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交通设计作为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交通工程设计间的衔接桥梁,是落实“以人为本”和“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指导后续工程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医药研发片区为例,研究分析了产业区客货运交通需求,提出区域差异化设计、功能指导设计、交通品质提升设计三大策略,实现由粗放式建设向精细化设计的转变。
关键词:产业区;交通设计;区域差异化;交通品质
1.引言
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交通设施管控较弱,而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性过强,难以实时变化与调整,有必要通过交通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和“交通精细化设计”思想,通过交通空间组织深入研究各类交通基础设施需求和建设标准,实现由粗放式建设向精细化设计的转变[2]。
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医药研发片区位于白云区东北部,规划定位为医药制造及高端医疗、医药研发片区,配套商贸会展和居住功能。规划未来引入何济公、明兴、和黄、明星等多家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公司,面积为5.43km2,居住人口6.95万人,就业人口14.69万人[1]。
图1 土地利用规划图
2.交通设计优化总体思路
研究提出构筑“外畅内达、绿色低碳”交通系统的总目标。在既有道路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从交通组织的角度进行优化,落实低碳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包括三大设计策略。
区域差异化设计策略。针对用地功能分片布局的特点,开展差异化的交通规划设计,适应不同片区、不同类型的交通需求。
功能指导设计策略。通过交通组织分析,明确道路功能,合理分配路权,实现区域交通与地区交通相分离、机动化交通与慢行交通相分离。
交通品质提升设计策略。紧密结合用地布局和交通需求,打造高品质、人性化的慢行系统,对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进行一体化布局及设计,提供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3.区域差异化设计策略
(1)客货运交通需求特征分析
通过对广药生物医药城白云基地物流公司、明星制药厂和何济公制药厂等药企调研掌握产业区客货运交通特性。
客运交通方面。就业岗位密度约1个/140m2;药企均不配备职工宿舍,职工居住地点分布在周边的比例大约在一半以上;职工上下班通勤交通主要以公交和慢行出行为主,部分以单位班车为主;职工上班高峰时间段为7:00-8:30,下班高峰时间段为16:00-18:00。
货运交通方面。各医药公司地块的药品运输主要通过物流基地集中运输实现,物流基地货运规模可达500车次/天以上;货物运输无集中运输时间,24小时全天均可运输;药材收集、成品药运输地点可达全国各地;货车类型方面大、中、小货车均有,主要以大、中货车运输为主;单位用地面积货运强度为0.0019吨/日*平米,片区日均货运量约7150吨。
传统规划模型以PCU为单位,湮灭了大量慢行、公交、货运信息,本次研究对各地块标定不同交通方式出行参数,统计不同用地单元内各种交通方式出行强度并进行排序,各类交通需求强度分布如下。
图2 各类交通出行需求强度分布
(2)分区及差异化设计策略
结合上述交通需求集计分析,将规划区分为医药产业区、居住及会展配套区、研发办公及综合服务区三种类型,不同片区由于用地性质、主导人群的差异,其交通出行目的、出行规模、出行方式等不尽相同,对交通设施的配置及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图3 规划区功能分区示意图
产业区的从业人员主体是收入一般的务工人群,要求配套必要的生活设施,居住需求以宿舍或租金较低的民宅为主,活动半径多集中在园区周边2-3km的半径范围内。产业区的交通需求以通勤出行和办公出行为主,同时有较多的货运交通需求,机动车出行比例相对较高,应注重以机动车为主,适当考虑产业工人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和慢行交通需求,保障高峰期公交+慢行交通的安全。
研发办公及综合服务区的从业人员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和研发人员以及各行业知识型服务人员,这部分人群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工作压力大且多从事脑力活动,收入稳定。居民有较高的居住需求,希望通勤时间成本低,对教育、医疗、文体和购物等城市配套有较高的选择,要求居住、工作环境优越,以随时释放压力。交通需求以通勤出行和办公出行为主,并伴随有交往、交流等活动,强调轨道公交站点附近构建良好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慢行出行,实现公建服务设施的便捷易达,同时交通设施在规划设计上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生态风貌。
居住及会展配套区。出行需求以居民通勤出行和日常生活性出行为主,交通出行量大,宜引导采用轨道、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交通设施应充分注重人的出行和活动需求,塑造安全、舒适、宁静的交通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公交接驳条件。此外,会展地块周边会有较多的展览交通出行,高峰期交通量大,需要保证充分的慢行交通空间,并提供良好的公交接驳条件。
4.功能指导设计策略
研究结合区域路网规划及交通需求分析,提出利用区域性干道组织过境和对外交通,利用内部干路系统组织组织内部小机车、公共交通等机动车交通,利用支路网络来组织慢行交通的总体交通组织模式,在空间上实现过境交通与地区性交通,实现快慢交通分离。根据不同道路的功能定位,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道路横断面优化方案,并提出沿线交通设施布局及设计控制要求,确保道路功能的实现。
图4 规划区交通功能组织模式示意图
图5 高峰期自行车优先标志
5.交通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以轨道公交枢纽为核心构筑慢行廊道网络,注重慢行廊道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打造高品质、人性化的慢行系统。片区内部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较大,特别是以钟落潭站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区,慢行出行需求旺盛,应充分重视慢行网络的建设。从而在空间上实现适度的机非分离、快慢分离。结合用地功能布局和道路条件,提出构建慢行走廊环,串联轨道公交站点、公建服务设施及各片区。在交通设计上,慢行走廊上可通过采用小转弯半径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限制机动车速度或限行等手段,确保慢行交通优先。
紧密结合用地布局和交通需求,对公交车站、自行车停放点、行人过街等道路设施进行一体化布局及设计,提供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统筹考虑不同交通设施的衔接关系及布局,实现无缝衔接。以居住区为例,建议地块人行主出入口设置在支路,通过支路集散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公交车站优先布置在次干路(机动车走廊)与支路(慢行走廊)交叉口,结合公交车站设置自行车停放点,以便于公交和自行车、步行的衔接。
图6 慢行走廊布局图
图7 交通设施一体化布局示意图
6.结语
交通设计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落实低碳的精细化设计理念,本文以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为例,研究了产业区交通设计的需求,提出区域差异化、功能指导设计、交通品质提升三大策略。后续可以在规划管理、工程方案设计优化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医药研发片区启动区市政、交通、景观实施性专项规划[R]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6.
[2]李刚奇吕连恩周茂松,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广州市广钢新城为例[J]南方建筑,2015.5.
[3]钱林波史桂芳孙晓莉黄娟,《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关键技术[J]城市交通,2016.3.
论文作者:梅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交通论文; 需求论文; 片区论文; 功能论文; 产业论文; 布局论文; 策略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