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内涵与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历史上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内涵与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新兴经济体崛起的世界历史内涵和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论文,内涵论文,世界历史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2)02-0049-11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当代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胡锦涛同志2010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作了深刻阐述: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是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新兴市场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趋势,根据本国国情,调整和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动力强劲,发展可持续性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受到各方关注①。学界对新兴经济体(或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已有很多研究。这里,笔者尝试依据唯物史观,探讨一下新兴经济体崛起这一当代国际突出现象的世界历史内涵和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预料到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恰恰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之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我们深刻探究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历史内涵和意义的理论基石。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②应当说,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是大体应验了。今天的世界面貌和各种历史变化,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形成,都是资产阶级时代创造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在世界各地推演而引发、生成的。在18世纪—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先后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打造了现代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和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建设了十分发达的洲际交通系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丰裕的社会财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掠夺更多财富,获得更大利益,西方列强大举扩张领土,占领和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地球被它们分割完毕,落后国家先后沦为它们的殖民地、附属国。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改变世界,在那里建立现代城镇,发展现代工业和经济关系,把世界纳入它们统治的经济体系之中,将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种扩张和掠夺是野蛮的、残暴的、血腥的,但又逐步地把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带到了广大的落后世界,在那里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带来文化思潮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生社会势力,起而反抗殖民主义压迫和掠夺,进行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发展的斗争。一些国家在获得独立后,循着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体制,然而在很长时期里都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甚至陷入社会动乱和发展困境。还有一些国家,在先进工人政党领导下,利用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抓住列强争夺和连绵战争造成的机会,取得了革命胜利。它们在缺乏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激进变革思维和强力革命方式,力图一举建成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但是这种实验没有取得成功。这些国家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缺乏生机与活力,生产效益低下,长期陷入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贫困的境况,并形成了高居于群众之上的特权利益阶层,到20世纪后期已难以为继,终于崩溃。

与此同时,20世纪曾几度陷入重重矛盾、动乱和危机中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战争浩劫和严重危机之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与政策、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和调整,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经济,创新科技发展机制,掀起强劲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壮大跨国公司,重构国际分工,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经济和虚拟经济,规范政府职能,健全法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则和组织,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体制再次焕发出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引擎。在经济、文化、社会取得很大发展繁荣的同时,社会财富也惊人增长,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提高,而且把现代生产方式和世界经济体系提升到了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的新阶段,再次展现了社会发展中变革创新和改良调整的推动力,并为新兴经济体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机遇。

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是很好的老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反思自己遭受的一系列挫折和碰壁,经过审视西方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调整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和思路: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要遵循“资产阶级时代”现代生产方式铸就的轨道,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把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与其制度缺陷、历史局限区别开来,吸收和运用其全部积极成果,选择和实施符合世界变化、基本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新道路、新战略。

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社会分工、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先后进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变革,改革与完善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政治社会改革,在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与竞争中推进自身发展。按照这个改革路线和发展战略,它们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成为新兴经济体崛起的一个最重要地区。

在经历了一两个世纪不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拉美一些国家,适应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战略创新,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自20世纪后期以来,拉美许多国家在有效地克服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困难和危机的基础上,完善和加强了市场主导、政府调节的经济体制,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政策,注意促进公平正义,经济取得持续、较快的发展,现代政治建设走上正轨,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减困取得较大成就。新世纪以来,这些拉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并成功地应对了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

苏联、东欧剧变后,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实行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经过一些波折和调整后,经济社会逐步取得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历了“文革”严重创伤的中国,人们深刻总结教训,紧追时代变革潮流,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路线。邓小平曾反复阐明:要承认自己的落后,承认很多方法不对头,需要改;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要在坚持自己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坚决打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探索一条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建设和完善,中国形成了在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遵循现代产权制度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注重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使当代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社会政治发展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显著提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这样,从20世纪下半期,一批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历史实践的反复比较,通过变革、创新和调整,实施了适应世界潮流、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抓住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印度、韩国、印尼、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都已经进入世界经济的前20名。它们既在西方构建和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内,又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所以谓之新兴经济体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见,这种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资产阶级时代”世界发展逻辑的历史延伸和必然结果,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自然史过程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把“资产阶级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层级。

新兴经济体崛起于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内,同时又是在这个体系之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和变革。

《共产党宣言》阐明,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③。这就是说,不断的自我变革、自我扬弃、自我超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永不停歇的变革和变动,到19世纪后期进一步发展为对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扬弃。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会怎样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④。这些变化,从社会发展进程看,是一种体制之内的变革。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内在变革、自身扬弃的特质,在其历史进程中不断拓展和继续深化。

在发达国家,资本社会化和股份制的发展,推动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了经理人阶层和主导企业发展创新的管理层,出现了民众广泛拥有股票的现象。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1968年在《新工业国》一书中,专门阐述了专业管理阶层的形成,把这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也把社会结构的这种新变化概括为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又出现了把创新者的科技发明、专利转化为股权、资本的现象,形成了新型的资本人。他们既是科技创新发明家,又是运用资本把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企业家。盖茨、乔布斯是他们的典型代表。这个阶层还包括医生、律师、传媒人、艺术家和其他知识分子,恩格斯曾称之为“脑力劳动工人阶级”。近二三十年来,在这种社会土壤里,欧美发达国家又滋生出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创造者”的族群。他们认为,这个族群的显著特点是看重自然、真诚、灵性、和平、人际关系、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兼容了“利他”的道德精神与“利己”的本能动机,不以争取最高利润为目的,有意识地为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福祉服务,立志于治疗资本主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甚至认为,这个族群在西欧已经占到人口的30%—35%,在美国占人口的26%,而且每年以1%的幅度在增加⑤。当然,对这样的界定和概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但它确实表明,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资本主义体制之内的各种变革,是一个现实的、内在的、自然的历史进程,其演进从来也没有中止过。对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地进行研究,深化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在20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就是现代资本主义这种自我扬弃、内在变革的特质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非心脏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历史成果和最突出显现。

马克思晚年在一份手稿中曾设想过,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想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可怕的波折,在公社这种俄国社会新生因素的基础上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那么它就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学习它“发财致富的一切技术和经济手段”,不仅是机器、轮船、铁路等,还有西方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股份公司等)⑥。这就是说,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是可以对其分析和扬弃的。《共产党宣言》还告诉人们,资产阶级取得这一切历史成果的思想元素,在于它不停顿地革命、变革、改进、革新,用新的关系和观念去代替僵化的、陈旧的,甚至是神圣的东西的精神和思维。这就是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的思想锐器。

历史表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在当代世界因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逐步变为社会现实。这种新兴经济体,是在“资产阶级时代”的历史范畴内和世界经济体系中,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发展经验和基本情况,既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又力求避免其制度弊端、历史局限,缩小波折和苦难,是一种建设新的社会形式的伟大尝试。这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形成的内生的、自然的社会历史变革。现代历史表明,那种按照既定公式用强力建设起来的制度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忽视社会演进的自然史过程,就不能通过变革建设符合社会自发演进规律的制度体系,甚至会造成发展的停滞和历史的倒退。新兴经济体的这种尝试,顺应了历史自发演进的规律,其制度体系是一种健全的、稳定的、较有成效和可持续的体制,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历史性成果。对此应当很好地进行研究总结。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发达国家体制内进行的变革和扬弃,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历史进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积极扬弃的、新的历史形式,成为孕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更高社会形态的胎胞。当然,这个跨世纪的世界历史创新才只有几十年,还处在摸索、完善、调整和发展过程之中。这场变革在不同国家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还很不平衡,在非经济领域将更加复杂艰难,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经济还会造成种种惊涛骇浪和艰难险阻,道路还很曲折,很漫长。但是,毕竟方向已经选定,步子已经迈出,成就已经获得。我们应当科学、准确地认识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历史内涵,充分估量这个重大国际性变革的世界历史意义。

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金融化时代世界历史进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引擎,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变的一道历史曙光。“资产阶级时代”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这就是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当代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

实践表明,新兴市场国家的首要历史作用,就是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据统计,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大约占1/4,而且都进入了世界十强。“金砖国家”一词的发明人——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在最近的著作《增长图:金砖国家即前提经济体的经济机遇》一书中进一步提出:金砖国家和印尼、墨西哥、土耳其等国,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增长市场”⑦。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03年还是世界第七位,现在成为第二位。十年前,人们对巴西的局势还很担忧,如今巴西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意大利和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英国《金融时报》按市值排名的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有27家(加上香港18家,中国排名就是第二了),印度17家,巴西12家,俄罗斯11家。2012年1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达沃斯论坛上说,过去一年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第一次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平衡了。在经济—金融危机重创下,二者增长的反差更是明显。据计算,在2007—2012年期间,新兴经济体增长50%,中国增长60%,而发达国家仅增长3%。不仅如此,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进着全球消灭贫穷的进程,使世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国际舆论的充分认可和称道,在2012年1月达沃斯论坛前后更是引起一片热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10日发表文章《希望寄予新兴国家》,认为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呈现惊人差距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以亚洲为首的新兴国家在2012年很有可能继续迅速增长,这对人类的福祉极为重要。英国《泰晤士报》1月26日在评论达沃斯论坛的文章《勃兴的经济体让达沃斯在东方看到希望》中说:“从银行家到政客,对发展中国家增长前景的看法几乎如同这座瑞士山城的晴天丽日一样,阳光灿烂、美丽清爽。”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7日的报道说,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达沃斯论坛也发生微妙变化:该论坛过去是西方领导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说教的讲台,而今却反过来了⑧。德国《明镜》周刊网站1月29日的报道说,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和对世界经济再次衰退的忧虑,新的希望寄托于世界的东方和南方,新兴国家不仅作为生产者和投资者的作用在不断增大,其民众及其不断增多的财富对西方企业来说也极具吸引力⑨。

崛起中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推动着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变革调整,成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当代世界的产业分工结构和自由贸易运行体系,一直是由西方按照它们的利益和发展需要设计、建立和主导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其跨国公司是最大获益者,成为世界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悬殊的制度根源,显然它们不会自动进行改革。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历史上形成的、今天应当加以改变的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体系。事实表明,改造这种制度体系需要通过体系之内各种形式的对话、较量和妥协来逐步实现。新兴经济体崛起、壮大为一支体系之内的独立力量,这不仅是力量对比的改变,也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挑战,而且为进一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2008年以来,新兴国家不仅平稳化解了经济—金融危机的风浪,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而且进入了二十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维护世界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更是对渐进变革现行体系的一次伟大突破。现在的发展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势头和更巨大的空间。随着共识的增进、利益的趋同、不断的协调、互信的加深、合作的深化,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日益凝聚为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力量,它们将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积极争取合理分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为建设一个公正、平等、合作、共赢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努力,促使信息化、全球化和民主化真正造福全人类,以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和谐。

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最重要历史意义,还在于它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严峻挑战,在于它开拓了一条改造和变革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路径,在于它成为人类社会从“资产阶级时代”向更高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世界进程的中间力量。科学社会主义阐明,和各个经济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也必然会走到历史尽头,被更高的经济社会形态所取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也是几个世纪里越来越多的人对“资产阶级时代”发展的全部历史事实进行批判性研究而取得的一个共识。20世纪90年代,当苏联—东欧式社会主义崩溃之时,美国学者曾宣称人类社会达至“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不久之后,发达经济体就陷入持续的、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而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体不仅平稳避过了危机,还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现实,又使关于资本主义衰落、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失败等讨论和争论再次走热,迅速升温。下面把进入2012年以来的一些论述和讨论摘列如下:

美国《外交》杂志1—2月号上发表了美国学者、“历史终结论”提出者福山的文章《历史的未来——自由民主主义能够在中产阶级衰落时幸存下来吗?》。福山研究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西方国家政治社会体系和基础的冲击,认为全球化资本主义模式正在蚕食自由民主主义所依赖的中产阶级社会基础。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东亚的、主要是中国的模式对资本主义发起最严重挑战。如果某些棘手的经济和社会潮流继续发展下去,现代自由民主主义国家的稳定将受到威胁,民主主义思想将被颠覆⑩。

法新社1月25日关于达沃斯论坛的报道说:“全球商界精英今天坦承了他们的一个忧虑: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已经失败,将被新兴大国挤出历史舞台。”(11)

英国《金融时报》1月16日发表的文章《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通向繁荣的危险道路》则认为,陷入危机的是步入老年的西方资本主义,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已经向东方转移。经济学的教科书里没有给出答案来解决资本主义目前所遭受的痛苦。但是也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提出一个前后连贯的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12)。

美国《时代》周刊1月30日发表的迈克尔—舒曼的文章《如何拯救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在困境中一次又一次地改革,如今在旷日持久的衰退中,就业岗位稀缺,中产家庭福利吃紧,普通百姓痛苦,企业高层暴富,引起公众不满,资本主义再次需要变革(13)。

《德国金融时报》1月25日的文章《资本主义制度不再适合世界》,以及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月26日的文章《达沃斯会议:对经济悲观,对资本主义担忧》,都报道了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看法:今天我们生活在网络化的世界里,固有的权力架构不再适用。政治家、我们大家都允许金融体系恣意妄为,没有及时制定规则来避免制度腐败变质。人们绝对可以说,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适合当今世界。我们要推动讨论,制定新的思维模式,对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14)。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31日发表的德国学者奥尔马特·伊辛的文章《资本主义绝非历史终点》更尖锐地指出,福山历史终结的说法一开始就错了。虽然现实社会主义在每一块试验田都以灾难收场,但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承诺实现平等的思想永远不会消失。这场金融危机动摇了人们对金融市场、自由市场的信心,人们对政治家的信任似乎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巩固自由经济和自由社会基石的挑战依然存在。历史永远不会终结(15)。

上述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这些直白、坦然、无所忌惮的探究和讨论表明,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面前,国际学术舆论界对资本主义绝非历史终点、正向一种新的更高社会形态缓缓演进这样一种认识,已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然而人们对此在思想、理论和心理上的准备都非常不够,这就引发了进一步的探讨:在“资产阶级时代”的历史框架和世界经济体系之内,变革改造资本主义、建设新的社会形式的现实路径和实践方式在哪里?是怎样的?

自然,人们对未来社会形式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应当依据对社会发展历史事实、实践过程和丰富经验的系统认识,来形成变革资本主义、建设新的社会形式的理论、纲领和政策。笔者曾经说过:21世纪可能是变化着的,资本主义的漫长历史进程向全球遍地开花的、层次错落不同的、渐进改造的(不排除个别国家采取激进形式走上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形式路径多样的社会变革阶段逐步转变的历史时期(16)。在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自我扬弃和历史妥协的进程,社会民主主义渐进、和平、民主的改良实践,落后国家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实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开拓创新,都是十分宝贵的探索。现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历史实践和丰富经验,在这方面更是提供了新的、有着独特分量的历史启示,具有巨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新兴经济体的实践还告诉人们,由资产阶级时代过渡到未来更高社会形态的历史变革形式,与资本主义取代中世纪社会的历史变革形式是极不相同的。由于资产阶级时代生产方式的不停顿革命本性,制度体制的自我积极扬弃,社会体系与观念创新的宽容妥协,社会民主的发展完善,思想文化的开放自由,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调整和自由流通等,已经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过程,因此这一历史转变在资产阶级制度的历史框架和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内,愈来愈采取渐进、和平、民主、改良的路径和多种方式方法来演化和推进。这一变革成功的机理在于坚持创新开放的思维,科学认识和认真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依据世界的发展变化、本国的具体条件和最新实践经验,摸索和实行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制度弊病、历史局限以及可能的波折与痛苦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这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浮现,也引起一些眼光深邃的西方学人的思考。93岁高龄的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早在2011年初回答采访时就指出:“今天,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最让我觉得自在的是拉丁美洲,因为在这里,人们仍在运用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谈论、实施他们的政治主张。”(17)英国著名金融史家尼尔·弗格森在2010年底完稿的《文明》一书,则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在书的序言中说,西方与其他地区之间历时五百年的大分流即将落幕,我们正处于西方经济运势的拐点,西方的主导地位将终结于我们这个时代。他提出,西方之所以能在1500年后崛起并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其“杀手锏”在于一系列的体制革新:竞争、科学革命、法治和代议制政府、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工作伦理。东西方差距之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开始缩小,尤其是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开始崛起,其中一半原因便是因为这些国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经验,而另一半原因则是西方国家自己却逐渐摒弃了这些成功的秘诀(18)。当然,其具体看法是需要进一步完备、深化和讨论的,但他们都意识到:五百年“资产阶级时代”的历史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崛起的成功之道,就是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革新和扬弃传统资本主义模式,建设新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点上大家形成了共识。

应当看到,在开放自由、资信发达、广泛交往的地球村时代,新兴经济体的探索实践是一种国际性的历史进程,与当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达国家批判、反抗和改造资本主义的各种运动和组织如社会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运动、绿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等,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彼此呼应的。这些看似完善、改进和巩固资本主义的进程,实际上正在日益汇集成强大的变革与改造传统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洪流。这一历史变革进程是史无前例的,不能不是一个充满摸索、尝试、筛选、试错的过程。没有任何现成方案可以遵循,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社会变革尝试也不会一步到位、一帆风顺,更不能一举成功,而是一个充满激流险滩、屡经迂回曲折、贯穿激烈较量、不断凝聚共识、反复协调权益、追求共赢共进的漫长历史演进过程。它已经使通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面目全非,所以人们称之为“东方资本主义”、“亚洲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拉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未来还会出现各种出人意料的演进和变化,但可以确信,这是人类世界不可阻挡地走向自由、平等、人本、和谐、幸福的新社会的必经历史阶段。

《共产党宣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19)面对21世纪新的世界历史进程,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这个不断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不能再因循18—19世纪新兴资本家阶级反对君主贵族统治时的变革思维和斗争方式,也不能再固守20世纪那种激进、暴力、剧烈、刻板、你死我活的革命思维和斗争方式。我们需要总结和汲取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的多种变革和丰富历史经验,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刻认识人类社会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社会化和金融化的历史进程,形成符合当代人类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理念、观点和思维方式,自觉奉行新的、渐进的、和平的、民主的、协调的、改良的、缓慢的、多样化的变革方式。新兴经济体正在全球各地日益广泛地强劲成长,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不放松地追踪研究其发展进程的最新实践、新鲜经验和历史影响。这样,我们对新世纪变革资本主义、建设新的社会形式的历史发展战略和可靠路径的认识,才能更趋完整、深刻、清晰和透彻。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10年11月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2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0页。

⑤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1年6月14日。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768页。

⑦《参考消息》2011年12月2日。

⑧《参考消息》2012年1月28日。

⑨《参考消息》2012年1月31日。

⑩《参考消息》2012年1月13日。

(11)《参考消息》2012年1月26日。

(12)《参考消息》2012年1月27日。

(13)《参考消息》2012年1月30日。

(14)《参考消息》2012年1月26日。

(15)《参考消息》2012年2月2日。

(16)参见奚广庆《拓展和深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1期。

(17)[英]霍布斯鲍姆:《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张晶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期。

(18)《深圳特区报》2012年2月27、28日。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世界历史上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内涵与意义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