案具有可行性,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金学军,龚煜,韩先洪,杜浩,丁伟,朱彬,张宜生,冯毅,马鸣图,梁宾,赵岩,李勇,郑菁桦,石朱生[4](2020)在《先进热成形汽车钢制造与使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汽车采用超高强钢是实现轻量化兼顾安全性的必由之路,热冲压成形是高强汽车零件成形的关键工艺。近10年来,热成形钢及其零件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热成形钢/零件制造与使用现状进行了综述:(1)热成形钢材料(从传统MnB钢到最近新发布的一些热成形新钢种);(2)工艺(热成形传统工艺到工业4.0智能化生产);(3)热成形淬火配分(Q&P)创新工艺研究现状及形变热处理基本原理;(4)热成形过程的仿真模拟(热/力场、组织场、工艺等的模拟);(5)热成形零件的使用服役评价。并对今后热成形汽车钢制造与使用前景作出展望。
张皓然[5](2019)在《轴承套圈热处理研究及其辊底式生产线控制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轴承是机械设备中的重要构件,轴承套圈是轴承的关键组成零件,本文设计一款新型辊底式轴承套圈热处理生产装备线,采用轴承热处理新工艺改善轴承套圈热处理后内部组织结构,增强了轴承使用寿命。本文设计的热处理生产线避免了网带炉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磕碰而造成轴承套圈表面划伤,降低了成品辊底炉生产线装备造价。本文以轴承套圈热处理加工工艺为切入,设计开发一款适用于多种金属轴承钢材的轴承套圈热处理生产装备线,根据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及各硬件设备电气原理图完成电气接线,并完成下位机与上位机软件设计以及设备间通信,通过上位机监控软件调节产线控制参数以满足多种型号金属轴承套圈加工工艺要求。本文使用S7-300 PLC,通过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实现物料传输系统复杂的逻辑控制,通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对生产线参数如:炉温、炉压等信号进行自动采集处理,并运用PLC和三相调功调压器复合控制系统完成生产线各温区的温度精准控制。本文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为辊道驱动单元并通过变频器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上位机监控软件采用的是MCGS组态软件,通过上位机组态软件修改下位机变频器频率、PLC各温区温度等参数,实现整条轴承套圈热处理生产线生产过程可控可视化。本文以PLC为系统控制核心,给出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相关的电气原理图,简要介绍了装配线设备选型,重点阐述了生产线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过程包括手动/自动运行控制程序、温度控制程序等程序设计流程;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过程以及各部分通信控制的实现过程。最后通过轴承套圈产品预生产检验,对热处理后试样的金相图及表面硬度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轴承套圈热处理生产线能够满足生产工艺最终质量的要求。
马常杰[6](2019)在《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热处理是履带板生产制造的关键工序,传统人工为加热炉上、下料,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将工业机器人引入到履带板加热炉上下料中,形成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采用工业机器人为履带板加热炉上、下料,根据履带板加热炉上下料工艺流程,设计电磁铁与履带板翻转台,实现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设计。采用矩阵法描述空间中工业机器人和履带板的位置、姿态和位移。根据履带板尺寸以及不规则形状,结合实际生产中常见标准垛型,设计出纵横垛型工件排样作为履带板的堆叠方式。结合码垛设计方案,利用DELMIA软件对机器人上、下料系统进行离线编程、路径规划、碰撞检测、干涉算法分析和优化仿真,实现了履带板的取料、翻转、上料、下料、码垛等工艺环节。为解决机器人对履带板的抓取问题,采用电磁铁作为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针对履带板型号及重量不同,结合电磁铁基本原理,建立电流、匝数、电磁力关系表达式,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电磁力,并对电磁铁进行选型与设计。为实现机器人能够准确定位纵横垛型中每块履带板的空间位置,通过建立工件序号、选取关键点位、建立工件位姿表达式、设置码垛基本参数,从而设计出机器人码垛的总体方案。机器人六轴关节角度-时间关系曲线和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六轴都是连续的,在与履带板接触后机器人仍能够平稳运行且没有出现奇异现象。因此,整个系统完成了履带板加热炉的自动上、下料功能。
王菲菲[7](2018)在《HT真空热处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强势发展,热处理行业作为机械制造业的中枢纽带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一直存在,所以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真空热处理技术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欢迎。HT公司作为在真空热处理行业中的一家小型民营企业,既面临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本文以HT真空热处理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客观的分析研究HT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也对同行业公司做出示范性参考。HT真空热处理公司是一家集提供真空炉生产与热处理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机械制造企业。论文首先就该行业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梳理,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涉及该行业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对涉及企业战略的相关竞争理论做出介绍;接下来通过实地调查机械制造相关行业企业对HT公司品牌及产品的了解程度,对HT公司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其后借助PEST、五力竞争模型、SWOT工具分析HT公司所处战略环境,确立战略目标后为其设计适合的企业发展战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论文主要研究结论是:HT公司具有较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但仍然面临人才短缺、品牌建设不重视、技术升级滞后的不利现状,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威胁,需要通过依托优势,抓住机遇,从市场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四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并从财务、产权与文化等方面为HT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
邹磊,侯奎,孙清汝,王锡樵[8](2017)在《高碳铬钢轴承的热处理》文中研究表明轴承是基础件之一,其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热处理质量。影响轴承热处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原材料的冶金质量、锻造工艺、预备热处理、热处理设备、热处理工艺及淬火介质等。介绍了高碳铬钢轴承的预备热处理、控制气氛加热炉等热处理设备和热处理工艺等内容。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9](2015)在《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中研究指明目录一热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一)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完成情况1热处理企业规范化发展,产业能力显着提升2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就明显3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热处理生产技术进步4我国热处理装备制造形成体系5初步建成热处理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詹煜[10](2015)在《滚筒式钢球热处理生产线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承是各类主机的重要基础件,而钢球又是球轴承的关键零件,钢球在球轴承中作为滚动体起承载和传递负荷的作用。滚动轴承应具有长寿命、低振动、低噪音、小的旋转力矩和高可靠性等基本性能。要实现上述性能,必须保证轴承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钢球、套圈、保持架的加工质量对轴承振动都有影响,其中钢球的加工质量对轴承振动影响最明显。钢球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常常需要特殊材质的钢球,同时采用相应的热处理生产工艺改变其钢件组织以增强钢球的硬度、强度、耐磨性等,来实现不同环境下所要求达到的性能。为此研究开发既能大批量处理、又有高温度均匀性和先进控制手段的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就很有必要了。设计制造出满足钢球热处理工艺要求的全自动生产线,能够精确控制保证各加热炉腔的温度,实现全自动送料出料可以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减少人力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实现各加热区温度可调可控,钢球在各加热区域行进速度可调、加热保温时间可控,可以使此生产线满足多种型号轴承钢球的加工处理,极大提高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根据轴承钢球的强度硬度需求,设计制造出一条可满足多种型号轴承钢球的热处理工艺的生产线。本文采用多个马弗罐式滚筒作为传送元件;运用三相调功调压器和PLC复合控制系统完成炉内温度分区控制,将整条生产线分成七个温区,每个温区具有相对独立的高温电阻丝作为加热单元,由PLC内部的PID运算控制器驱动三相调功调压器改变加载在高温电阻丝上的电压完成区域温度控制;生产线的上料、送料、出料的控制由PLC及相应的继电器与接触器配合完成。针对不同型号的钢球,通过上位机设置各温区的加热温度及变频器输出频率来调节加热区域温度及加热时间。同时本文采用了MCGS软件作为上位机控制软件,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可控、可视以及自动化。本文以PLC系统为控制核心,给出了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机械部分设计及相关的电气原理图。简要介绍了相关设备的选型,重点阐述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包括手动、自动运行程序、上位机对各部通讯控制的实现过程。通过上位机控制软件与PLC及三相调功调压器、变频器的结合,实现了整条生产线的良好运行。
二、热处理辊棒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处理辊棒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网络和元启发式优化算法的气垫炉带材漂浮高度串行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气垫炉发展史 |
1.3 气垫炉漂浮高度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主要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知识基础 |
2.1 气垫炉简介 |
2.2 神经网络概述 |
2.3 元启发式优化算法 |
2.4 混合模型 |
2.4.1 并行混合模型 |
2.4.2 串行混合模型 |
2.4.3 混合串并模型 |
2.5 低差异序列 |
2.5.1 均匀性 |
2.5.2 差异性 |
2.5.3 散度 |
2.6 回归问题的性能评价指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基于SGO-RBF数据模型和机理模型的串行漂浮高度预测模型 |
3.1 基础算法介绍 |
3.1.1 基于高斯核的RBF神经网络 |
3.1.2 社会群体优化SGO |
3.2 基于新型喷嘴的漂浮高度机理模型 |
3.3 基于双高斯核的RBF神经网络模型 |
3.4 基于SGO-RBF的串行漂浮高度预测模型 |
3.4.1 新型混合喷嘴的串行漂浮高度预测模型 |
3.4.2 一种改进的社会群体优化算法 |
3.5 基于新型混合喷嘴下的漂浮高度预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低差异启发式进化ELM和壁面射流理论的串行混合软测量模型 |
4.1 相关算法介绍 |
4.1.1 ELM |
4.1.2 双变异策略协同差分进化算法 |
4.2 机理模型 |
4.3 数据模型的构建 |
4.3.1 漂浮过程数据的获取 |
4.3.2 射流冲击角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 串行混合软测量模型 |
4.5 低差异启发式进化极限学习机 |
4.6 串行混合软测量模型的漂浮高度预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4.6.1 实验装置介绍 |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铁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仿真技术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渗碳轴承套圈材料及制造研究 |
1.2.2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工艺研究 |
1.2.3 热处理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试验及性能测试研究 |
2.1 试验材料及工艺 |
2.2 材料性能测试及分析 |
2.2.1 淬硬层深度分析 |
2.2.2 硬度分析 |
2.2.3 微观组织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渗碳热处理工艺仿真模型构建 |
3.1 渗碳热处理试样几何建模 |
3.2 渗碳热处理仿真分析模型 |
3.2.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3.2.2 材料本构关系的建立 |
3.2.3 热处理工艺条件设置 |
3.2.4 介质间换热系数 |
3.2.5 渗碳参数设置 |
3.3 试样仿真结果分析 |
3.3.1 温度场分布 |
3.3.2 碳含量分布 |
3.3.3 组织分布 |
3.3.4 硬度分布 |
3.3.5 淬硬层深度 |
3.4 本章小结 |
4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工艺研究 |
4.1 模拟分析方案 |
4.2 热处理工艺仿真 |
4.2.1 三维模型与网格划分 |
4.2.2 温度场分布 |
4.2.3 碳浓度分布 |
4.2.4 组织分布 |
4.2.5 硬度分布 |
4.2.6 淬硬层深度 |
4.3 温度对热处理结果的影响 |
4.3.1 不同温度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 |
4.3.2 不同温度对组织分布的影响 |
4.3.3 不同温度对硬度分布的影响 |
4.3.4 不同温度对淬硬层深度的影响 |
4.4 碳浓度对热处理结果的影响 |
4.4.1 不同碳浓度对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
4.4.2 不同碳浓度对组织分布的影响 |
4.4.3 不同碳浓度对硬度分布的影响 |
4.4.4 不同碳浓度对淬硬层深度的影响 |
4.5 渗碳时间对热处理结果的影响 |
4.5.1 不同渗碳时间对碳浓度分布的影响 |
4.5.2 不同渗碳时间对组织分布的影响 |
4.5.3 不同渗碳时间对硬度分布的影响 |
4.5.4 不同渗碳时间对淬硬层深度的影响 |
4.6 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工艺调整 |
4.6.1 调整后工艺方案 |
4.6.2 碳含量分布 |
4.6.3 组织分布 |
4.6.4 硬度分布 |
4.6.5 淬硬层深度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先进热成形汽车钢制造与使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成形钢材料发展 |
1.1 Mn-B系热成形钢 |
1.2 材料表面保护——AlSi镀层和锌基镀层22MnB5热成形钢 |
1.2.1 AlSi镀层 |
1.2.2 锌基镀层 |
1.3 热成形新钢种研发 |
1.3.1 HS-Q&P钢 |
1.3.2 高钒高碳超高强热成形新钢种 |
1.3.3 NbV复合微合金化热成形钢开发 |
2 热成形工艺的发展 |
3 形变热处理(控形控性)一体化工艺 |
3.1 HS-Q&P工艺介绍 |
3.2 DIFT-Q&P工艺介绍 |
3.3 HS-Q&P一体化工艺实践 |
3.4 HS-Q&P工艺以及DIFT-Q&P工艺存在的一些问题 |
4 建模与模拟 |
4.1 热冲压过程力场-温度场模拟 |
4.2 热成形过程组织演变模拟 |
4.3 热冲压工艺模拟 |
5 使用服役性能 |
5.1 热成形超高强钢的韧性 |
5.1.1 极限尖冷弯 |
5.1.2 碰撞性能 |
5.2 氢脆性能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绿色热成形钢——短流程热成形钢研发 |
6.2 热成形新钢种的研发 |
6.3工艺 |
6.4建模与模拟 |
6.5材料性能与构件服役评价 |
6.6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对高强汽车钢的要求 |
6.7结束语 |
(5)轴承套圈热处理研究及其辊底式生产线控制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轴承套圈热处理发展现状 |
1.2.2 热处理炉发展现状 |
1.2.3 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1.4 生产线热处理工艺 |
第2章 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
2.1 轴承套圈热处理装备线 |
2.1.1 热处理生产线进料架 |
2.1.2 热处理生产线清洗炉 |
2.1.3 热处理生产线淬火加热炉 |
2.1.4 升降震荡式盐浴淬火槽 |
2.1.5 热处理生产线等温槽 |
2.1.6 辊底式回火炉 |
2.2 热处理生产线运动控制单元 |
2.2.1 变频器的选型 |
2.2.2 生产线驱动电动机 |
2.2.3 淬火槽槽底电磁震荡 |
2.3 热处理生产线温度控制单元 |
2.3.1 炉温PID控制 |
2.3.2 三相调功调压器 |
2.3.3 生产线加热元件 |
2.3.4 温度传感器的选用 |
2.4 系统PLC选型 |
2.5 系统的通讯方式 |
2.5.1 MPI通信 |
2.5.2 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 |
2.6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产线的PLC控制及通信连接 |
3.1 PLC信号模块电气配线 |
3.1.1 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 |
3.1.2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 |
3.2 PLC模块的硬件与软件组态 |
3.3 变频器与工控机通信连接 |
3.4 S7-300与工控机STEP7通信连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产线PLC控制程序设计 |
4.1 生产线PLC程序的整体框架 |
4.2 温度PID控制模块设计 |
4.3 暖启动程序 |
4.4 手动运行控制程序 |
4.5 自动控制程序 |
4.6 主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以及生产线运行测试 |
5.1 上位机组态软件介绍 |
5.2 MCGS监控软件设计 |
5.2.1 上位机通信设置 |
5.2.2 上位机构建实时数据库 |
5.3 上位机软件图形界面设计 |
5.3.1 工作主窗口 |
5.3.2 手动控制工作窗 |
5.3.3 参数设置及历史数据 |
5.4 MCGS组态软件配置及运行 |
5.5 热处理生产线运行结果及产品金相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设计 |
2.1 履带板加热炉上下料流程分析 |
2.2 履带板加热炉上下料系统存在问题 |
2.3 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设计 |
2.3.1 履带板翻转设计 |
2.3.2 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布局设计 |
2.3.3 机器人选型 |
2.3.4 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机器人码垛路径规划 |
3.1 空间位置描述 |
3.1.1 机器人及其工件空间位置描述 |
3.1.2 机器人及其工件坐标变换 |
3.2 履带板码垛垛型设计 |
3.3 机器人码垛功能总体设计 |
3.4 码垛基本参数及功能 |
3.5 本章小结 |
4.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仿真研究 |
4.1 工业机器人的离线编程 |
4.1.1 末端执行器坐标系建立 |
4.1.2 机器人离线编程 |
4.1.3 机器人路径规划 |
4.2 机器人碰撞检测及干涉算法分析 |
4.3 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工作流程 |
4.4 参数设置及程序编写 |
4.4.1 坐标系数据设置 |
4.4.2 程序的编写 |
4.5 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过程仿真 |
4.6 实验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HT真空热处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
1.2.2 真空炉热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
1.2.3 热处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真空热处理炉 |
2.1.2 热处理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环境组织结构理论 |
2.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3 五力竞争理论 |
2.2.4 核心能力理论 |
2.3 基础战略理论小结 |
第3章 真空热处理行业发展趋势及HT公司问题分析 |
3.1 真空热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
3.1.1 热处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1.2 我国真空热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
3.2 真空热处理行业政策和技术特点分析 |
3.2.1 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 |
3.2.2 机械制造业的中枢纽带 |
3.2.3 产品及技术研发特点 |
3.3 HT真空热处理公司的品牌形象调查 |
3.4 HT真空热处理公司存在问题的分析 |
3.4.1 行业竞争激烈 |
3.4.2 生产作业流程待完善 |
3.4.3 人才储备不足 |
3.4.4 资金壁垒 |
3.4.5 品牌营销短板 |
第4章 HT真空热处理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HT真空热处理公司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4.2 HT真空热处理公司战略综合分析 |
4.3 HT真空热处理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4 HT真空热处理公司战略目标与原则 |
4.4.1 战略目标的确立 |
4.4.2 战略原则的制定 |
第5章 HT真空热处理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战略实施 |
5.1.1 市场发展战略 |
5.1.2 品牌发展战略 |
5.1.3 技术发展战略 |
5.1.4 人力资源战略 |
5.2 战略实施保障 |
5.2.1 财务保障 |
5.2.2 产权保障 |
5.2.3 文化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碳铬钢轴承的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锻造工艺及预备热处理 |
2 轴承钢零件的热处理设备 |
2.1 可控气氛多用炉、底装料多用炉和辊棒炉 |
2.2 可控气氛网带炉 |
2.3 可控气氛滚筒炉 |
2.4 真空加热淬火炉 |
3 轴承钢的热处理 |
3.1 可控气氛控制 |
3.2 热处理工艺 |
4 冷却介质的选择 |
5 结束语 |
(9)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一热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
( 一) 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完成情况 |
1热处理企业规范化发展,产业能力显着提升 |
2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成就明显 |
3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热处理生产技术进步明显 |
4我国热处理装备制造形成体系 |
5初步建成热处理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
( 二) 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
1热处理加工产业整体上还是多而弱、小而散、管理粗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 |
2热处理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两化融合进程缓慢 |
3热处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环保措施薄弱,节能环保型热处理装备普及率偏低 |
4热处理共性技术研发不足,技术储备匮乏,影响高端设备和技术创新 |
5高校取消热处理专业,职业院校招生困难,造成高级科研、研发人员断档,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工人短缺 |
二、发展环境和需求形势 |
(一)发展环境 |
1制造强国战略给热处理注入新动力 |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热处理发展的新引擎 |
3绿色制造对热处理提出更高要求 |
4智能制造对热处理产业结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 |
(二)需求形势分析 |
1装备制造业各行各业对热处理需求旺盛 |
2对先进适用的热处理装备的需求 |
3其他方面需求 |
三 指导思想 |
四 “十三五”目标和2025年设想 |
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
(一)重点发展方向 |
(二)重点任务 |
1认真贯彻落实《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推进热处理行业“公告准入”,培育专精特企业群体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树立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热处理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 |
3加快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完善提升已开发的先进技术装备 |
4研究开发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热处理技术装备及工艺 |
5完善热处理企业的专业检验手段,实现热处理零件内在金相组织和质量水平的检测和评价 |
6加强热处理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打造高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
7建设和完善热处理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
8注重热处理人才培养 |
六、政策措施建议 |
(10)滚筒式钢球热处理生产线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处理炉简介 |
1.2 国内外轴承钢球生产情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热处理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生产线结构单元 |
2.1.1 上料装置 |
2.1.2 淬火炉 |
2.1.3 淬火槽 |
2.1.4 清洗槽 |
2.1.5 回火炉 |
2.2 运动执行单元 |
2.2.1 电磁振动机 |
2.2.2 电动推杆 |
2.2.3 变频器的选型 |
2.2.4 三相异步电机的选型 |
2.3 温度控制单元 |
2.3.1 炉温PID控制 |
2.3.2 温度传感器的选用 |
2.3.3 三相调功调压器与高温电阻加热丝 |
2.4 系统PLC选型 |
2.5 本系统PLC的通信方式 |
2.5.1 MPI通信 |
2.5.2 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 |
2.6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三章 PLC硬件组态及通信 |
3.1 PLC模块的电气接线 |
3.2 PLC模块软件组态 |
3.3 变频器与工控机连接 |
3.4 PLC与工控机连接 |
第四章 PLC控制程序设计 |
4.1 PLC程序的总体框架 |
4.2 手动运行控制程序 |
4.2.1 手动各滚筒电动机控制程序 |
4.2.2 手动上料控制程序 |
4.3 自动运行程序 |
4.4 链条检测程序 |
4.5 淬火炉正反转程序 |
4.6 温度PID控制程序 |
4.7 启动程序 |
4.8 主程序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5.1 MCGS组态软件介绍 |
5.2 MCGS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5.2.1 通信的建立 |
5.2.2 过程变量的建立 |
5.3 图形界面的设计 |
5.4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综合性配置及运行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热处理辊棒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网络和元启发式优化算法的气垫炉带材漂浮高度串行预测模型研究[D]. 刘继通.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第一、二、三代轴承钢及其热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十一)[J]. 朱祖昌,杨弋涛,许雯.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20(05)
- [3]高铁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仿真技术及工艺研究[D]. 刘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先进热成形汽车钢制造与使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金学军,龚煜,韩先洪,杜浩,丁伟,朱彬,张宜生,冯毅,马鸣图,梁宾,赵岩,李勇,郑菁桦,石朱生. 金属学报, 2020(04)
- [5]轴承套圈热处理研究及其辊底式生产线控制系统实现[D]. 张皓然.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履带板加热炉自动上下料系统研究与设计[D]. 马常杰.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7]HT真空热处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菲菲. 天津大学, 2018(04)
- [8]高碳铬钢轴承的热处理[J]. 邹磊,侯奎,孙清汝,王锡樵. 热处理, 2017(04)
- [9]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J].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5(04)
- [10]滚筒式钢球热处理生产线的研究与实现[D]. 詹煜.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