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新发展_奥林匹克论文

80年代以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中国论文,新发展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3612(2000)03-0289-04

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飞跃,中国当代体育也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以空前的规模、全方位地同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接触、交流和融合,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新发展的历史事实,分析引起变化的社会文化学因素,探讨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交流的特点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可以为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体育体系和全面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研究法。先后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设在希腊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图书馆等处收集文献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本课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从影响体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透视80年代以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并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80年代以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使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1 表现形式 从1980—1998年,中国参加了第23~26 届夏季奥运会及第13~18届冬季奥运会。在1984年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获金牌数达15枚,在金牌榜上居第4位, 是中国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迎来了中国奥林匹克史的新时代。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在大洲层次的重要活动——亚运会。在第9~13届亚运会上, 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所获金牌占金牌总数的比例也较大(图1), 实现了“冲出亚洲”的宏愿。

80年代以来,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等其它大型运动会。表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当代体育已溶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洪流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1990年9月20日~10月6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也是展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十年来巨大成就的一次盛会。中国人民怀着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良好愿望,使运动会开得极为成功,在代表团人数、运动员人数、比赛项目、得奖的国家和地区及竞技水平方面都创造了亚运会记录,是中国人民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杰出贡献。

图1 第9~13届亚运会金牌总数与中国获金牌数比较

中国还遵照奥林匹克运动的规则,以积极、平等的姿态参加了申办竞争活动。虽然,申办2000年奥运会北京未能成为最后的幸运者,但却向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世纪之交,中国北京又提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再次站在了申办奥运会的起跑线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呈现出喜人的景象。1993年我国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并在全国各体育院校中开设了《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广泛深入地在青年学生中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

随着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奥林匹克研究也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90年代初,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从事奥林匹克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广泛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目前,该中心已与世界上70多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组成了一个奥林匹克研究的网络系统,并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往的体育史研究,为我们描述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壮丽画卷,但对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研究较少。一些研究仅注意到中国当代体育对奥林匹克精华的吸收,而对向世界输出当代中国体育的精华,推动二者的双向交流缺乏探讨,对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总结缺乏宏观把握。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虽涉及到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但根深蒂固的欧美中心主义,使大多数外国学者无法透视中国当代体育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重要影响。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从影响体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透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演进,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并总结我国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改造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双向驱动,为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奥林匹克研究已经从浅层次的资料介绍或历史描述逐渐向全方位和深层次发展,并注重了奥林匹克研究的中国化,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于奥林匹克运动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研究的宝库,表明了中国不仅要做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还要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施加积极的影响,成为世界体育的创造者。

随着我国当代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在奥林匹克事务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有近200人分别在数10 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直接参与世界体育事务的管理。

在积极吸取奥林匹克运动优秀成分的同时,中国也努力将自己传统体育的精华推向世界。中国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为丰富世界体育内容,为促进东西方体育的交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 特点

2.2.1平等交流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和改造基础之上的,是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国当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已完全可以与西方抗衡,它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再不是被动的或“崇洋媚外”的,而是自觉自愿、平等互利的。中国文化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世界,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中经过选择其精华消化吸收后再创造的过程,是化宾为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原样移植。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也不意味着中国文化要在相互交流中失去自己,它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是两种异质文化在相互撞击中不断排斥、不断交流后发生嬗变,从而吸取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圈中的精华和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过程。

2.2.2 更高层次的融合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突破了早期表层融合的局限性,是一种从表层、中层到深层的进一步融合,不仅引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方法和手段,而且与其组织和制度相配合。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对一些理论问题认识的深化,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也有了正确的分析,而不再为其不加区别地打上资本主义的标记,这促使了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认可和接受。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学者正在进行把奥林匹克道德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另外,我国现阶段奥林匹克研究的发展也为这种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学者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该运动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动态过程,中国体育应对之施加积极影响,以提高它的代表性,从而提出了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双向驱动的新论点。这些观点对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提高了这种融合的层次和质量。

2.2.3 呈互补趋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欧美文化在交流中处于输出端的状态已发生了变化。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体育中,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并促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体育也正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发生着缓慢但深刻的影响。中国偏重于人体的康寿、保健、疗治的养生体系,有完整的结构功能和理论基础,并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补充。具有儒家色彩的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浊流和球场暴力的阴影无疑具有净化作用。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是各自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它们的关系绝非互相否定或仅是单方面的吸收,而应是各取所长,互为裨补。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所说:儒家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合理适应,而基督教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合理宰割。这种“合理的宰割”造成了世界上很多“不合理”的结果。在西方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不和谐趋向的今天,以和谐和秩序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引起世界的瞩目。这使得全球的视觉由单一朝向仅关注西方,转变为双朝向既注意西方又观察东方。工业文明需要更高层次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必然造福于人类的未来,中国传统体育也必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4 冲突仍然存在

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阶段仍然存在着冲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产生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十分强调世界性,但仍未摆脱根深蒂固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对东方文化的接受远远不够。

由于国际奥委会非民主的委员遴选机制所造成的历史惯性,使奥林匹克运动的决策机构中存在严重的欧美中心主义。在国际奥委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洲成员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代表率高达72.1%和66.7%,而亚洲和非洲仅为33.3%和36.5%。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已达200个,但其中只有86 个拥有国际奥委会委员,仅占总数的43%。在现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欧洲委员占44.6%,而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却仅有16.1%的委员。在114 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无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情况下,意大利和瑞士却各有4名委员,美国、西班牙、瑞典也各拥有3名委员,由此而造成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地域分布极不合理的现象(图2)。

图2 国际奥委会委员地域分布

由委员的不合理构成决定了国际奥委会的部分决策必然也存在着严重的欧美中心主义。由于全世界人民的参与,才使奥林匹克运动如此辉煌,但举办奥运会的荣耀却几乎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分享。欧美中心主义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工作。

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始终以西方体育为主。在项目设置上也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设26个大项,除柔道1项外,其余都是起源于欧美的西方体育项目。 在奥运会项目膨胀的今天,某些与奥运会现设项目几乎重复的西方体育项目仍能进入奥运会,但中国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历程却极度艰难。因此,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实现真正的平等还需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是崇高的,但对它的弘扬,却要在剧烈的、难以言尽的斗争中实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3 原因

2.3.1 思想解放的巨大影响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思想禁锢、僵化、保守,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拒绝接受世界文明,只能是停滞落后,遭受凌辱。80年代掀起的全国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为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向世界敞开胸怀,接纳一切文明才能使中国早日迈入世界现代化强国的行列,才能使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重新复兴和强盛。思想解放的巨大影响波及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人类文明杰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当代体育的交流和融合就成了必然趋势。

2.3.2 社会价值取向的更新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进步,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在转变之中,其超稳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在朝着整改更新的方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多元稳定”的国家价值取向;“重视人伦、遵守公德”的伦理价值取向;“尊重个性、进取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平等合作、对外开放”的外交价值取向和“改革创新、发展进化”的目标价值取向。新的价值取向为中国人民接受奥林匹克运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当代体育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因素。

2.3.3 文化隔离机制的变化

文化隔离机制是指维护某一民族文化成为独立的定型文化形态,并阻碍外来文化的传播,使本民族文化在异质文化冲击中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机制。文化隔离机制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自然隔离、社会隔离和心理隔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隔离三种形式的作用力在我国曾表现得非常强大,而改革开放后却发生了变化。自然隔离在交通和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对文化传播的阻碍作用已极小。曾经对异质文化极力排斥和抵抗的社会隔离机制,在改革开放、国家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形势下,已逐渐减弱。而中华民族接受异质文化的心理障碍正随着现代化意识的增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逐渐减小。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隔离机制的变化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2.3.4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壮大 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特别是8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改革阶段,其运行机制发生了极大变化,不仅已经跟上了时代的发展,而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走到了世界潮流的前列。其思想体系日趋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活动内容逐步增多。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参加国家和人数日益增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汇聚一堂,融为一体,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使世界各民族都融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海洋之中。它早已从规模和影响力极小的仅有13个国家参赛的第1届奥运会,发展成了拥有200个成员的国际大家庭,全世界人民都聚集在象征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五环旗下同场角逐,公平竞争,共同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

2.3.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奥林匹克思想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追求世界的美好与光明。在2500年前,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就已描绘出了一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主义社会构思,它不但有崇高的追求目标,也有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其由“修身”入手进而达到“修其身而天下平”的目标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绝妙的契合。这种文化上的共鸣,正是中国当代体育不断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发展并能对奥林匹克运动施加积极影响的重要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还将娱乐和竞技作为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手段,与奥林匹克运动中提倡的“和平、友谊、团结”,“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思想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道德因素的培养,具有儒家色彩的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等观念,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公平竞争精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使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3.6 中国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

2.3.6.1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奥林匹克运动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吻合。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伴随着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已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同时,参予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向世界先进文明学习的机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繁荣昌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树立人的现代价值观、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对培养开放、民主、法制观念、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及现代人所需要的社会情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奥林匹克运动必然会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2.3.6.2 树立国家形象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等一系列强化民族意识的仪式使运动员的表现必然与其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国民精神和社会风貌的综合反映,具有表示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意义,而奥运会期间遍布全球的通讯网络又将这种象征意义展示在世界面前。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让世界刮目相视,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激起了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3.6.3 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接轨的需要

当代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若失去了对外联系,闭门造车,就会失去生命力。无数事实证明,当我国体育融进世界体育潮流时才会兴旺发达。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体育的核心,并主导着当代体育的发展。它将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集合到了自己的旗帜下,中国当代体育必须融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洪流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才能将民族体育的精华推向世界,成为世界体育的创造者。

2.3.7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中国 80年代以来,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已经发展成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需要从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因此,它虽然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却在发展中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华。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其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雄厚积累和独特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宝库,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真正的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其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奥林匹克运动只有在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中得到大力发展,才能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才能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世界性。第三,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杰出表现使世人认识到缺少中国参加的奥运会不是真正的奥运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双向需要刺激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3 结论

1)80年代以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在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已呈现出平等交流、多层融合、互补互利的趋向。中国当代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和融合中经过了选择其精华,消化吸收后再创造的过程。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当代体育中,使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了世界。而80年代以来的中国体育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使其更具世界性。

2 )尽管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已经呈现出双向交流的互补趋向,但是应当看到,至今为止,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却相对较弱。因此,我国在大量引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内容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同时,应积极考虑将本国体育文化的精华经过系统的整理后向世界输出,从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施加积极影响。这不仅是中国体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下一世纪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新发展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