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正逐渐走向世界_国际新闻论文

中国媒体正逐渐走向世界_国际新闻论文

中国新闻界在逐步走向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界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及时了解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外部世界也迫切要求及时了解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

因此,中国新闻媒介在参与国际新闻交流,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一些鲜明特色。

报道思想和手法趋于客观

十多年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变幻激烈,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地区冲突不断出现。从两伊战争到海湾战争,从南斯拉夫内战到苏联解体,从莫斯科炮击白宫到巴以和谈,这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有的涉及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分歧,有的涉及民族之间的矛盾,有的涉及国家体制的变动,矛盾盘根错节,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按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新闻媒介简单化、绝对化的国际新闻报道思想,那就只有要么袖手旁观、坐等局势明朗后再报道;要么以我划线、简单表态,然后报道。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国际新闻报道效果是不大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总结了经验教训,在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报道重点的同时,也重视热点地区、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坚持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国际形势。因此,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介在重大国际事件上,无论是两伊战争的战况还是莫斯科炮击白宫的进程,都无一迟报、漏报。在报道手法上,中国的新闻媒介都能在版面安排、播出时间乃至报道语言上做到平衡、公正、客观。

报道内容和体裁更加广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新闻报道内容比较贫乏,体裁比较单调,基本上以报道国际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为主,使中国公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单调的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新闻报道层面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体裁不断多样,努力为公众提供大信息量、多品种、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使公众多方面认识这个立体、多彩、复杂的世界。在海湾战争期间,仅新华社在及时连续地报道动态消息的同时,就编发了专题综述、新闻分析和背景材料达200多条次,帮助公众对于海湾战争的起因、性质、发展趋势、政治经济影响及其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等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现在,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新闻交流不仅涉及政治、外交、军事,而且涉及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乃至社会新闻、动物趣闻,只要世界上发生的、公众感兴趣的,几乎都可以报道。当然,从目前来看,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信息报道仍以政治、外交为主,国际经济、科技报道还是弱项。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际生活中政治、外交斗争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新闻媒介目前深感缺乏经济、科技报道的专业人才。可以肯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恢复,国际经济、科技报道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注重事件报道的时效

中国对外对内全方位开放形成的国内外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以及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造成的公众对国际新闻的渴求,迫使中国新闻媒介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空前注重时效。直播卫星电视、计算机编辑发稿系统、传真系统等新闻传播新技术的相继采用,也为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创造了条件。中国新闻媒介对重大国际事件报道的时效已达到或接近西方通讯社水平。这是近年来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1991年1月17日北京时间8时,美国白宫向伊拉克宣战,新华社在5分钟内即发出英文快讯。其时效仅次于美联社,超过了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国际台驻外记者8:10发回消息;8:15,国际新闻中心处理发稿;8:18,中央电台中断正常节目插播这则新闻;中央电视台随即在荧屏上打出字幕;8:25,国际台英语部对北美广播。时效之快,前所少见。

由于时差关系,早间电视国际新闻最适于迅速及时报道欧、非、美洲等西部大片地区刚刚发生的事件。为此,中央电视台从今年起千方百计抢发早间电视国际新闻。目前,观众已经能在早上7时收看到中央电视台6时40分刚刚收录的图像国际新闻,其时效已逼近极限。俄罗斯白宫受炮击的图像新闻,中国观众就是首先从早晨7时的首次电视新闻中收看到的。

《人民日报》在《新华每日电讯》、《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国际报道的竞争下,也苦心孤诣,抢发新闻。199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国际部赶在凌晨2时截稿时间前,通过传真抢发了巴以相互承认的“本报最新消息”,领先于新华社电讯稿,成为当天各大报中名副其实的重大独家新闻,这种重视国际新闻报道时效的现象,在10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中国的新闻媒介要走向世界,实现国际新闻交流的国际化,并参与国际新闻的交流与竞争,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拓宽国际新闻报道的新内容。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的需要,在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必须加强和突出对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信息的报道,改变当前仍以政治、外交、军事报道为主体的状况。重大的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信息应该可以上国内报纸的头版乃至头条。反腐倡廉是世界各国政府长期努力的重要目标,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反腐倡廉的措施和政绩,可以是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内容;中国政府反腐倡廉的成功做法,也可以成为对外报道的重要领域。

积极采用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新闻传播新技术是保证国际新闻交流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对于提高国际新闻交流的时效性、广泛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介机构在这方面的发展是积极、迅速的。新华社近年来先后建立了卫星电视系统、编辑发稿系统;从美国引进了卫星数据直播网发射系统、数字式图片处理计算机系统、新闻资料探索系统、移动式卫星发稿小站等,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现代化通信技术体系。广播电视系统也采用了微波传递、卫星电视直播、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MARC)等先进技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批大报采用了我国北大方正开发的彩色排版系统和远程通迅传真系统等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使我国报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为了提高我国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现场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还需要积极开发、引进便携式的文字发稿、图像发射等设备。

寻求国际新闻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目前,中国同国外、海外在广播电视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引进,相对而言要多一点,国际新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则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合资创办经济信息类刊物已有先例。《人民日报》利用信息灵通等优势,合资创办了《中外经济快讯》就是一个尝试。随着对经济信息需求的迅速扩大,这方面的合作还会扩展。目前,中国电视节目中的国际新闻图像主要来自外国电视新闻网,外国通讯社的文字新闻稿直接为中国报刊所采用并标明电头也不是不可能的。去年8月,申办2000年奥运的各国决战摩拿哥期间,《北京青年报》就曾直接刊载带有外电电头的新闻电讯稿。今后,为了保证新闻时效,某些中国新闻媒价有可能更多地直接引用国外通讯社有关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新闻信息。

确定国际新闻交流的新政策。实现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新闻交流,既需要解决经济实力、技术设施和报道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更需要解决有关政策方面的问题。

例如,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人们获取国际新闻的渠道已经多样化。现在许多国际内部参考刊物登载的国际信息在时效上远远落后于电视、广播等公开报道的信息。传统的国际信息内部分级的方法已经意义不大了。今后,可以预料,由于电子新闻媒介传递国际信息的时效性、公开性、广泛性,国际内参刊物将自然逐渐减少,只有调研性的国际内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允许在大众新闻媒介上可以更多地直接发布经济、科技、体育等外部媒介的信息。

例如,新闻电讯稿特别是国际新闻电讯稿的采用率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与西方四大通讯社相提并论。这里,不排除国外通讯社对此存在着偏见,但是同时也确实牵涉到我们新闻机构内部在某些国际新闻发布的把关上层次过多而影响了时效。国际新闻的交流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时效的竞争。在重大国际事件的首播上,相差分秒,就可以使新闻变为“旧闻”,更不用说相差一天了。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竞争能力。

再比如,怎样在加强国际新闻和信息交流的同时,防止国外腐朽思想的侵蚀并保存和发扬优良民族文化?当前,国际新闻交流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通”,发展中国家的新闻硬件与软件都不能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因此,暂时限制对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接收,实在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看,随着新闻传播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电视的接收天线将越来越小;电视传播国际化将愈演愈烈。这就要求我们加紧努力,加快新闻传播事业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主动参加国际新闻的交流与竞争,以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新闻信息产品去参与交流、抵制腐蚀、弘扬民族文化。

标签:;  ;  ;  

中国媒体正逐渐走向世界_国际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