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语文基本试题失分原因看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_中考论文

从初中语文基本试题失分原因看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_中考论文

从中考语文基础题失分原因看试卷命题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试卷论文,语文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读过崔益林的《把握命题意图 探研命题规律提高答题质量》(原载《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下面简称“崔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在近几年的中考阅卷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不很正常的现象:在试卷的基础知识考查题中,有不少并不很难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却失分很多,甚至有不少平时成绩尚好的学生也出现严重的翻车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症结是考生在做题目时没能准确地把握命题的意图,从而导致审题失误。”对此,笔者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凡是基础题出现大面积的失分现象,“甚至有不少平时成绩尚好的学生也出现严重的翻车现象”,都应该从命题方面去寻找原因。下面就崔文中的几道例题及分析以及另外几道中考题谈谈当前试卷命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题干不够清晰、明了或存在科学性错误

试题的题干隐含着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方法和方向、答题的区域等隐性信息。题干表达不清,势必会带来解题的盲目性,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答非所问的现象,正是源于此。请看崔文中的两道例题及分析:

例1 请你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赵州桥小拱与大拱的位置关系。

阅卷反馈出来的信息是:不少学生答成“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或答成“桥面的下端各有两个小拱”。分析这两个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阅卷者都没能给满分,因为命题者给这道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或者说标准答案是课文中的原文,因此,若考生的表述不是课文中的句子的话,都会失分。

例2 根据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依次写出三个富有诗意的词:

公园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春天的花朵最娇美,夏季奇特而美丽的花朵争奇斗艳,秋天很多落花流水,到了冬天只有不畏寒雪的花,才会开放。

学生以为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所以在答题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而答案也就花样百出,异彩纷呈。殊不知,他们在答这道题时,已经将该得到的分数拱手让出,原因就是他们没能吃透命题者在拟这道题时的用意。命题者在拟这道题时原则上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就是严格要求考生一定要以课文为基础,答出课文中的原词。其实命题者在命题时还是煞费苦心的:横线上所提供的内容正是文中注释的内容,而命题者和阅卷者所要的答案就是课文注释的原词(春红,奇葩,落红)。

如果从题干上看,笔者认为以上两道试题存在命题不够清晰明了的问题。如例1,命题者的意图如果是要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就应在题干中明确要求。命题者既然没有明确本题应该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为什么就不能得满分呢?“最准确的语言”就非得是“课文中的语言”吗?再看例2,题干同样没有注明应该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而且题干要求的是“写出三个富有诗意的词”。 “富有诗意”,多么富有诱惑力的词语,明摆着是要诱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甚至发挥自己的语言创造能力来“写出三个富有诗意的词”,所以学生才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而回答也就花样百出,异彩纷呈”,也许学生所写出的词比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得“富有诗意”,却不料命题者是别有“用意”。题干要求不明确,对于命题者“煞费苦心的”“用意”,单纯的学生又如何能“吃透”呢?如此命题令学生再怎样“多留一个心眼”、再怎样“做有心人”也难逃厄运。

例3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这些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正因为如此,本题题干中所说的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本身就存在科学性错误,还怎么让学生谈理解呢?

二、试题呆板、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考查语文素养

如果从中考命题的理念来看,前两道例题不属能力立意,而且容易诱导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及某些“现成”的结论,违背了“命题原则”中“不要对所学课文的结论性意见进行记忆性测试,更不能以某种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内容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以避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不良倾向的要求。两道题目的答案都是死抠课文原词、原句回答,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反而失分严重。

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应该想着学生会如何回答,题目能不能反映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能不能照顾到各类学生的差异,使题目较好地反映并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并且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4 回顾所读文学作品,按要求答题。

①《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陈太尉到梁山招安失败,朝廷便派重兵前去剿捕。梁山好汉经过英勇奋战,_____次战胜童贯,____次打败高太尉。

②《鲁滨逊漂流记》中写鲁滨逊十二次到那条大船上,把可能有用的东西都搬到住处后,感到暂时栖身之处不宜久住,要找一个新的住所。他认为新住所要符合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还是应该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真的读书了,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的基本情况。一般考查对作品人物、故事情节的把握;对有关作家、作品的了解;能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介绍作品的特点等。而例4考查的却是一些琐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毫无意义,与语文素养无关。

三、参考答案有失偏颇或评分标准不合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试卷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编制试题的同时,应一并考虑如何确定参考答案,并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或评分办法。客观题的答案要明确、具体,便于阅卷。主观题的命制应该注意评价标准要合理、清晰、有层次,对于可以个人解读的题目应允许学生有个人解读的空间。

例5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①子罕不受 ②今子是之不察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姑且抛开在初中阶段考查文言文句式是否超纲的问题,单看题目本身,就无法保证单项选择题答案的唯一性。本题给出的答案为C。其实选A项也对,因为①②都是否定式。

例6 观察下图(略),放飞思绪,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答案及评分标准:描述画面;想象合理;富有创意。(各1分,共3分)

此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与题目要求没有保持一致。从题干表述看,学生只要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放飞思绪,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并做到想象合理,富有创意就可以了,并未要求学生描述画面。因此,评分标准中“描述画面,1分”就有可能令大部分学生白白失掉1分。

例7 在文中(《追赶太阳》)用横线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一谈你的理解。

评分标准: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句子得1分,理解赏析得3分。

这道题考查学生欣赏、感受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评分标准没有明确的内容和层次,全凭评分者的个人感觉给分,容易导致评分者之间的误差,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失分,可操作性不强。

主观题要制定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便于控制评分误差。要从试题本身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出具有明确层次、不同内容角度的评分标准,必要时可以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参考答案的样例。如果在只提供一个样例而且例后注明“意思对即可”的情况下,评分者就可能以这个样例为标准,不容学生有其他答案,如此必然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冤大头。如果提供的这个样例超出学生年龄特征及实际水平,而评分者又死抠参考答案,那学生的损失就更大了。

以上所列举的这一系列题目,都不是很难,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大面积失分,其原因就在于试题的命题理念或命制技术存在着缺陷,命题者需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学习,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程度,有效地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发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导向作用。

标签:;  ;  

从初中语文基本试题失分原因看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