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企业资产经营走入“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资产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资产经营热在我国也不断升温。然而,由于企业开展资产经营在我国的时间尚很短,对其基本要素、涵义和环境尚缺乏系统分析,对企业资产经营顺利开展所必需的配套政策研究涉猎更少。因此,必须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警惕企业资产经营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把企业资产经营神秘化
所谓资产经营,就是指以追求最大利润和促进资产最大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企业内部的、外部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常采用的一种经营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企业通过改革,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就开始进行了诸如对外投资、参股、吸引外部投资、筹资融资策划、资产置换等资产经营活动。当时虽未能把资产经营从理论高度来认识,但在实践中却是自觉、不自觉地操作着。
然而,现在有种倾向,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没有资产经营,企业经营者也不懂资产经营,只懂产品经营,把资产经营神秘化,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资产经营视为仅是上级控股公司的事,从而使企业再次演变为传统体制下只管产品经营的工厂;二是把资产经营视为工厂起死回生,无所不能的“神奇秘方”,从而不顾现实条件和可能而盲目追求,对企业赖以生存的产品经营却忽略、放松了。这种结果是同企业资产经营的目标大相径庭的。
“误区”之二:未能辨证地处理资产经营和产品经营之间的关系
产品经营是与资产经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资产经营比作是“以钱生钱”,则产品经营可以看作是“以物生钱”。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在经营领域、经营对象、市场条件、管理要求、盈利来源等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两者又是相辅相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资产经营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经营水平,具体地说,资产经营可以使企业迅速壮大规模,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占有率的提高等等。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运用多种资产经营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产运转,提高整体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同时,资产经营又是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生产、销售业务状况良好,能为企业资产经营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只有企业的市场做大了,产品做响了,资产经营才可能顺利展开,产品经营与资产经营才有可能获得良性的循环。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资产经营的效用要通过产品经营水平的提高方能显现出来。因而必须强调的是,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产品经营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开展资产经营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观念认识和操作上的某些不良倾向,颠倒了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的关系。有些企业错把资产经营当目的,为资产经营而资产经营,以为实现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兼并、托管、租赁,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因而热衷于在资本市场上搞“空手道”,忽视企业的基础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没有把资产经营的成果及时地转化到产品经营当中去。有些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发行筹到巨额资金后,没有将其及时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用于还债一批,投资有价证券一批,投资房地产业一批,资金分散的结果是失去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
“误区”之三:只把眼光盯着股票市场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资产经营就是把一些分散的具有一定市场占有份额的企业包装上市,或利用已有的上市公司装入非上市企业的资产,再吸收社会个人资金,用死资产换活现金。不可否认,包装上市、借“壳”上市、买“壳”上市等确是企业资产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并不代表资产经营的全部。
资产经营既可以依托证券市场和资金市场等有形资本市场进行,也可以是在无形市场中进行。即使在有形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上市也只是方式之一。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股份有限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少,即使股份有限公司中也只有少数公司的股票上市。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时间还不长,经验不多,机制不够健全,因而对上市公司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从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状况也可以判断得出,即使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稳定了、成熟了,上市公司也只能是少数。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要考虑运用无形市场上的资产经营方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通过企业与企业间合作与合资、兼并与收购、参股与控股、股权转让与转制,租赁与托管等方式,在无形市场上实现资产及产权的流动及重组。
从当前企业存在的问题来看,有的企业资金极度匮乏,而有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资产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企业规模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雷同的企业过多。鉴于这种情况,通过产权市场实现企业间的产权流动与重组,从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于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不仅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也十分现实。
“误区”之四:忽视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企业的资产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特别是大规模开展资产经营,更须辅之以相关的配套措施。而在实践中,资产经营配套措施的建设往往被忽视,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滞后。
从体制配套来看,重点在于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为例,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与转制前的行业主管局相比,更有利于资产经营的运作。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干部知识结构的局限,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运作方式仍保留有传统手段的痕迹,仍然代行不少行政职能,行政隶属关系仍起作用;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与被投资公司之间尚未形成规范的资产纽带关系,仍存在着过度干预企业的现象,以行业条块为主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资产跨部门、跨地区的流动。作为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应着重考虑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的壁垒来组建企业集团,塑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切实转移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行政职能,加强资产经营职能。
从财税、金融配套政策来看,仍有不少方面阻碍着资产经营的展开。目前,企业所得税仍然实行以按企业的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缴纳所得税制度。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跨地区、跨条块资产经营会要相应地改变企业纳税主体,会引起各地区政府之间既得利益格局的变化,往往在利益受损一方政府对产权流动抱不支持态度。进一步改革税制要有利于产权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重组,把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并合理确定中央、地方的分成比例。在金融方面,我国当前的金融改革仍嫌滞后。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仅占3%左右,低于美国的50%,也低于日本的14%。而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是企业资产经营的必要依托,直接融资发展的不足,必然会限制资产经营的规模和质量。发展直接融资,一方面要扩大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尤其是产权交易功能,使之成为国企实施资产经营的重要场所。
从社会保障配套来看,适应于资产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不完善。在资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证,势必影响资产重组的力度和进程,企业的资产经营会在职工就业的压力下而举步维艰。上述种种误区的形成,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观念上的,也有利益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间距。尽管这些误区的影响和危害也远未充分显现出来,但若不及时澄清,及时加以纠正,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从维护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为把资产经营更加健康、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要注意防止资产经营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