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剑阁中学 蒲绍波
摘要: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问题导学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作用;对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改变过去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作为时下运用比较广泛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导学法有机地运用到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将会通过数学问题,有机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初中数学的教学为例,探索新课改下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运用的对策。
一、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顾名思义,所谓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实现“导学”的目的,即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初中数学的教学,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和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数学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思维和思考,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遵循的教育原则。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问题导学法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层级等,确保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和交流过程。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要求教师立足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效果不容乐观。或者说: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收效甚微。出现这样的现状,源于几个因素:首先,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由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导致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探索,影响了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提出以及互动交流方法欠佳,难以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了问题导学法运用的效果。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运用的对策
(一)优化问题切入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机械式的课堂提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兴趣,最终影响问题导学法运用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当找准问题切入点,提高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效果。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通过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随机抽样》时,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问:一个奶粉厂要检验所生产的奶粉是否合格,面对每天庞大的生产量,如何检验产品是否合格?这种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取得好的问题导学效果;其次,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模式,通过开放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积极思考,提高问题导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立足课本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依托,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巧妙地提问,提高问题教学的效果。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集合”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集合的认知更加通俗和直观易懂,笔者通过模拟学校运动会的方式,将参加运动会的全部学生看成一个集合,而不同的学生,又会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师借助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认知交集、并集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三)科学追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追问是问题导学法运用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问题导学法运用的过程中,部分问题由于相对深奥,导致学生难以回答出来。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很多小问题,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追问,让学生从各个小问题逐步过渡到大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章永.基于“问题导学”的数学教学:“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1(12):187-188
论文作者:蒲绍波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法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主观能动性论文; 教师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