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初中必修地方课程共四科,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自2008年开设以来,已有十余年。作为新兴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许多教师投身于地方课程教学中。我所在的县市由于缺乏专业的地方课程老师,大多由语文老师兼任。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自2013年开始兼任地方课程教学。自任教地方课程以来,我和同事一直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地方课程教学应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1.地方课程与古诗词融合。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讲授地方课程时,我会想方设法地将古诗词融入到授课知识点中去。如:在讲授七年级传统文化第十三课《言而有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言而有信”的古诗词,授课结束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有几个同学分别引用了王安石的《商鞅》中“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唐朝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中“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有远方的朋友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李白《酬崔五郎中》中“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这几句诗一展示,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既表扬他们感悟之深,又赞颂他们语文素养之高。
2.地方课程与文言文融合。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重点,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如果与地方课程恰当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讲授青岛版传统文化《居安思危》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关于“居安思危”的小故事进行交流,不少学生都会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我顺便让学生背诵一遍,并联系本节内容解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
3.地方课程与作文教学融合。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真谛。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相关,如《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学会记事”。而七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就是讲“孝”,于是在写作课上我把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的四节课内容在课堂上渗透,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孝为主题的记叙文。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人无信不立”,在学习时,我结合七年级传统文化第四单元“信”中的四节课给学生讲解,最后让学生写作的主题也是与诚信相关的。无形中融入了品德教育,进行了课程整合。
二、地方课程教学应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学习的内容。不仅短小精悍又图文并茂,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在讲授八年级环境教育《美丽的乡村》这一课时,我把到各村、社区采集到的有意义的镜头,集合成小视频,配上解说、字幕和背景音乐。上课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村庄、社区,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授七年级传统文化第十三课“言而有信”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信”字的含义,我自制小视频“信字的发展史”,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信”字的含义,接着播放小视频,从金文到小篆再到现在的楷书,在优美的古典音乐背景下,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造字者人言为“信”的用意。
PowerPoint是教师授课的常用工具,但随着科技发展和对老师授课要求的提高,渐渐不能适应需要,于是,我自学新的授课工具——希沃白板5和Focusky等,用这些软件制作的课件,授课时更生动形象,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地方课程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实践性、综合性是《安全教育》和《人生规划》共有的课程特点,都是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综合。授课时必须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授七年级《安全教育》第2课“出行时要注意交通安全”时,上课前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发生在学生村庄、村庄周边,学生熟悉的地方发生的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到交通安全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共鸣,顺利引入课题。在讲授八年《环境教育》第三单元第一课《美丽的乡村》这一课时,我自驾车跑遍了学生所属的每一个村庄、社区,拍照、录像,回校后,找出搜集到的几年前村庄、社区的照片,融合制成课件,上课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自己的村庄照片倍感亲切,又与几年前的照片对比,看到自己村庄的变化,更是感慨万千,课堂上争相发言,表达对自己村庄、社区的热爱,为把自己的村庄、社区建设的更加美好而献计献策。教师授课目的达到了,学生能力提升了,觉悟提高了。
四、地方课程教学应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
地方课程不能上成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思品课,但要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解放教师和学生,解放头脑敢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真正地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总之,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特有的语文素养,在讲授地方课程时总会比别的学科老师更得心应手。地方课程知识如果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绚丽多彩。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邵清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
标签:学生论文; 地方论文; 课程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村庄论文; 课时论文; 单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