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构筑法学人才培养新体系——中南政法学院“大学生成才工程”及其运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南论文,政法学院论文,人才培养论文,法学论文,改革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南政法学院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教育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学生管理工作为重点,构筑了“大学生成才工程”,逐步探索出“规范+特色”二者结合, 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KAQ)三者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创建了科学严密的“目标——操作——评估”三环一体的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学生成才工程成功,社会效应良好。
一、时代的必然:成才工程的产生背景
几经曲折的我国法学教育,和其它高等教育一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尤其是狭隘的专业教育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兴趣特长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90年代初,中南政法学院原经济法系牵头立项,成立了《经济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研究》课题组,开始了“大学生成才工程”的研究。原经济法系在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和大量社会调查及其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近二万字的《经济法系大学生成才工程及其实施方案》,并由其直接在经94年级着手实施。
课题组将改革分为三大块:一是教学支撑体系的改革。按“工程”项目的指标体系要求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使法学专业的人才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二是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其目的是为教学主体方面的改革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增进动力;三是学生管理体系方面的改革,学生成才,管理科学,这是“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归属,是重点、也是难点。依据我院“以管理为关键,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原则和从院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成才工程着重在后者即学生管理工作层面上展开。
二、时代的模塑:成才工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时代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工程”从目标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与运作。
(一)目标体系
1.制定人才目标模式。法学本科人才是我国未来法制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也是更高层次法科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要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围绕“规范+特色”的目标进行整合,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达到“一高二强三宽四懂五能”,即政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修养高,创新精神强、规范自律性强,人文科技知识宽阔、法学专业基础宽厚、社会适应面宽广,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懂管理,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法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能力,由此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整合性法学人才目标模式。
2.确立人才质量标准。依据21世纪人才特点和本院法学专业实际,“工程”围绕“规范+特色”的目标优化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的结构体系,并制定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对个体提出要求和规范:
①思想品德素质(德)
(1)个体素质结构:{②科学文化素质(智)
③生理心理素质(体)
①基础能力
(2)个体能力结构:{②专业能力
③创新能力
①生活知识层次
②社会实践层次
(3)个体知识结构:{③基础知识层次
④专业知识层次
⑤文献创造知识层次
以上三种结构体系A级指标分别为3、3、5个,B级、C级指标若干个(B、C级指标及权重分配系数从略),它们决定着学生的质量规格,是“工程”实施运作和评估的依据。
3.制定群体考试办法。班集体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即所谓“班级共振效应”。为此,我们将班级(寝室)都纳入量化,以造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根据目标要求,确立班级量化静态评价指标(寝室类似)与动态的权重分配。见下表:
评价
权重 评价等级
指标 优良中差
思想品德
20%
学习
20%
纪律
15%
身心
15%
班风
10%
活动
10%
特长5%
班主任 5%
(二)操作体系
一个中心:成才
二个基点:规范、特色
三大目标:学会学习、做人、做事
技术模式{四大课程:学科、活动、隐性、实践
五种优化:目标、课程、方法、手段、环境
六种活动:科技、模拟、文艺、体育、表达、交际
成才工程的实践目标是:“规范+特色”,就是要按常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达到“合格”标准;“特色”则是根据不同对象之不同状况,创造性地激发其特殊潜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其个性特色。为此,“工程”采取相应的运作措施:
1.建立运行机制。作为素质教育成才工程,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以领导为核心的组织保障机制;二是以转变观念为核心的舆论导向机制;三是以班主任、学生骨干为对象的培训机制;四是以质量评价为中心的考核机制;五是以奖优罚劣为手段的激励机制;六是有师生参与的有效监督、 反馈的封闭机制和社会参与开放等6种机制。
2.制作技术模型。为有效实施“工程”,我们设计了“一二三四五六”操作体系与模型:
3.推行“双五·一”工程。根据政法大学生特点,“工程”要求:
(1)学习实践方面做到“五个一”。 每人至少:平均每月听一次讲座、每年选修一门自然科学或艺术课、读一本名著、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次较大竞赛(四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
(2)学习技能方面掌握“五个一”:“一篇文章”、 “一笔字”、“一口话”、“一门外语”、“一手电脑”。
(三)评价体系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和“整体性、导向性、民主性、激励性”四特征,建立如下三个评估体系:
1.个体综合测评体系。共分为基本分、奖惩分和修正分三部分。(1)基本分指个体素质结构(如德、智、体分别占30%、60%、10 %)中从A级细化到C级指标每人的应得分;(2)奖惩分主要指在知识、 能力、素质基础上,个体开发潜能,培养特长和创造能力所获的竞赛奖项分,创文明班、室所得分以及违纪违规的负分;(3 )为克服测评中的偏差而由老师掌握的修正分,分值控制在正负5分内。 最后分值:∑=基本分+奖励分+修正分。∑值作为测评结果表示个体一定阶段的综合素质和成才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2.班级定量考核体系。根据前述班级评价指标定出权重分析,得出权重向量A。根据组成的评委对指标评定等级求出Rij(Rij =评定等级人数/评委总人数)。由所得Rij构成考评矩阵R进行模糊数学运算,求出评价向量B,再由评价等级赋值向量C和评价向量B 进行模糊数学运算,求出评价结果X。如以原以94为例,选10位评委对一班、二班考核, 设定赋值为:优(90)、良(80)、中(65)、差(50),其矩阵如下:
│9/10 1/10 0 0│ │8/10 1/10 1/10 0│
│6/10 4/10 0 0│ │7/10 3/10 0 0│
│6/10 2/10 2/10 0│ │7/10 2/10 1/10 0│
R1= │5/10 4/10 1/10 0│ R2= │5/10 5/10 0 0│
│8/10 2/10 0 0│ │8/10 1/10 1/10 0│
│3/10 5/10 2/10 0│ │6/10 4/10 0 0│
│2/10 8/10 0 0│ │4/10 6/10 0 0│
│10/1000 0│ │8/10 2/10 0 0│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糊运算,最后求出两班不同的分值为85.38 和84.51分,可见一班工作总体优于二班。
3.自主性学习自我评估体系。大学生经常对自己学习等方面水平进行自我评估,是自主性学习的“加油站”,如课程学习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①学习质量
②学习动力
课程学习自我评估{③学习方法
④学习态度
上述A级指标各自又分若干B级指标(提出某些问题),按优、良、中、差自我评价其等级,然后再按各A级指标进行两分法小结分析,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三、时代的回应:成才工程的运行效果
为了以点代面,我们选择一个较差的班作试点,几经宣传、学习,激发成才意识,同学们依据时代的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制定了大学四年成才的“个人设计”;还根据该班实际,制定《大学生成才工程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实施规则。不足一年,该班面貌全新,整个年级师生纷纷加入成才工程实践行列。三年多来,成才工程出落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硕果累累。
全年级481名同学蓬勃向上,思想政治素质高,申请入党人数占98.5%,发展党员比例为25.6%;学习成绩好,考研人数过32人,居全院第一;科研能力强,公开发表作品987篇, 出版和编写文学与法学书两部,主编、参编著6部;就业率高,1998 年经济法专业第一次毕业分配到位率为82%。其中有20多名同学分到《求实》、《检察日报》、《广西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经济报》和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法律新闻工作部门。
同学们有个性特长,其中二人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家级比赛获得佳绩;二人的画展和摄影展受到省协会专家好评……更有对全国高校颇有影响的“百米长卷”(大学生成才工程成果展),由同学们手工制作,采用宽幅式电影胶片形式展示,长卷9 个部分翔实记录了成才工程由启动到实践到成功的全过程,展现了当代政法学子的全面素质和精神风貌,分别受到司法部、国家教委评估专家高度评价,西南政法大学卢云教授观后即兴题词:“我看到了真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
成才工程一推出就产生轰动效应。立志成才、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发展个性,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院改革的主旋律。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调整了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法学专业为主,兼办经济、公安、文学、管理类等多学科专业体系,随后又制定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的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进一步完善、拓展和推广成才工程,且收效甚大。同学们除懂法律外,还能懂经济、懂外语、懂管理,且能做到学校有特色,个人有特长。特别是95级、97级两名同学苦练“一笔字”,其作品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等10余国巡展;96级一名同学信奉“一篇文章”,出版小说一部、编书两本,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件。1999 年在“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表彰大会”上获重奖(奖金一万元),读完大三后,《法制日报》提前录聘他,现成为该报一名出色的实习记者和编辑;还有96级二人平时在“一口语”上下功夫,在1999年第三届“外研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上获全国亚军,参赛选手获“全国最佳辩手”称号。另有一人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三好学生”,有一个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我院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的法制宣传、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上级的表彰。
四、时代风采:成才工程的特点和价值
大学生成才工程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教育管理为主导,以学生个性特点为基础,以自我培养、自我创造为核心,进行“市场模拟”,即把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一一细化为“成才工程”的各项量化指标,使学生在自我评估、自我培养时“有的放矢”。“工程”实施后,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量化分。根据该量化分就可以判断自我的发展情况,进而推断自己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中的地位。可以说,成才工程对学生而言是“对号入座”,对用人单位来讲是“按图索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培养人才的“邯钢模式”,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彩。具体言之:
1、角度新。成才工程能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着力在新课题、新路子,新创见上下功夫,系统地提出并解决了什么是人才,为什么要成才,怎样成才等一系列问题。
2、体系新。根据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规律, 构筑出较科学的理论框架,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3、整合性强。能从新的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成才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时代思潮。
4、操作性强。 所探索的问题是高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严密、科学、易于操作;对于高校育人和大学生成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