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交通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建议论文_陈波

荆州古城交通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建议论文_陈波

陈 波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 要】荆州古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被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古城布局工整,功能完备,至今仍承担重要的城市功能。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交通机动化的快速发展,荆州古城交通压力也迅速增大,高峰时段拥堵严重。本文从荆州古城土地利用、路网格局、公共交通等现状情况出发,分析古城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建议,以期能缓解荆州古城交通压力。

【关键词】荆州古城;交通拥堵;现状分析;改善措施建议

1、引言

荆州古城垣秦汉时形成土城墙,南宋时始筑砖城,元时遭毁,明初依旧基修复,现存明代城垣为清顺治三年重建,砖城周长约11.3公里,逶迤挺拔、完整坚固,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

在荆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古城至今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城市功能,是市区商业、教育、行政中心,承受着较大的交通压力。以下从古城人口及土地利用情况,古城路网发展演化过程、路网布局结构、公共交通等角度出发,研究古城现状交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初步解决古城交通问题的措施建议。

2、荆州古城交通现状分析

2.1古城人口及土地利用状况

荆州古城面积约4.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0.7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36人/公顷。过高的人口容量导致古城内部道路普遍较为狭窄,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偏低,社会公共停车场用地极度缺乏,交通拥挤不堪。

古城片区用地性质较为复杂,布局杂乱。古城片内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占总用地的63.78%,古城内现有市级行政单位13个,区级行政单位60个,非市属行政单位9个,医院7所,专科学校9所,聚集了市级优质教育、医院资源。上班、上学、就医等吸引了大量交通流,增加了古城交通压力,使古城交通不堪重负。

2.2古城道路交通状况

2.2.1古城路网发展演化

清朝时期的荆州古城总体格局分东西两城,城中筑一横墙,东城住旗人,称“满城”,西城住百姓,称“汉城”,横墙位置即今天的屈原路。街巷大致呈方格网状,连接到各个城门。

随着荆南路、屈原路、荆中路、内环路等一批道路以及新东门(1986)、新南门(1988)、新北门(1996)拓宽和新建,逐步形成城内现状道路网格局,成为支撑古城交通的重要载体。

2.2.2古城路网结构特点

1)路网格局

受古城城门及城墙限制,现状道路网格局仍然保持明清格局。古城内道路系统包括次干路、支路、巷道三个等级,次干路包括荆南路、屈原路、荆中路、荆北路、人民路、郢都路,形成“三横三纵”的路网格局。

2)支路密度偏低,街巷连通度差,不成体系

古城内部可通行小汽车的支路密度偏低,街巷连通度差,不成体系。大多数街巷由于私搭乱建、占道经营、路边停车等原因,使得本来就狭窄的道路空间更加局促,阻碍了街巷交通功能的发挥,造成街巷道路交通资源严重浪费。导致出行生成点与主要道路之间缺乏过渡性连接道路,城市交通过分集中于荆中路、荆南路等少数主要道路上。

3)内外联系不畅

荆州古城现有9个城门,机动车交通主要出入口3个,分别为新东门、新南门和新北门,因城门洞狭窄,并且受内环路、外环路非机动车、行人干扰,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新东门,高峰时段拥堵情况严重。

2.3慢行交通状况

2.3.1非机动车、行人通行空间无法保障

古城内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并不理想。在大部分次干路、支路上并未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的出行大大挤占了非机动车的出行空间,这种以机动车导向为主的发展策略使古城内部的慢行出行得不到保障,极大抑制了居民对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的选择。同时,人行道较窄,或者被停放车辆和商铺设施占用,行人通行空间不足。

2.3.2人行过街设施不完善

部分路口现状过街设施采用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平面过街,高峰期间车流和人流均较大,行人过街困难;古城墙外外环道与出城道路交汇处,无行人过街设施,行人随意穿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停车设施状况

荆州古城内停车设施极度缺乏,占路停车,乱停乱放现象突出,古城内道路车行道、人行道普遍狭窄,占车行道停车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占人行道停车则往往将行人赶至车行道与机动车争道,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挤与混乱。

2.5公共交通状况

途径荆州古城的公交线路共有23条,主要公交线路沿荆南路——屈原路——荆中路——郢都路等古城内重要的次干路设置,过于集中,沿荆中路公交线路多达十九条,形成沿荆中路——荆南路“公共交通走廊”,而人民路、黄金堂路、荆东路、内环路等支路公交线路很少甚至没有。主要公交站点共有16个,主要分布在荆南路——荆中路沿线,平均站距约500米。

3、荆州古城交通改善措施建议

3.1 疏解古城功能

荆州古城内交通、环境、土地等资源条件有限,无法承担太多的城市功能。从古城现有条件考虑,应该紧紧抓住居住、商贸、旅游休闲这三项主要功能。与此同时逐步疏散古城现状行政办公、医疗、教育等事业和机关单位,合理降低城内居民总量。

3.2完善道路设施

3.2.1对古城内部道路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功能划分

从保护古城的角度讲,由于荆州古城道路格局已基本定型,不可能采取大幅度增加道路长度和面积的方式来缓解机动车迅速增长导致的交通问题。应在现状路网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对内部道路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功能划分。对荆南路——荆中路交通主轴线,一方面,进一步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路口信号优先、完善港湾式停靠站,改善候车与换乘环境的手段,强化其公共交通走廊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将有限的道路时空资源更多的向公共交通系统倾斜,限制或减少摩托车和私人小汽车可以使用的道路资源份额,鼓励公交在古城内部优先发展。

3.2.2充分认识古城内街巷的交通价值

充分认识古城内街巷的交通价值。将部分连通性良好、具有一定交通价值的街巷,在不违背古城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并将其纳入古城道路系统当中,适当拓宽一些“瓶颈”街巷,以改善周边的交通组织状况。

3.2.3加强古城内外交通联系

连通荆州古城内屈原路及城南片区屈原南路,作为两片区新增联系道路,对缓解荆中路、荆南路、东门交叉口交通压力,增强荆州古城与城南片区交通联系,促进城南片区土地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荆州古城城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建议研究屈原南路下穿护城河连通屈原路的可行性。

3.2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古城内结合次干路和支路合理设置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实现机动车、自行车、步行道空间分离,确保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空间,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东门外环道处建设地下人行通道,减少行人、游人过街对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在公共活动的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附近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形成高效便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3.3利用经济杠杆限制古城内停车需求

在古城外围主要出入口合适位置修建大型集中停车场,拉大古城内外停车收费价格差距,加强古城内违停处罚力度,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古城内停车需求。

3.4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优化公交线网布置,减少主要道路线路重复系数,提高支路覆盖率,切实实行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公交舒适度和准点率,促使更多交通出行转移到公共交通上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3.5制定合理的古城交通发展政策

应在保护古城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古城特色的,合理的古城交通发展政策,通过合理控制私人小汽车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慢行交通出行条件和环境,提倡绿色交通出行,优化古城交通模式。

4、结语

荆州古城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在严格保护的同时,又要加以合理建设和利用。古城现状路网格局是古城道路交通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古城内部道路系统的功能梳理,提高支路网密度,加强古城内外交通联系,优化交通方式结构,提高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促进古城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过秀成等:城市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希元等:荆州驻防八旗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3]周乐等:苏州古城交通分析及改善策略,城市交通,2006.(7)

作者简介:

陈波(1980年7月)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陈波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3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荆州古城交通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建议论文_陈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