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旅游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本文梳理了我国智慧旅游的文献资料,发现学界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理论分析和模式构建、特定区域智慧旅游研究、涉旅企业或旅游服务“智慧化”研究、智慧旅游效果评价及市场影响分析、智慧旅游技术分析及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评述了目前学界的研究在内容及方法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智慧旅游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概念最初来源于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的商业计划,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造快捷、便利、个性、智能、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智慧”理念展示的美好生活愿景开启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智慧”化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也初现端倪。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智慧”理念带来的经济行业发展变化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查询整理,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的现状。
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伴随着“智慧”理念的提出、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推进而出现的,为配合智慧旅游的深入、合理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探索。
二、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论文进行梳理,认为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的构建、针对特定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涉旅企业或旅游服务的“智慧化”,以及有关智慧旅游技术分析、智慧旅游效果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等的相关研究。
(一)我国智慧旅游理论梳理
1、智慧旅游内涵的界定
现有研究对智慧旅游的阐述多强调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普遍提到了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及便携式的移动通信设备,认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优化了旅游相关者交互信息的过程及结果,即为智慧旅游。张凌云教授从产业总体运行的角度分析,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技术为手段,为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调用和更高的市场满意水平为目标的,以系统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管理变革。较多的研究文献采用了张凌云教授的观点。
从内涵来看,张凌云[5]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提出由智慧旅游的能力、智慧旅游的属性、智慧旅游的应用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能力指智慧旅游借助的技术手段,属性关注应用的盈利性或公益性,应用指智慧旅游对应用主体的区分及实际提供的功能。
2、智慧旅游模式梳理
黄超、李云鹏[1]通过分析认为智慧旅游的应用主体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省级、市级、区县级)、旅游管理组织、相关部门与产业五类。针对不同的应用主体,智慧旅游的实现路径不同。从旅游者角度,智慧旅游提供智慧的旅游咨询、智慧的旅游预订和购买、智慧的旅游接待和智慧的旅游售后服务。从旅游企业角度,借助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宽渠道式”营销以及与营销对象“零”距离的接触,同时智慧旅游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共享能力解决了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旅游目的地角度,智慧旅游优化旅游目的地营销及接待体系。从管理组织角度,智慧旅游优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从相关部门与产业角度,智慧旅游可以是旅游产业的关联效益进一步显现与增强。姚国章[6]认为,智慧旅游的建设要围绕八大体系展开,即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旅游服务“智慧化”梳理
从微观层面来说,涉旅企业如何适应“智慧化”转变,如何利用“智慧化”引导服务也引发关注。现阶段,只有较少涉旅企业的管理者对“智慧”理念有明确全面的认识,大部分管理者认识比较模糊或完全不了解。对旅游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从酒店企业角度来说,智慧化建设有利于酒店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带来酒店业态创新,引发管理变革,全面系统的提升酒店管理、服务水平,带来酒店业的重构,催生周边服务、定制服务,延长产业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景区角度来说,党安荣等人提出了“3个平台、5大体系、7项保证”的智慧景区建设框架,3个平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服务设施,5大系统分别是资源保护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旅游经营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7项保障包括管理政策、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信息技术、规范标准、人才队伍、安全保障。
从航空运输企业的角度,研究者认为在面临高铁建设及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下,航空运输企业可以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打造“航班临飞前4小时智慧旅游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提升航空运输收益。
从旅游服务的角度,研究人员普遍认可智慧旅游搭建了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与旅游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其所借助的技术手段可以完成传统产业模式下的部分人工劳动如向导及介绍讲解,造成旅行社企业的生存危机,但信息平台不具有人工服务特有的亲和力和表现力,也无法满足旅游者在人际交流中的情感需求,可见,人工服务是旅游服务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智慧平台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智慧旅游应用效果梳理
在市场使用效果来说,研究者普遍认同智慧旅游将激活更大的市场规模,同时更深入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研究也发现,智慧旅游会催生全程互动性的旅游营销方式,扩大旅游电子商务规模,但是智慧旅游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也可能促使旅游者未到旅游目的地而先有旅游感受,使旅游者真正置身旅游目的地后的旅游体验有所残缺或扭曲。
三、对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探析
智慧旅游的建设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虽然刚刚展开,总体数量较少,但是发展较快,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不断进入该领域,加速了智慧旅游理论研究的完善。70%的研究着眼于智慧旅游的体系架构问题,过于集中并且缺乏理论深度,其中很大一部分研究没有与实践的相互佐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智慧旅游系统与其他智慧产业系统的沟通、旅游产业“智慧化”升级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智慧旅游的建设标准及制度设计等较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寥寥无几。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将研究向纵深推进。同时,现有研究中过分关注和夸大智慧旅游的正面效益和发展意义,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不足,无法有效的指导实践合理发展,规避风险,折射出研究的短板。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
[2]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3]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00
[4]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6
[5]张凌云,黎?,刘敏.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
[7]付业勤,郑向敏.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4):62―65
[8]高天明.热旅游,冷思考:智慧旅游之我见[J].旅游学刊,2012,
论文作者:李学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智慧论文; 旅游论文; 体系论文; 企业论文; 角度论文; 旅游者论文; 旅游服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