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本阅读理论探讨_高考论文

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题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一个考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考现代文的阅读测试在整个试卷中占较大的比例,把它作为区分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98年的《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由97年的四部分调整为三部分,即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其中“理解文章”部分又分为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三个层次。“分析文章”部分调整为三部分即: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单列一项。

根据调整后《考试说明》的要求,就现代文的阅读复习,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确认和辩析是阅读的重要一环。《考试说明》规定的“文史文”和“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文中的有些概念、术语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通览全文仔细辩析。

例如96年高考题第22小题,关于制造纸浆的原料问题的判断。目的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句意和文意,对语句进行确认和辩析。制造纸浆时用酒精代替硫磺,是ALCELL工艺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较清洁、无污染、无造纸工业通常产生的难闻的硫化氢气味。A、B、C三项说法不同,表达的意思一样,都符合原文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所以只D项表达与原文不符。

制造纸浆的主要原料是木材,这是常识。即使缺乏这常识,通过阅读短文也可以了解。文中谈到ALCELL工艺是“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还谈到“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等,可见木材是主要原料。而D项说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因此D项是应选项。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到,所谓语句的确切认定,指的就是对文章中的措辞、提法要认准看清,对它们的一般含义要确切把握。这既需要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又需要以一定的语言素养为基础。这里所说的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词语、语言结构和语言背景的确切认知。离开这三者,就很难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二)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筛选是阅读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说,筛选指在短时间内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关键性词、语、句、段。即“检索性”阅读。

筛选有两种。一种是理解性的,以正确地把握材料内容为目的。快速地把握中心段和中心句是这种能力的体现。从阅读理解的过程来看,正确的筛选需要了解全篇的主旨及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把握中心,分析局部,二者互为因果。筛选的准确性和速度直接反映着阅读水平高低。另一种是检索性筛选,目的是根据特定的要求从书面材料中找出所需要的内容。高考时,这种能力表现为能够根据试题的要求迅速地找到原文中相关和相应的语句。

①着眼整体,筛选词义。现代汉语中词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它对语言的表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给阅读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些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如91年高考阅读题的阅读材料。第29小题要求明确文中的“风儿、阳光、白雪等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2题要求从八个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四个有效地“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语句;也就是考查对“内容与表达”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33题要求用两个字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这即是直接考查整体理解。也是词义的筛选。这些都是对词义筛选能力的考查。例如33题,有不少考生就是从选文的第一句中找出“宏伟”或“感人”两字作答,而不能根据文章内容和中心找出正确的答案“朴素”来。

又如94年高考阅读题,文中原句: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有肌腱相接。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通过分析可知,“依附其上”的是咀嚼肌,咀嚼肌既然穿越颞孔就不可能依附在颞孔上,C、D可排除。“头角上有个骨架”,寓示肌肉的位置在头角的骨架上,如果说“依附”在头角上,则太笼统,因此,“其”字指代的是B项。可见应着眼语段整体去筛选词义。

有些同学在阅读时只停留在逐字、逐句的认知上,不识全豹,因而他们费力筛选的信息往往不是正确回答命题的有效信息。

②把握语境,理解句意。92年高考阅读题第26小题要求将“作为例证的诗句”放到原文的四个地方,即考查考生对语境、语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例如26题的“乙”、“丙”两处:“乙”处上文是“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能够跟“夏日”联系上的,只有A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丙”处上文是“翰翃的《秋斋》”,能够符合题义的只有“……霜风时动竹……窗前人独宿”。

③辨识文体,筛选信息。对所给的文段属于何种文体,必须心中有数,才能在阅读的短暂时间里根据文体表达的特点、功能去分析文段内部的联系,从而筛选出有效信息来。

譬如说,选文是科技说明文,它就会有这样一些文段:

A、引言性文段,用以表达说明的因由、范围、目的、中心和观点。如96年科技文引用佩和邓肯森的话,来证明ALCELL工艺是一种能降低成本无污染的先进技术。B、定义性文段,对重要的术语或概念给出定义。如96年科技说明文阅读第20小题对“示范厂”“小规模工厂”等四个概念的理解。C、解释性(或分析性)文段,理解内容含义或以实例说明中心。如97年科技说明文阅读第20小题对“肠脑”的解释。D、转换性(或过渡性)文段,在结构上承担承上启下,它提醒读者:下文要转换到新的问题或新的方向上去。

说明文中还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推理)性文段。它们为说明的目的和中心服务而各有其特点。文史文的阅读也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譬如总结性文段,是结束一个问题或话题的阐述之后对上文内容的综合概括;或者是作者重申其目的和观点,如92年阅读题第二篇选文的结尾一段,申说中国竹文化的意义。只有辨清文体,才能有效地准确地筛选信息。

④逐层筛选,正确表述。信息表述的原则是符合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角度,这就要逐层筛选;其次是表述语言要符合规范。就高考命题中的简答题而言,它的编制要求是尽可能“客观化”、“活化”,使评分“合理化”。因此,就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内容条件角度作答,词句稍偏,就会被扣分。因而规范的语言,是准确表述信息的保证。

如94年高考阅读题第29小题,题目说:“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解答这道题,应该进行两次信息筛选。第一次是确定答案所在的大范围。从上文两段文字看:第一段谈文艺风气,第二段谈文艺传统,重点在第一段。该段讲了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二,文艺风气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三,如何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再经筛选,可发现答案主要应从一、三中加以概括,即①当时的理论,②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正确表述的基础是筛选中获取准确信息,表述的语言要规范。如92年高考阅读题第29小题,要求“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作回答的,显然是“朝代”、“竹画家”、“风格”、“技法”几个要点。

表述的角度略为复杂一些。考生必须考虑到题干规定的说话人的立场、态度、身份、关系,从而决定感情上的褒贬,语体风格上的文或俗等等。如92年第20题要求将简讯改为广播稿,是考书面语和口语的鉴别、应用;21题则要求按人物的身份、关系去表述内容。94年第20题要求弄清“聘方”和“受聘方”的身份和角度去修改表达不准确语句。只要说话人的身份和关系搞清了,并按题目的要求作答,正确表述就容易了。

(三)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属于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把握,阅读时应结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归纳与概括、求同求异等方法。

9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25小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对概括使用的字数作了严格限制。从原文看,作者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时,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利禄主义时,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合在一起正好指明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脉略很清楚,学生一般不难理清。但原文的话都比较长,例如关于第三种弊端原文不算标点有82个字,第一、第二弊端的原文也有40字左右,考生要各用不超过8个字来概括,当然要大大浓缩,这就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考核。这题的答案为:①死记硬背古书内容;②生搬硬套作文程式;③追求功名利禄。有些考生概括能力差,只会照抄原文,造成信息筛选不准确不精炼。解答这道题应分层去思考,根据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到“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这是答题时思考的起点,然后抓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和概括。“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是叶圣陶对国文教育的批判,要注意到“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这一句话,“阅读”和“写作”,就是概括弊端的角度。“古典主义”中分号前后,一谈阅读,一谈写作。“利禄主义”说的是“读书作文”的目标。这样,三条弊端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用简单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一篇文章,通过对语句的理解、主要信息的归纳、表现方法的分析,最终目的是要了解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阐明了什么观点,说明了一个什么事物或事理,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如果我们读完了一篇文章,仅限于找几个主要词语或生动词汇,而对作者的观点模糊,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要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或分论点,当然就是作者要阐明的观点,但现实中,许多社科类和科技类文章并不这么简单,需要通过深入地比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如92年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27、30小题。其中第27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徐渭所画雪竹的看法。第30小题则在于考查学生读了全文以后,能否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我国竹画传统的特点的几点看法。根据原文我们可知,第27题的5个选项中,A项“不限于一类竹子”不符合愿意,C项“不像竹子”更与原意相悖,D项“用不好的笔”是对原文的误解,只有B、E两项符合原文本意,是提示徐渭所画雪竹特征的正确判断,也即作者的观点。第30小题采用问题式题型,答案字数限定不超过60字,题干中“从整体上”和“主要特点”是我们需要着意理会的关键词语,因为他们决定了答题的范围和意向。阅读全段文字,我国竹画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体材,竹诗竹画相配;②能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风格多样,技法高超)。以上三点是该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观点,也包含作者对我国竹画艺术的肯定态度。

(五)评价鉴赏

现代文阅读中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而言的,较之97年“说明”,98年将此项中的“分析评价”修改为“评价鉴赏”,仍定为E级。评价鉴赏在现代文阅读中属于高层次的试题要求,完成这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要有比较高的文章、文学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平时还应注意锻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其要求有以下几方面:①归纳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并能评价其是否正确、深刻、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或时代精神;②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运用、表达方式是否完整、凝炼、灵活;③文章的综合审美价值的品评、鉴赏。例如89年高考阅读材料,是纪念朱自清的论文中的一段。第29小题问道:“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从试题答案中,我们同时也领悟了作者对朱自清新诗的鉴赏与评价。如朱自清新诗与“五四”新思想的血肉联系,朱自清新诗的社会主义倾向,朱自清“爱国诗”所表现的对“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国家的追求与憧憬等。本文作者对朱自清新诗创作的评价是积极和肯定的。

总之,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按照崔耀先生的观点,阅读中普遍起作用的要素要分为三点,即:常时记忆、短时记忆和语言转换。整个阅读过程是在常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支持下完成的。常时记忆是指大脑中常时间积累储存的知识及各种语言信息;短时记忆是指阅读材料在一定分析综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暂时信息储存;语言转换是指把阅读材料所含信息用自己掌握的语言加以转述。长时记忆量决定阅读的广度,短时记忆和阅读效率有密切关系。阅读中的语言转换对我们所说的分析综合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以上观点只有广泛阅读、加强积累、注意“激活”语言信息,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标签:;  ;  ;  ;  

高考现代文本阅读理论探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