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 江苏 南京 21001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肾不交型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0例心肾不交型卵巢早衰患者给予激素替代疗法联合中药治疗3个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FSH、LH、E2、AMH及窦卵泡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33%。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的血清FSH、L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AMH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窦卵泡数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早衰;补肾宁心法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93-03
卵巢早衰(POF)指妇女在40岁以前出现以闭经,以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1%[1]。其病因复杂,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上对无生育要求患者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改善临床症状,对有生育要求患者常采取供卵体外受精治疗,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AMH和AFC可以对卵巢储备功能作出预测,因其独立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任何时间检测结果都一样能客观稳定的反应卵巢功能,能更早、更准确地预测妇女卵巢储备的变化,也是目前具有最高特异性的预测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性激素水平、AMH及窦卵泡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机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生殖医学科治疗不孕症的患者,平均年龄30.9±5.24岁,平均不孕时间25.1±10.06月。其中原发性不孕患者18例,继发性不孕患者1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
1.2.1中医诊断标准 既往曾有过正常月经,现停经达3个月以上者。
主症:闭经、潮热汗出、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次症:心烦不宁、心悸怔忡、阴道干涩、健忘、耳鸣、疲劳虚弱;舌脉:舌苔薄、舌尖红、脉细数;结合所有主症、舌脉、2项以上次症,即可确诊。
1.2.2西医诊断标准 女性40岁以前至少出现3个月以上闭经、或月经稀发,伴有潮热、盗汗、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围绝经期症状者。血清促卵泡素FSH>30IU/L,雌二醇水平E2<25pg/mL。
1.3 治疗方法
1.3.1中药汤剂
具体方药:鹿角胶10g,制龟板10g,炙鳖甲10g,熟地10g,山药10g,黄连3g,黄芩10g,白芍10g,钩藤10g,酸枣仁20g,五味子5g,川牛膝10g。每日l剂,分早晚两次口服。三月为一疗程。
1.3.2西医治疗
戊酸雌二醇,口服,每天1mg,共用28天。后14天加用地屈孕酮,口服,10mg,2次/日。停药后若有月经来潮,于月经第三天开始下一周期治疗,若未来潮,于月经第10天开始下一周期治疗。一个疗程为三个周期。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及《中药新药治疗闭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痊愈:治疗结束后,妊娠或月经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血清性激素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治疗结束后,间断有月经来潮,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血清性激素未恢复正常,症候积分减少≥70%、<95%。
有效:治疗结束后,偶有月经或闭经,症状、体征好转,血清性激素未恢复正常,症候积分减少<70%。
无效:治疗结束后,仍闭经,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血清性激素未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30%。
1.5 观察指标
1.5.1症候疗效评分: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
主要症状症状指数为4,包括烘热汗出、失眠多梦、烦躁易怒;
次要症状症状指数为1,包括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忧郁、阴道干涩、疲劳虚弱、心悸。
症状程度分为4个等级: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为1分,症状持续为2分,影响生活为3分。
症状积分=症状指数X程度评分;总积分=各症状积分之和。
1.5.2血清E2、FSH、LH、AMH:治疗前、治疗3月后各晨起空腹抽血测定一次。
1.5.3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双侧卵巢卵泡储备数量(直径2~9mm)。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2.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症状积分为17.4±4.568,与治疗前相比,积分明显降低(P<0.01)。
3.讨论
卵巢早衰是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常见病,也是辅助生殖领域的疑难病。本病发病率不仅呈上升趋势,而且逐渐年轻化。其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4]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体内酶的缺乏、环境应激刺激损伤、促性腺激素传导障碍等因素相关。本病虽与更年期综合征相似,却并不等同于此病,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恢复月经周期甚至妊娠,所以不能放弃治疗,而应根据患者不同需求选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往往会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外源性添加低剂量雌孕激素治疗此病,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促进月经恢复,但这种靠外源性激素作用恢复人体激素水平的方法,停药后易复发,疗效不持久,且其潜在风险亦不为患者普遍接受。中医治疗疾病多采取辨证论治理念,选方用药极为考究,通过中药之间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卵巢早衰患者临床表现及性激素水平,且其副作用小,远期疗效满意,但用药时间长,作用效果慢,所以现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令效果满意,患者接受性强。
中医古籍中并无卵巢早衰记载,但根据临床症表现可将此病归为中医的“闭经”、“经水早断”、“不孕”等疾病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故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肾虚有关,肾气不足、肾精亏损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傅氏认为“经原非血,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人以为血枯经闭,实乃心肝脾之气郁乎”、“治法必须散心肝脾之郁,而大补其肾水,乃大补其心肝脾之气,则精溢而经水自通矣”、“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这些均反映本病与心肝脾相关,而尤与心关系密切。故《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可见卵巢早衰病变部位主要在肾、心两脏,只有心肾既济,水火相交,阴阳相贯,才能推动子宫行其藏泻的生理作用,维持女性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
本方亦以补肾宁心为大法。方中炙鳖甲、制龟板、黄连、酸枣仁为君药,入心肾二经,滋阴安神、交通心肾;鹿角胶阳中求阴,熟地、山药健脾补血为臣药,促进水谷精微转化,补益后天不足;黄连清心、肝之火,钩藤清热平肝,白芍滋阴柔肝,五味子宁心安神,共为佐药;川牛膝引火下行为使药。全方共奏补肾益精、宁心安神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补肾中药能提高垂体的反应性,调节卵巢内激素水平,对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同时,补肾中药具有促进内生殖器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改善卵巢、子宫等盆腔器官的血液供应,达到促进卵巢功能恢复的目的。谭湘萍[5]等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有关补肾中药改善IVF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补肾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的IVF患者,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补肾中药的使用可以提高IV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SH、LH、E2、AMH均有显著改善,窦卵泡数无显著改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能够取得较好临床疗效。黄向芳[6]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卵巢早衰患者,血清FSH与LH显著下降,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能诱导排卵成功。黄晓桃[7]等运用激素替代疗法+补肾方+电针联合治疗卵巢早衰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方晓红[8]运用夏桂成中医验方清心滋肾汤辅助西药治疗卵巢早衰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促进月经周期恢复,并有助于改善血清激素水平。
综上,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联合补肾宁心中药治疗POF,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患者的生殖内分泌水平,促进患者卵巢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可见,临床中运用激素替代疗法联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在POF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标本兼治,增强了临床疗效,可作为治疗卵巢早衰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 C B Coulam, S C Adamson, J F Annegers. Incidence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86, 67 (4):604-606.
[2]曹泽毅.卵巢性闭经[M].中华妇产科学,2004,第2版下册:2138-2140.
[3]邵丽黎,贾彩风.中药新药治疗闭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女病诊疗全书,2000(1):642-646.
[4]张秀,鲁雅,王佩娟.卵巢早衰的病因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19(1):118-120.
[5]谭湘萍等.补肾中药改善IVF-ET周期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3):347-355.
[6]黄向芳,黎文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32例的疗效分析[J].湛江医学院学报,2005,23(1):69-70.
[7]黄晓桃,梁少荣,何丹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29-31.
[8]方晓红,夏桂成.清心滋肾汤辅助西药治疗卵巢早衰疗效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9):158-161.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2015NJMU024).
论文作者:郝莹莹,戴雪,钱云(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卵巢论文; 症状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疗效论文; 性激素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