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东宁 157299)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分为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检测和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随着梗死灶面积的增大和严重程度的加深,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面积越大,病情的严重程度越重。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48-02
目前临床中脑梗死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几率,且其存在极高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高的不利影响,还有的患者出现死亡现象。资料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属于一种炎性反应生物学标志物,可以有效确定急性期炎性反应情况,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是一种促炎性因子,而纤维蛋白原(FBG)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1]。本文选取110例脑梗死患者,分析hs-CRP、FBG的检测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大梗死灶26例、小梗死灶44例、腔隙性梗死灶4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5.3±5.4)岁;对照组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4.6±5.3)岁。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MRI、CT扫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给予实验室检查和准确体检,未出现心、肝、肺、脾等器官功能异常患者,并且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Adama分型标准分为小梗死、大梗死、腔隙性梗死三种:(1)小梗死:病灶直径1.5~3.0cm;(2)大梗死:病灶直径>3cm;⑶腔隙性梗死:病灶直径<1.5c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抽取5ml静脉血,选取合适仪器对超敏C反应蛋白予以监测,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对比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性,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患者病情程度所存在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灶比较,病灶大者明显高于病灶小的患者。详见下表。
3.论
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氧缺血等引起,局部脑组织出现坏死或脑软化,临床常见脑血栓、脑栓塞及腔隙性梗死等,随着脑梗死研究的深入,其发病原因基本明确,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休克、血压过快下降等均可导致脑梗死的发生[2]。临床根据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及非源性梗塞,心源性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占60%~75%,栓子来源多是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风湿性心瓣膜病等,而心脏手术、心肌梗死、心脏导管、二尖瓣钙化及脱垂、心房粘液瘤等亦可导致脑梗死发生;非心源性脑梗死则多是由骨折、肺静脉血栓或凝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管内治疗时血栓脱落、凝块、败血症、肺感染、肾病综合征等高凝状态时引起的脑梗死。
hs-CRP是机体在遭受外界刺激后,肝脏在肿瘤坏死因子等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五聚蛋白,其可于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体内形成的炎性因子改变情况予以直接反应。临床医学中hs-CRP被视作言行标志物加以应用,可直接参与到机体炎性反应整个过程中,利于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大量释放,从而引发患者血栓形成,增加出血几率。经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hs-CRP水平上升,且伴随梗死灶面积增加及严重程度提高,hs-CRP水平相应有显著上升现象,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机体中具有炎性反应,且患者梗死灶面积增加,病情加重,hs-CRP水平上升,因此hs-CRP与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FBG属于急性时相蛋白,自肝脏等部位合成的凝血因子,其可对平滑肌细胞造成一定刺激,导致血管壁遭到损伤,最终促使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进一步造成破坏。FBG可以有效显示出患者机体内凝血状态,且参与到整个凝血过程。伴随临床医学发展,FBG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逐渐得到人们注意。已有研究发现,FBG的水平上升可导致机体循环系统持续保持在高凝状态,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可导致血栓形成最终造成脑梗死。脑梗死患者血浆内 FBG 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者。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hs-CRP、FBG含量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FBG含量增加,显示梗塞面积增加,病情程度不同的脑梗死患者,两者含量越高,患者自身病情会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可对患者的病情和病灶大小进行判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峰.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2015,8(5A):74-75.
[2]贾汉伟.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37-38.
论文作者:李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蛋白论文; 病灶论文; 纤维蛋白原论文; 统计学论文; 水平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