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0)04-0018-05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国际化趋势,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1],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化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各自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正经历着一场转变,即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多文化的融合,由方法中心论转向问题中心论,由单一理论转向复合理论。心理学不能回避现实问题,要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必须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抛开传统的理论派别之争,摒弃对抗,一切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展开。这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内涵。
一、单向度的心理学
本世纪前半段,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是单向度的,这主要是针对心理学的文化意义及理论体系而言的。
长期以来,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在心理学的前期研究中,许多心理学家由于受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论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种族的发展是从原始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单程进化。所有种族的发展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是相似的。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西方心理学家忽视了文化的异质性,也忽视了异质文化对人类行为特征的影响。在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原型思维中,没有考虑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他们以为通过对本文化社会中的群体及个体的研究,便可以得出普遍的“真理”。西方文化注重的个人主义、实证主义以及机械主义并非所有文化共有。当这些带有西方烙印的文化产物随着西方世界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扩张,进入到非西方文化的国家时,当地人发现这些西方文化产品离他们很远,他们依然游离在西方文化之外。同样的,西方心理学,尤其美国心理学之所以流行世界,这与它们的综合势力有关。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单向度特点。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心理学几乎对其他文化没有反应,陶醉在自己的文化中,试图以此去描述整个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boas)首先对进化论式的研究提出质疑,怀疑生物决定论。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不是因为生物特征决定的,而是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决定的。博厄斯的两位弟子米德(M.mead)和本尼迪克特(R.benedict)通过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心理行为特点。文化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同。随着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的兴起,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英国心理学家希勒斯(P.heelas)在1981年提出“本土心理学”[2],明确指出应该研究当地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及思想。比如,意识,情绪,人格等。把心理学研究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中,并明确地把许多心理学概念与文化联系起来。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一种传统的二分法,即主体(研究者)与客体(题目)。当进入到文化研究中,这种两分法便不适合了。因为主体与研究的题目都是文化的产物,研究者不可能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正如格根(K.gergen)指出的:“西方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一切都带上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印迹”[3],研究者在研究文化背景中的群体与个体行为时,忽略了自身也是文化的产物,在研究中不知不觉也受到了文化的前提性的影响。每一个研究者都带上了各自的“文化眼镜”来看待世界。
由于忽视了文化的异质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在确立研究问题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误区,即研究的问题过于空泛,这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他们的研究中,人就是人,而不关心是什么样的人(文化背景,社会角色等)。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学习理论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怎样成为社会人”,“人为什么会伤害他人”,“人又怎样学会助人为乐”等等。再者,还有这样一些问题:“人们何以附和”等。他们所问及的对象要么是被抽空了社会意义的人,要么就是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人。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传播到了许多非西方文化的国家中,其中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心理学界,不应该有主流心理学与非主流心理学的划分,西方心理学只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不可能对所有文化社会的心理与行为作出解释。西方心理学之所以成为所谓的主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西方心理学之所以单向度发展,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过分重视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忽视了所要研究的问题。
西方的文化精神历来重视实证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实证心理学之所以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和这种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心理学自187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模仿和学习自然科学,并努力获得所谓的科学地位。在这样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实证性,客观和定量。逐渐地,一部分心理学家走向了极端,美国行为主义流派便是典型的代表。为了完成学科的实证性,一切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凡是符合研究方法的对象便被纳入研究范围,反之,不适合研究方法的对象,一律被排斥,这就产生了华生(J.watson)的“思维不过是喉部肌肉的运动”[4]的论断。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凡是主观色彩很浓的对象,如情绪,意志,思维一律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心理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完善学科的科学性,更重要的在于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为了方法上的完美,而牺牲了内容,心理学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西方心理学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并以此来衡量一种理论与体系的科学性,逐渐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和程序,如何使这些方法与程序无懈可击,以至于马斯洛严肃地指出:“无论一个实验多么无足轻重,只要在方法上令人满意,它就很少受到批评”[5],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实际上加速了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性的丧失,也使心理学研究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小型理论,便是“方法中心论”的产物。心理学的每一课题都用它的一套方法给自己掘出一个孤立的壕沟,即使是相邻的壕沟,彼此间的联系也越来越薄弱,这样的开掘最终只会带来乏味的苦果,而不是成功。整个心理学越来越变得像是一个“课题搭配上程序”[6]的集合体。每一课题都发展出它本身的范式,累积起它本身的成就。真正受损的是心理学的学科完整性。单向度研究容易使研究过分重视方法,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回避真实的问题,是过去心理学的主要弊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以方法为中心,陶醉在所谓的科学理论框架中,醉心于精巧的实验设计与方法建设,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的单向度发展。
当人们越来越需要心理学,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问题需要心理学的帮助的时候,心理学已不能再陶醉在方法与理论的体系中,应该走出城堡,关注真实的问题。当今社会一个主要的趋势便是国际化,或者称为全球化。社会生活的国际化,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各种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问题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心理学不能对此熟视无睹,必须面对由此产生的心理学问题。
二、全球化的心理学
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已经越来越紧密地同全球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及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自我封闭中健康地发展。几乎所有的事件都已被纳入全球范围,全球事件就是本土事件。我们共同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全球化趋势引起的,诸如:[7]
1.迅捷的电信传媒
2.对传统伦理道德,宗教的挑战
3.相互依存的国家经济
4.发达的交通运输
5.爆炸的人口增长
6.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7.战争的威胁
8.犯罪与暴力的泛滥
9.水资源的匮乏危机
10.城市化的进程
这些问题对我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影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个体与集体的社会认同,控制与选择以及生活的意义等。全世界的心理学家正面临这种挑战,新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强心理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解决共同的问题。不少心理学家与组织纷纷作出了回应。有的提出“国际心理学”[8]的术语,旨在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国际性的问题。美国心理学会还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国际心理学的计划,包括成立专门的心理学委员会,出版国际心理学的书籍与杂志。《美国心理学家》还开辟出国际心理学的专栏。此外,还成立了许多相关组织,比如: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国际心理科学家联合会,国际心理学会,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等。这表明,心理学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的取向以及对研究内容的界定方面正发生相应的变化。
马赛拉(A.J.Marsella)提出了建立“全球心理学”的观点。他把“全球心理学”描述为“运用多文化,多部门,多学科,多民族的知识和手段,来对全球性事件引起的个体与集体的心理变化加以描述,评价及理解”。[9]马赛拉特别强调要打破研究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尤其针对西方文化。他认为在全球性事件的影响下,过多地关注某一种文化是片面的,应该关注所有的文化,所有面临的问题。
单一的文化,单一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已不足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国际化问题。全球心理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全球社会化的进程。全球性的事件正在成为世界范围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新的社会进程,这种社会化是全球性的。一句话,全球社会化取代了本土社会化。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无法避免这种无孔不入的影响。而且随着电信传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影响将更加显著。比如国际互联网络,一打开计算机,便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量的外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事件无疑成了本土事件,因为它就在眼皮下发生。这对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化的成长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需要心理学来关注。
2.打破种族与文化偏见。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的民族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平等的,而且现代社会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所谓的主流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成为世界的主导。整个世界趋向多元化,心理学也应走综合研究的道路。
3.发展本土心理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生活,所以有必要去关注本土文化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是整个心理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但是,本土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心理学要取得学科上的统一性,必须超越本土心理学,片面强调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很可能重蹈传统西方心理学的覆辙,各自为阵,破坏心理学的统一性。
4.问题为中心。这是全球心理学的本质特征。传统西方心理学之所以离现实越来越远,其根源就在于以研究方法为中心,过分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让心理学背上沉重的包袱,始终处于如何对研究对象取舍的艰难选择冲突中。西方心理学家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标准,来衡量对象的可研究性。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的实质就是首先考虑研究问题的真实性,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研究。让研究方法服从于研究对象,而不是让对象服从于方法。
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一极化的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也是如此。心理学应该告别以研究方法为界限的单一理论体系时代。人类的心理生活不是一幅简单的画面,任何单一的理论想全面解释这幅画面都是不可能的。例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把一切行为都归于强化,并由此认为一个社会进步的要义在于设计一个能够生存,发展的文化体系,以取得良性的强化,以此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斯金纳幻想用强化的方法建立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显示了他在复杂社会现实面前的幼稚。同样的,班杜拉(A.Bandura)无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试图用“自我效能”的群体效应起到改变落后社会现实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心理学家的任务不是为了体系而建立体系,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一再遭到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片面追求理论体系建设,而忽略了现实问题。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科学的地位至高无上,心理学盲目向自然科学靠拢,试图谋得科学的一席之地。这种取向存在严重的错误。自然科学的底蕴是实证主义哲学,它只是理解世界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它没有理由成为理所当然的主导思想。心理学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尚科学方法,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时,客观量化的方法无疑是衡量科学最有效的标准。但是,心理学面对的不仅是纯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还有精神世界。心理学如果要避免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必须进行前提反思,打破自然科学的绝对地位。这样就可以为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现象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为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上的证明。还原问题的本质,面对真实的问题,去除一切虚假的前提假设。用法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以前的思想家把所有门窗关起来,然后费尽心思,在屋子里构筑理论体系,试图从烟囱爬出来,而现在直接打开门窗走出来就行了。心理学也是这样,没有必要把自己困在体系中,必须直接面对真实的问题。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两次革命,即“行为主义革命”和“认知主义革命”。现在心理学正面临着第三次重大转折——从以方法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
以问题为中心,就必须打破理论界限,打破学科界限。只要能解决问题,采取何种理论,何种方法都可以。全球心理学应该走复合理论(compiexity theory)的道路,这种理论不以研究方法为界限,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适应国际性的问题。它采用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定位,具有复合性,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不仅采用定量分析法,而且也运用大量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自陈分析,民族分析,参与观察,面谈,展望等。定性的研究方法在文化研究中很有效。定性的研究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像定量手段那样精确和简单。在进行解释意义的研究时,定性方法有优势,研究者可以抓住蕴涵在其中的意义,并把这种意义建构起来,用理论表述出来,这时候更多地体现出了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通过这些方法的结合,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变得更广,拓展了心理学的视野。当然,如何使这些复合理论与复合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心理学全球化进程中的难题。有的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称这种理论为“混乱的理论”(chaos theory)[10],之所以称作混乱的理论,是因为它没有标志性的方法与手段,表面上是许多理论和方法的堆砌,这不符合实证科学的要求。但是,这恰恰是进步所在。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建设完美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真正的问题。心理学需要这种“混乱”。
心理学全球化的主题是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心理学的多元性。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在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课程上的设置,就应作一些调整,开设诸如: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学,城市社会学,社区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国际事务学以及国际经济学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心理学课程,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了解到心理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学会从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视角去研究,解决心理学问题。
第三世界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的影响,本土化的倾向尤其强烈,有的本土学者提出了比较极端的主张,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完全独立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实际上,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违背了心理学全球化的内在精神,只会将心理学推向死胡同。一定要将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正如莫加丹(F.Moghaddam)指出的“第三世界的心理学家应该理解本国的文化行为,但要排除特殊化的倾向……”[11]
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让心理学真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走出空泛,抽象的误区,走出各自为阵的误区。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现实性,只有关注真实的问题,只有去解决现实问题,心理学才有资格成为一门科学。
[收稿日期]20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