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1 王硕2通讯作者
(1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南京210000;2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单县274300)
【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传统药物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转归效果;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用药安全特点。结果: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转归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血压和心功能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血压和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安全特点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传统药物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作用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绞痛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需及时控制其发作和防止其再发,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1-2]。本研究旨在分析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年龄62岁-77岁,平均65.21±2.02岁。男女各占20例和25例。对照组年龄61岁-79岁,平均65.55±2.54岁。男女各占19例和26例。两组一般资料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传统药物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给予40ml参麦注射液和250ml浓度5%葡萄糖混合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2周。合并糖尿病者使用250ml生理盐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转归效果;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改变;用药安全特点。
显效:心率、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心功能改善2级,症状消失;有效:心率、血压改善程度达到50%,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好转;无效:症状、心率、血压等情况均无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转归效果=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计量数据t检验,而计数资料x2检验,差异显著以P<0.05呈现。
2结果
2.1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转归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转归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转归效果相比较[例数(%)]
2.3两组用药安全特点相比较
观察组用药安全特点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3.
表3两组用药安全特点相比较[例数(%)]
组别例数恶心头晕皮疹发生率
对照组451102(4.44)
观察组451113(6.67)
X20.2118
P0.6454
3讨论
参麦注射液为一种从中药红参、麦冬内提取的成分制成的药物, 有效成分是人参多糖、人参皂甙、麦冬黄酮、麦冬多糖等,有养阴生津、固脱益气等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有效促进外周阻力降低,缓解心肌缺血缺氧,促进心肌收缩力增强,还可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对血栓素 A2生成进行抑制和促进前列环素生成释放,缓解心绞痛,改善机体免疫力[4-5]。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最常见类型,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腔狭窄以及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的心肌缺血为主要病理表现,而参麦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冠脉痉挛和促进冠脉血流增加,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本研究显示:传统药物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稳定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综上所述,传统药物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邬锡佩.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07):873-875+836.
[2]焦艳,田园,李喆,张巍.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12):1402-1403.
[3]吕彩霞.探究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6):200.
[4]刘善宽,赵琦峰.参麦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06):111-114.
[5]张震.参麦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3):69.
论文作者:杨文学1,王硕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论文; 注射液论文; 心率论文; 两组论文; 血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