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论文_许曼

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论文_许曼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八大类设备的统称。这些设备若不能安全运行,容易导致人身危害及财产损失的事故发生。本文在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最后以港口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旨在为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引言

对于特种设备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感觉到陌生,但是它们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甚至很多人都在无时不刻的接触。纵观我们的社会发展历程,当我们在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往往都有特种设备的身影。电梯、客运索道让高层建筑和群山峻岭显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大型游乐设施给我们的生活中增添了许多刺激和欢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给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特种设备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种设备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埋下了潜在的危险。而潜在的危险一旦转变成事故,往往会导致操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伤亡,给企业和整个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所以,特种设备保持安全高效的运行,是企业生产的需求,更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一、开展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首先,本研究有助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获得更高的成效。在特种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因为监管不到位,使设备故障或者操作不当产生的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违背了这一指导思想。所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事,如何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是生产是否顺利、经济是否发展、社会是否稳定的共同需求。其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改革的利刃己经穿破经济层面,达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度。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的时候,我国己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门单方面监管为主,重点在于强调责任追究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那时,各方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忽视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导致监管体系中充斥着官僚体制的弊病。而当今政府正处于转型期,强调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公益服务之中,原先的安全监管体系显然己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形势了。那么如何建立新的体系?是对原有体系进行修改?还是突破权利单一、市场垄断的局面重新构建?本研究以公共管理学、安全生产管理和社会治理理论为根本,对现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问题规划出适应当前形势、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模型,为构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二、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权力责任失衡

历朝历代的政府都会面临信息障碍,因为机构和层次过多,很容易导致信息缺乏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而决策者又往往以个人意志进行决策,所以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其实具体到我国现存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来说,在法律法规尤其是一些基础的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制定的专家有很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这不可避免的就存在着“影响政策制定以达到干预特种设备运营和监督管理”的弊端;再者说,各个行政机构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诱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

2、人员配置不均

尽管各类特种设备己经制定了分级分类的设计制造,但是对于特种设备的使用环节的监管方式却非常单一化,基本上就是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定期监督检验、日常检查、全面检查,加上每逢节假日的安全检查、事故发生后的专项整治等。特种设备历经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在种类和数量上急剧膨胀,监管人员的数量上升比较缓慢,有些地区的特种设备保有量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于当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监管压力可见一斑。

3、缺乏长效机制

有趣的是,在我国有一个监督管理的思维“怪圈”,那就是效仿西医治病一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在安全生产相对平稳时期,监管工作就开始有所松懈,监管的力度和投入就相对减少;而在安全事故频频爆发的时期,监管工作又被受到高度重视,各种专项整治、安全大检查、全面检查等强制措施又开始频频出台。

从质检总局到省局,再到市局乃至县区局,每一年都会下发许多声势浩大但又为期短暂的“专项整治工作”,动不动就喊出“全覆盖,零容忍”的口号,在整治行动无论特种设备属于什么类型,无论危险程度高低,全部都实施最严格的监管,细化到极致。前文也曾提起,有些地区特种设备数量庞大,当地监管人员面对数百倍数量与自身的特种设备如果在短期的“专项整治”中实现“全覆盖,零容忍”的监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样的“整治”往往流于形式,而不能被按照计划的制定完全实施。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风头紧时大家忙,风头一过便如常”的局面,在形式紧张的时候,各种特种设备的不安全运行被迫停止,一旦形式放松,各种不安全行为又开始苗头滋生。

三、安全管理对策

1、优化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

现阶段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以行政监管为主体,用政府部门作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主体,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来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如果我们向该模式中导入公共管理的思路,那么主体就发生了改变一一从行政管理中单纯以政府部门为管理主体进化到公共管理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市场主体三个组分为管理主体。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是必不可少的,地位也是不容动摇的,因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则的制定、宏观的调控、效果的维持都需要它来执行;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部门原有的工作量,代替政府部门行使了一部分科技研究和发展、技术服务和支持等有关职责,接收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定期向政府部门进行工作信息反馈;市场主体就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正当竞争,接收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社会团体的有偿服务支持,定期向政府部门反馈信息,也为社会团体的运行提供经济保障。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把持着企业的命脉,所以有人形象的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称为“设备的医生”。作为“医生”,如果没有足够高的水平,又怎么能给设备进行检查呢?所以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素质的工作不容忽视,以下有三点建议:

第一,定期邀请特种设备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行政执法方面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组织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对新颁布或者新修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进行学习和交流;

第二,在招聘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时候,在满足学历、专业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倾向于招录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例如曾经在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在企业参与过安全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员等;

第三,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问责制度”己经深入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作为承担责任的“高位岗位”,许多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情绪都出现消极低落的态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如果能够改变当前“只惩不奖、重惩轻奖”的现象,做到“奖惩相当”,对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督促特种设备运营企业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能够有效抑制特种设备违法现象的滋生,减少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特种设备的生产应当作为重点监控环节,试想一台特种设备如果连基本的安全性能都不具备,那么安全操作、检验检测就都是一纸空谈了。所以应该加大对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企业在取得相应行政许可资质之后的监督抽查力度,对不能持续的满足行政许可条件或者无法保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的企业予以吊销处理,从源头上控制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

第二,对特种设备的使用环节采取分类监管的措施。前文己经论证,我国现有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采取的是“无论特种设备的危险系数大小皆一视同仁”的模式,这样的模式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在实际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做到针对拥有不同类别特种设备的企业制定不同的配套监督管理措施,就能合理分配安全监督管理资源,避免过度管理或者管理不足的现象发生。

第三,加大行政处罚后的公开力度。企业的诚信经营建设是当今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如果能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诚信考核项目中,对企业的特种设备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公开曝光,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

四、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案例分析—以港口企业为例

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有: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生产流程又叫工艺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产工艺中,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通过一定的设备按顺序连续地进行加工的过程。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

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由风险管理人员对该企业、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专家所涉及的面应尽可能广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

分解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肋。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方法是以图解表示的方法来调查损失发生前种种失误事件的情况,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

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评价

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

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既是对特种设备风险点风险水平的评价,也是对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足够有效的评价,即评价风险点经风险控制后是否达到应急管理的目标。因此,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需要与制定风险控制交错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价方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从港口企业操作性角度出发,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能给出风险水平的半定量或分级结论,能管理目标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风险矩阵因其简单直观以及能综合考虑后果和发生几率两方面的特点,在对风险点进行评价时可以半定量地反映其风险水平,并能与ALARP原则确定的管理目标进行直接比较,操作直观简便,在港口企业中应用尤其广泛。

对风险单元进行风险评价。由于特种设备应急管理的对象(意外事件)的发生服从统计学规律,在一定的评估周期内发生与否具有随机性。因此,管理绩效评估常用的目标管理法等方法并不十分适用。而通过对风险单元进行风险评价,则可以较好地从风险角度实现特种设备应急管理的绩效评估。港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大,特种设备数量众多,且不同企业间规模和设备数量差距巨大,以企业或特种设备为风险评价单位均不合适;“风险单元”从港口企业以承压类设备、成套过程设备为主要生产设备的特点出发,按生产装置(工艺单元)划分,是进行风险评价的适当单位。在风险评价方式选择方面,考虑到特种设备应急管理绩效的评价涉及风险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设备状况、管理情况等多个因素,且定量的计算评价对企业自身而言难以实现,因此适宜选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

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为了在风险控制工作中选择恰当的控制手段,以相对经济合理的代价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有必要事先确定风险控制的策略,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港口企业特种设备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从生效的时空顺序来看可以分为事前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减缓性措施,从风险控制措施的作用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消除、隔离、限制、预警、遏制、个体防护等方式,从控制措施的实施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技术手段、管理手段、经验手段几类。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港口企业应急管理实际和经济可行角度考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相对于事后的危害控制,更注重对风险事件的事前预防工作;

(2)对风险控制的措施的效果优先考虑本质安全,按“消除一隔离一限制一预警一遏制一个体防护”的优先顺序进行考虑;

(3)尽可能使用不依赖人的技术手段,其次是通过制度程序约束的管理手段,最后才是依赖于具体执行人能力和经验的经验手段。

【总结】

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能够给人们带来发展和效益,反之,则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所以,特种设备的安全是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儿。想要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的实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一个高效的、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想要构建高效、健全、与时俱进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明确以下两点:第一,产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对象是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适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作为公共第二,要科学有效的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流程需要以安全生产理论为基础。我们悉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改革道路上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参考文献:

[1]严俊.化工机械设备故障与事故管理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03):175-177.

[2]路学军,雷天学.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应急监管模式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1(05):9-11.

[3]匡蕾、吴起、汪丽莉.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性探索与展望[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04):73-76.

论文作者:许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论文_许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