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休闲教育的流行文化背景分析_大众文化论文

青年休闲教育的流行文化背景分析_大众文化论文

青少年闲暇教育的大众文化背景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闲暇论文,文化背景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36(2007)02-0085-03

20世纪末,中国从根本上转换了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变革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引起社会的深层变化。变革,意味着社会组织的重新构建、社会利益的调整分配、生活方式的变更替换,意味着社会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普及化,来自各种渠道和各个层面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文化视野,极大地触动了我国的精神文化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强烈的震荡和冲击。一方面,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呈分化趋势,传统优秀文化影响力“萎缩”,不再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与现代工业伴生的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实践功能,猛烈地冲击着原本占统治地位的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单一的文化体系,消解着传统权威,直接解构着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社会闲暇生活中日渐上升为主流文化,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当代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情感状况,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风貌,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乐观的生活态度、广阔的生活空间、多样的生活色彩和广泛的交往机会,使他们在丰富的审美愉悦中释放身心的疲乏,在心灵的陶冶中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但是,我们也看到,大众文化发展到后工业时代,受消费意识形态的筹划引导,越发强化其产业文化特征,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下走向商品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文化产品所应有的精神向度和内在美感,沦落为直接功利满足下的庸俗的感官快适、刺激或沉溺,从而暴露出物质性膨胀与人文精神缺失的致命弱点。大众文化将传统的文化转向时尚的文化,将神圣的文化转向快餐的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将批判的文化转向娱乐的文化,它犹如无形的社会振荡器,使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呈现出多样和广泛的社会文化图景,并演绎成青少年闲暇文化的内在价值冲突,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时尚文化致使青少年人生理想边缘化

时尚文化是指发端于物质文明,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形态的、体现着文化某种发展趋势的文化存在形式,是有重要影响力的特定群体价值观和生活趣味的动态展示。时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的产物,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尚新心理成就了文化时尚,并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缩影,透过时尚生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品位。20世纪末开始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和消费方式,包括“粉丝”文化、嘻哈文化、街头运动、网络游戏、R&B音乐,以及这些文化元素所特有的服装、饰物、装备,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和新的文化形态,其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娱乐、想像力和反传统等特征,与青少年追求新鲜事物、渴望发展个性、展示青春自我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达成契合,对处于特殊时期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青少年产生了较强的渗透力,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无情地塑造着青少年的文化习性,在思想、观念、行为、审美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文化的变迁轨迹。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此起彼伏的偶像热、动漫热、拇指热、哈韩哈日热,以及所谓的时尚一族、“@”一代、寻“酷”一代、“新人类”、“新新人类”等,实际上都是讲时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对时尚的追逐已成为显示青少年社会身份和人格的重要特征。伴随时尚文化而来的服饰、餐饮、消费、电子产品、网络产品,甚至语言和生活习惯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最爱和追逐,形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时尚文化变化快,缺乏时间的检验,没有经过社会系统的过滤,半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其非但不能给予青少年发展所注重的深度和后劲,而且在运作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价值观念的低级性、庸俗性和零散性,价值导向上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媚俗性,从而造成青少年的享乐主义物质文化取向和颓废主义精神生活取向,个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对娱乐的关注,分散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热情,影响了人生理想和国家利益,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二、快餐文化带来青少年思维方式感性化

快餐文化是指人们工学之余的休闲消遣,不追求完美、重大,只希望借助形式短小、内容通俗的文化产品,享受闲适、轻松、愉悦的生活情趣。经济亢奋,物欲横流,诱惑躁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人类因生活“累”得不耐烦而越来越追求简单和效率。为求得心灵的松弛,人们不愿追求古典的、高雅的、经典的文化盛宴,越来越习惯于视觉性阅读,看电视,看 VCD,网上浏览,名著费尽心机改写成图解本,连以声音见长的音乐也被简单的图示配成MTV,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眼睛思维,而懒得用大脑思考。在MTV并无内在逻辑联系的形象碎片堆积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装表演的绚丽色彩中,在无处不在的广告的灿烂画面中,文化丧失了它的厚重感和永恒性,图像代替了文字,碎片代替了整体,表浅代替了深沉,读图成为一道方便、省心、可口的精神快餐。甚至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运用说书形式,“六经注我”式地时尚化理解中华经典,通过快餐式推销给大众生活带来点乐趣。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媒体舆论炒作的经常化,使得快餐文化业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资料室、新华书店等珍藏和积淀着传统和历史的圣地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人们更惬意的是躺在沙发上享受电影画面、流行音乐、地摊文学带来的“浅阅读”,更乐意到浅层次的、简单轻松的、以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碎片式语言、拼盘式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的文化产品中寻找“精神快餐”。快餐文化PK掉经典名著,使成长在读图时代的青少年对图像产生挥之不去的依赖心理,失去应有的想象空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对强调概念思维的文字信息的阅读兴趣,造成了人“读、听、表达、思考”等能力的退化,成为感性的奴隶。对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抽空文化内核的快餐文化因缺乏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深度阅读、思维训练、美学熏陶和人文关怀,不但无法有效传承人类文明,而且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将会失去人生发展的坐标。

三、消费文化诱导青少年生活方式物欲化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以娱乐和消遣为直接目的是大众文化消费最明显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以往的吃饱穿暖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如后现代理论家博希亚所说,“在新的消费社会中,消费对象不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知识、职业、权利、艺术甚至是时间、空间、环境和身体都成了消费对象。消费社会中的人或消费者所崇尚的是一种新道德——即所谓‘享乐道德’。他们把享受自己、享受生活当作人生的一种义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不断地发明或尝试新的乐趣和满足,他们通过消费来实现自己。”当今社会,消费不仅仅意味着对物品的购买,同时也是一种对身份、品位的追求。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为消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在外来消费主义文化冲击下,以充斥着商业气息,以市场规律为逻辑,以影响普通大众为对象,以放弃和疏离文化中的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道德感、责任感为特征,以追求消遣、享乐为目的的消费文化,把大众引向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中,分散了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关注和热情。在商品消费的时代里,只有商品消费,与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无关宏旨,或者可以说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随着大众文化的蔓延和商品消费意识形态的扩散,主流意识形态从中心地位被推向边缘,大众也从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转向关注日常生活,致使我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语言规范被削弱、淡化或扭曲,一些青少年虽然尚不具备高消费能力,但在消费观念上已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和所谓的个性,追求西化的生活方式,向往洋品牌和高档化,把名牌与品位等同起来,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在尚未具备经济独立能力之前,他们更多的是靠逛商店、买假名牌、穿时尚服饰来体验感受、积累经验,而当他们的消费行为一旦由实惠、耐用、节俭的传统取向转向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把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物质文化取向看作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时,也就忽略了其精神和心灵的归属,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四、娱乐文化助推青少年审美趣味世俗化

娱乐文化是人们通过一定的体力或智力活动,达到生理、心理及精神愉快与满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领域的结构性变异促使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审美风尚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娱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并在现代传媒技术和商业利益追求的共同导演下,娱乐文化不再具有席勒描写的那种古典审美的精神游戏特质,而日渐趋向泛娱乐化,即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在巨大的社会娱乐文化漩涡中,以名人趣事、暴力犯罪、灾害事故、风流韵事等为重要内容的软新闻流行,导致传统权威媒介的低俗化和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电视的“泛娱乐化”倾向,促使许多频道栏目纷纷改版,就此淹没在柔软化、趣味化、低俗化的娱乐洪荒之中。“超级女声”犹如一架巨大的梦想发动机,以其为标志的电视娱乐文化,在观众互动和罐装笑声背景的映衬下为娱乐振臂狂欢,导致青少年社会角色、价值取向的错位,加剧了其追求即时宣泄和释放的浮躁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份大大减少,不利于青少年构筑真正的心灵和谐;网络利用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借助其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的IT技术翅膀,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文化,为了幽默而沦为庸俗。一切权威的、神圣的事物都成为“恶搞”的对象,手机短信传播着低级、庸俗的“黄段子”,互联网上演着《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大量曲调怪异、语言粗鲁的网络歌曲弥漫在人们的生活娱乐空间,相当多在校生因陷身“娱乐”而“玩物丧志”,其“虚拟人生”价值取向,使处于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普遍陷入理想失语和价值失衡的集体无意识状态之中;文学也在鲜花和捧喝中走向娱乐化,《废都》《丰乳肥臀》大打性爱描写的擦边球,“美女作家”们用所谓的“身体”进行写作,“地摊文学”挑逗性地制造出宣扬物欲、爱欲、肉欲的垃圾文字,让文学失去厚重感,走向贫瘠与轻浮。青少年在浅薄搞笑、轻歌曼舞、做作呻吟、隐私揭秘、情色凶杀、江湖官场、闲情野趣的贫血阅读中,沉溺于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的感官体验,既不需要智力的消耗,也不需要有关人生本质探询和人文关怀寻求的深层思考,文学的灵魂被出卖给感官娱乐,他们的心灵世界因长期缺少人性光芒的滋养,必然会习惯于感官享乐而忽略精神空间,滋生只求当下快乐、拒绝道德追求的文化心态,导致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平庸化和闲暇文化的世俗化。

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是大众文化生存的一个显著特征,青少年追求的大众文化行为大多存在于其闲暇生活,并通过渗透、融合、感染、凝聚、熏陶、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在20世纪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革,人类在经历经济变革的信息化浪潮之后,将要迈步进入休闲社会。尽管目前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但大众文化以其无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闲暇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闲暇文化生活中一道异彩纷呈的靓丽风景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打破囿于学校本位、就教育论教育的陈陋观念,从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的全方位视野,以宽容的心态理性地审视大众文化引领的青少年闲暇文化,通过积极的闲暇教育,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以科学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追求自由自主、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创造激情的闲暇文化生活的同时,和谐整合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学会如何安排闲暇生活,让生命因闲暇而精彩,进而获得人格的和谐、均衡发展。

[收稿日期]2007-04-15

标签:;  ;  ;  ;  ;  ;  

青年休闲教育的流行文化背景分析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