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及信息化应用论文_徐文锋,潘戬

浅谈“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及信息化应用论文_徐文锋,潘戬

佛山市南海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广东省佛山市 5282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监管工作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所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建筑工程监管模式。文章主要是以佛山市南海区的“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为中心展开了讨论,先是分析什么是“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然后详细分析了该监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关键词:“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信息化应用

“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是在国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量,且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成效,有效维护了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因此,可通过深入分析该监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来了解该监管模式的优点及其应用效果。

一、“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1.产生背景

2018年,为了解决传统建筑工程监管模式中事多人少监督任务重、廉洁风险高、权责不清的问题,落实国家推行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广东省创建了“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并选择了佛山市南海区为试点。

2.基本概念

所谓“三随机”是指监督人员随机、监督项目随机、抽查内容随机。“一公开”是指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该监管模式主要是以“三随机一公开”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在开展监管工作前,部门工作人员只需点击相关模块按钮,管理系统就会自动显示监督人员名单、监督项目的详细信息及抽查项目内容。同时,该系统还能出具包含所有抽查信息的抽查表,从而方便监督人员抽查。

3.基本工作流程

“三随机一公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流程为建立数据库、明确组织与职责、生成随机任务。在建立数据库环节中,信息化管理会依据监督工作实际需求,自动建立检查对象数据库、检查清单数据库、执法人员数据库。比如系统会依据建筑工程实际,列举出桩基础、支护桩施工、基坑开挖、设计深度、地下室底板等项目进度名称,并提供与每个分项工程对应的分配检查表。同时,还会显示出建筑工程的监管状态、施工进度、以往进度历史,以方便执法人员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还会提供企业入口,方便企业及时进行建筑工程的报备及进度更新,保证管理系统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从而提高“三随机”工作效率。

4.监督结果分类及处理

该系统还包括抽查结果分类标准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该系统将抽查结果总共分为四类:第一类,只要清单一抽查得分在90分以上,且清单二无不符合项,则可定位“优”类。第二类,只要清单一抽查得分在80-90之间,且清单二不符合率不超过15%,则可定位“良”类。第三类,当清单一抽查得分在70-80之间,且清单二不符合率在15%-30%之间,则可定位“中”类。第四类,当清单一抽查得分少于70分,且清单二不符合率高于30%,或者清单一抽查得分为零,亦或是清单二不符合率为100%,则可定“差”类。

对于第一类的处理措施是口头督促整改;对于第二类的处理措施是督促监理发出《监理通知整改回复单》,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核签字;对于第三类的处理措施是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对检查发现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安全生产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扣分。对于第四类的处理措施是下达《责令停工通知书》、对检查发现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安全生产违规行为,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扣分。

5.模式优势

“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实现执法人员名录随机、检查项目随机、检查内容随机、结果公开。这样就能实现“阳光执法”,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减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能消除传统“包干制”监督模式带来的廉洁问题,从而消除贪污腐败现象,保证建筑工程监督工作的质量。第三,可创建监管职责清单,明确监督人员职责,并划清监督人员责任边界。第四,可实现全程智能监督,从而促使企业、监督人员能有效落实自身的职责。第五,使得建筑工程监管工作模式从粗放型、保姆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真正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监管质量。

二、其信息化应用

1.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是以“三随机一公开”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基础,且与手机应用程序相结合,形成覆盖了安全监督管理和“三随机”抽查机制的手机在线安全监督应用程序。可以说,整个监督工作的管理都可以实现信息化。

首先,从监督主体角度来说。监督人员的选择不再需要管理人员指派,通过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筛选就能随机分派监督人员,并安排工作地点;监督人员的工作内容也不是固定的,系统会随机分配工作内容;监督部门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就能准确了解到所在地区的建筑工程数量、建筑人员数量、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等情况。另外,在完成监督工作后,监督部门还可通过信息化管理更新监督结果、下达相关电子文件、纸质文件,省去了与企业相互扯皮的环节。也就说,监督部门、监督人员通过利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就能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其管理效率非常高。其次,从被监督主体角度来说,只要通过企业入口进入信息化管理,及时报备建筑工程,并更新施工进度,就能完成前期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后期,若想查看监督结果及处理意见,只要登录管理系统即可,既方便又快捷。最后,建筑工程的监督结果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公开的。监督人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及其它人员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手机APP就能查监督结果。

2.监督过程的信息化

“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除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外,还充分利用了各种智能监控设备,实现了建筑工程的全程实时监督。

如利用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可实时工程车辆的行踪轨迹;同时,利用视频监控、车牌号识别技术,结合GPS数据还可查看渣土车、水泥车等施工车辆出入工地的情况,并了解车身的清洗状况,从而为控制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安全风险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利用生物识别认证技术,可有效监控各建筑工程项目监督人员的到位情况,从而促使监督人员及时进入施工现场,开展监督工作;利用移动执法系统,可实时生成执法文书,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监督效率;利用执法记录仪,监督人员可及时了解自己的监督工作进度,并有效记录巡视、验收、见证等施工情况。在完成监督工作后,监督人员还可直接通过移动执法系统申请验收。可以说,移动执法系统能帮助监督人员开展各种监督工作,并将其工作状况及时上传到管理系统;利用自动预警系统,可实现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安全保护工作的监控、预警,从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污染源、安全风险源。总之,在建筑工程监督工作中,信息化设备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通过应用这些信息设备,实现了建筑工程的实时监督。

3.监督体系的信息化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手机APP等,还可创新监督机制,构建360度的监督机制。比如可引入社会监督主体,对建筑工程监督工作的实施进行全程监控,确认监督工作的到位。另外,监督部门还可引入纪检部门、水务部门等部门。这样就能构建新的监督体系,并实现监督体系的信息化,从而真正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应用“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能促使各方参与主体做好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排查及责任落实,且企业扣分情况明显减少。同时,监督人员的执法工作更加透明、规范,有效避免了滥用职权、粗暴执法问题的产生。另外,其信息化监督工作成效也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高乔明,高晋.建立数字质监平台 探索信息化监管模式[J].工程质量,2010,28(04):1-5.

[2]许乐阳.安全行为视角下的建筑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1.

[3]曹立新,魏然,骆汉宾.建设工程监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03):106-112.

[4]丁建城,孙耀胜.建筑工程监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34-35.

论文作者:徐文锋,潘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浅谈“三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及信息化应用论文_徐文锋,潘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