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有偿服务_图书馆论文

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有偿服务_图书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有偿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深化改革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冲击着高等教育。一向被认为是圣洁净土的高等学府,历来被称为神圣殿堂的图书馆,在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压力与非难、机遇与挑战面前,寻求着自我生存、发展的对策和手段。社会大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就办馆环境而言,高校馆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图书馆必须、而且只能尽快把新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中的积极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办馆活动中来,在过渡、转型、接轨时期,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大胆实行有偿服务。

一、从“生存危机”谈起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图书馆从无到有,饱历沧桑。时代每前进一步,图书馆都要在激剧的变革中经受一次冲击,然后向前发展一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文化教育事业作为社会最敏感的部位,理所当然地要经历一番阵痛,而图书馆更是首当其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的个体功能受到遏制,整体功能受到削弱。特别在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反映人类智慧结晶和科技发展的文献载体每10年就增长一倍。但是,由于书刊涨价,购书经费短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入藏量却在逐年递减,造成馆藏文献资源萎缩。

中文图书涨价统计:

年度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平均每册 1.90元3.10元5.60元7.90元9.10元

中文报刊涨价统计:

期刊

报纸

年度1986

1987

1988

1989

1986

1987

1988

1989

上涨率% 100

105.32 126.32 204.19 100

104.80 115.28 336.27

报刊种数

136 148160

47 52 53

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自1983年到1991年,中文图书价格平均上涨4.8倍,从1986年到1989年,中文期刊价格上涨204.19%,报纸上涨336.27%。众所周知的是1989年以后,中文报刊价格上涨幅度更高,很多报纸用增加版面的方式,使价格成倍上浮。而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与书刊价格并未实现同步增长。据周声浩等人1990年抽样调查统计,1983-1987年我国二十个不同规模的高校馆〔年购书经费从5万元到174万元不等〕馆均购书费增长89%,在这期间,国内外书刊已上涨300%。简言之,高校馆购书经费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无法弥补书刊涨价所带来的巨大差距。

书价上涨等多种因素,使高校馆购书经费短缺。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应占5%的比例”,“学校应从科学研究经费和计划外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购置文献资料的费用”。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贯彻执行,1989年,吉林省55个高校馆文献购置费仅占教育事业费2.88%。其中达到和接近5%的仅有16所,占总数的29%;达到和接近3%的有16个馆,也占29%;达到和接近2%的有13个馆,占总数的23.6%;不足1%的有5个馆,占总数的9.1%。也就是说,全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校馆没有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能从科研费和计划外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补充购书经费不足的学校为数极少。很多馆的经费被行政开支或其他用项挤占。

书价上涨和经费短缺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文献收藏的完备性。全国高校图书馆书刊采购量1986年为3107万册,1988年减少到1610万册,1991年仅为1439万册。5年内下降了54%。很多馆不得不采取“保刊舍书”,压缩品种、复本,中止续订措施,使藏书建设的体系结构受到严重影响,书刊流通率得不到保障,教学科研的需要无法满足。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事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图书馆“五要素”之第一要素。文献入藏量逐年递减,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递给读者,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最新资料得不到满足,使图书馆功能减弱,生存面临危机。

文献的匮乏带给图书馆的仅是物质基础的动摇,更大的危机却来自人才的大量流失。当商品经济风潮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横扫社会的每一角落时,金钱这一巨大的车轮,以毫不容情的面孔,碾碎了中国知识界自甘清贫的高傲和虚幻的理想光环。在辛辛学子们每天为孩子饭盒中的饭菜进行周密划算时,在图书馆馆员们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而找不到解决阮囊羞涩的根本途径时,他们原来的比较衡定的认识结构自然产生巨大的振荡,不安、躁动和新的欲念驱使他们走出图书馆这块被大多数人遗忘的角落。下海经商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诱惑氛围。今天,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来,有多少图书馆馆长改行去办校办公司;有多少名博士、硕士生不再攻读专业,而去当了经理或公关人士;有多少个图书馆馆员考虑的不再是事业发展,而是经商和对缝。走者走矣,在大海中弄潮,未走者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缤纷的世界,心中充满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人心不稳、骨干外流、釜底抽薪,这是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更巨大的潜在危机。

二、说“有偿服务”利弊

知识分子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商品经济浪潮的不同反应。下海经商,并不是当代知识界的整体投影。出于不同的原因,抱有不同心态耕耘在高校图书馆这块热土上的仍大有人在。怎样使人心稳定,事业发展,正确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在图书馆管理中引进经济手段,实行有偿服务。

关于有偿服务,图书馆界几年来着实热热闹闹地争论了一番。时至今日,在一阵高过一阵的经济风暴中,在实实在在的困难面前,对其否定和责难的声音依然时有所闻。这也难怪,中国的图书馆界曾在硬壳中长久地冬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不仅具有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更有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严重缺乏。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谓改革,实际上就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和组合。改革的落脚点是人的劳动积极性,着眼点是提高效益。有偿服务是将图书馆改革纳入整个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必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它能够给图书馆补充必要的经费,减轻国家的负担,使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的生机;它可以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它可以减少用户对图书馆的不必要的、过度的使用,改变人们轻视图书馆服务活动的传统观念;它可以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它可以发挥图书馆知识密集的优势,调动其藏书、设备和专业人才的潜力,在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

当然,实行有偿服务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实行局部服务收费,会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读者到馆率;同时,有偿服务会使工作重点集中到增加收入上,从而影响正常的服务,降低服务质量;还有,有偿服务还会产生对付不起钱的读者的歧视,违背“情报机会均等”、“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基本原则。但是,图书馆的服务既不是完全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完全的公共产品,它的生产由社会的公共经费提供费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图书馆服务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作用下,总存在一个实际的价格,图书馆服务只有按照这个价格交换或分配,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具有商品属性的图书情报进入流通领域市场,参与分配和交换,可以部分缓解普遍存在的经费紧,设备差,馆舍少,职工待遇低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它的经济意义在于,有偿服务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最佳分配和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这种利国利民又利馆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陆续步入了有偿服务的行列。

三、就“两个效益”论析

一些反对有偿服务的人认为有偿服务追求的是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高校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它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与所得到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它反映着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和产出之比。社会效益则是有用劳动成果对社会进步的功用。在物质生产领域,由于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都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经济效益比较容易计算。作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高校图书馆,它所生产的不是物质而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属于社会生产中的第三产业,它为教学、科研所创造的价值使高校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最终使社会获得经济效益。而图书馆的服务与其所产生的成果并不完全处于等价状态,它的社会效益有些是滞后的,隐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估量的。高等院校通过投入经费组织起文献资源体系和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各种服务,这种服务一旦得到利用便转化为使用价值,并且产生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共物品,它的社会效益是通过经济效益来体现的,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就是把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功能割裂开来。

实行有偿服务,是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经济手段,它使高校馆的管理观念发生变革,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馆方向并不相孛。早在1987年2月,国务院就公布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肯定了图书馆“以文补文”、“多业补文”的有偿服务活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都应缴费,国家要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纲要》还指出:改革的核心在于,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图书馆虽属公益事业单位,但在教育经费紧张,文献购置费短缺的情况下,有偿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补充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的财力,提高办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高校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扩大有偿服务范围,走深化改革之路

高校图书馆的有偿服务可以说是在社会不能完全满足文献购置资金和不能提供所有文献信息服务时的必然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图书馆服务处于一种直接的市场机制的控制下。那么,这种有偿服务的范围应该怎样确定呢?

我国在1992年共有高校图书馆1053所,系〔所〕资料室5759个,文献收藏总量3.45亿册。各类专业人员约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6%。全国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已超过400万平方米,很多馆安装了小型、微型计算机,静电复印机,缩微阅读机,缩微复印机及视听设备,很多院校装置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这使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有偿服务活动中,具有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面向社会,面向本系统,面向校内广大读者,可以使有偿服务充满活力。据《图书情报工作》1986年增刊提供的资料,我国图书馆实行有偿服务的项目已达七、八十种〔见下表〕:

图书馆有偿服务项目一览表辅助业务的有偿服务

复印资料 缩微文献 照相放印 印刷装订

办招待所 设小卖部 音乐茶园 承揽

代售书刊 藏书交换 发行卡片 业务用品 会议 承包展览 美工设计 广告宣传

编印资料 书目索引 出版书刊 打字胶印 寄存小包 租用礼堂

咨询业务 手工检索 机检服务 文献咨询

与业务无关的有偿服务

定期服务 信息咨询

技术咨询 企业咨询 亏损咨询 经济预测

舞会售票 租艺术品 租用工具 经营

文献翻译 电视大学 自学辅导 夜大学班 花鸟 百货商店 开设食店 商品交易

预科补习 专业培训 讲座报告 电子讲座 开办工厂 租借车辆 承办运输 承制

录相录音 电视放映 录相放映 闭路电视 招牌 承揽旅游等等

电影放映 唱片租借 书刊展览 游艺晚会

玩具借用 玩具交换 玩具展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偿服务的内容肯定又增加了许多。但在种类繁多的收费项目中,哪些适用于高校馆?还应拓宽哪些范围?我们认为,凡属面向社会提供的借阅服务、情报咨询、代查代译、文献复制等,均应是有偿的;凡属为兄弟院校培训人才、复制文献、装订报刊、出租场地等也是应该收费的;对于校内的读者,凡需图书馆另付代价者如缩微、复印、办学、情报提供、文献翻译、文献检索等,或使读者获得经济效益的服务也不应是无偿的。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的基础性服务如借阅和简单的参考咨询不该收费,因为高校图书馆仍然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决定了有偿服务只能做为无偿服务的补充和辅助。但高校图书馆的收藏以专业用书为主,在没有更多的资金购买消遣性读物的条件下,图书馆采用工作人员集资的形式购进部分小说等,租赁给读者,既可弥补馆藏之不足,又可降低拒借率,满足读者的借阅要求。对于下架的刊物,也可采取租用的办法,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为有科研费的课题服务应该收费,因为科研费里包括有科研资料费,而且,为科研项目的定题和跟踪服务,可以使研究者获得自身的效益。

图书信息的社会化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迅速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封闭的藏书楼变成全面开放的知识园地,不断总结有偿服务的经验,扩大有偿服务的范围,把具有商品属性的图书信息推入流通领域市场,参与分配和交换,使陈旧的管理模式得以变革。这是在目前形势下使高校馆增强活力,在生存中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  ;  

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有偿服务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