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_彭庆培

彭庆培

广东省源天工程有限公司 51134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首先分析生态水利模式下现代河道治理的原则,然后从合理利用植被生物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利用合理引流控制水位稳定;清淤扩挖实现水清河畅;改造中隔堤形成通透豁达的视觉空间;构建薄膜封闭层提高灌水利用率五个方面研究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态水利技术;河道自净能力;清淤扩挖

一、生态水利模式下现代河道治理的原则

现如今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能够促进自然环境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类摒弃了以往对自然强烈的征服欲,倡导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说明世间万物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也证明如果人总是和自然进行抗争,那么人类必将遭受惨重的教训。河道经历历史的变迁,经过长期的岁月积累逐渐形成,所以对于河道的治理需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使用科学的治理方法,尽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河道的开发和保护需要同步进行,治理河道会起到很大的防洪排涝作用,也会有利于船只的运营,并且河道治理与人们的生活以及水资源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密集,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所以我们需要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开发河道期间做到水环境的有力保护,不可由于河道的开发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不能贪图一时的利益,而让河道遭到破坏,更不能对河道已经存在的污染现象置之不理。要保证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此外治理河道的人员要有正确的观念,要从长远考虑,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

二、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合理利用植被生物增强河道自净能力

以我国北方的滨海区河道治理为例,这些区域河道的周围生长着大量的动植物,在河道间也生长着一定量的河内生物。这些生物的合理利用会加强河道的自净能力。需要采取的技术是土地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另外还要采取生物操纵手段,实现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就是说要利用植被的生长,实现对河道污染物的分解,最终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与此同时,会进行一定的环境造景工作,加工水环境的艺术空间,让河道的生态环境更加的丰富鲜活。如图1表面流人工湿地断面图所示,将不同的植物搭配起来,创造更大的有机的微生物生长空间,并且和溢流坝良好的结合,形成了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对于亲水性的活动区域的开发,要坚持生态治理原则,亲水性活动区域的开发要注意保持河道的防洪蓄水功能,让河道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河道的旅游价值开发出来。

图1表面流人工湿地断面图

(二)利用合理引流控制水位稳定

以天津市为例,该城市既受到洪水的威胁,又面临水资源异常短缺的困境。洪水的形成主要是汛期的一两次降雨[1]。天津地区的河道大部分时间水位较低,甚至会出现干枯的情况,四季水位波动幅度较大。在工程区的下游建造橡胶坝,这样能在治理段形成稳定开阔的水面。对不同的水位进行论证比较,将景观设计的水位确定为1.0米,这一水位的设定能够缩小左右堤滩的淹没范围,而且这一举措能够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同时不会对堤外的农田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该水位的控制下,北河水面184米,陆地114米,新引河的水面为75米,陆地为125米,形成了十分宽阔大气的场景。北河槽合理利用再生水和屈家电闸上来水。新引河的治理方案是启动引黄应急,并且引江引滦,利用双水源全面实现景观水位的保证,可以说做到了水源、水量的双保证。

(三)清淤扩挖实现水清河畅

以永定新河为例,要想保证水体的清洁可以对河道进行清淤扩挖的措施,这样能够将河道下部的污泥清理干净。要为河道提供充足的绿化空间,与此同时保证河道的流水空间满足行洪断面的要求。在河道的两岸会有污水的汇入,这样河道的内底泥就会成为污泥,可以搭建横向围堰,进行全断面清淤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河坡应该贴坡变缓,让河道的行洪断面缩短。可以利用清淤扩挖的优势减小河坡贴土对行洪断面的影响。要体现综合利用的理念,扩挖的部分应该是不能用于水下绿化的部分,不能用于河槽挖深的部分。让每个标段都能满足平衡工程土方的标准,实现投资最大限度的节省,同时过流断面也要满足河道行洪的要求。也就是说要通过综合的治理让河道变深变宽,让河水变清,从而实现水清、河畅、岸绿的良好景观。

(四)改造中隔堤形成通透豁达的视觉空间

通过合理改造中隔堤,让河道呈现通透豁达的视觉空间,为市民提供较好的游览休闲胜地。永定新河的构成是三堤两河,北河的宽度是300米,新引河的宽度是200米,具有泄洪的功能,泄洪的效率是1400m3/s,这是两个河道共同具备的功能,除此之外,两河道还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中堤具有分隔的作用。经过大量的数据论证,发现当中堤的高程由6.5m降低至4m时,边坡上填垫的坡度就会变缓。这不仅能够帮助新引河输送引滦水至海河,还能促进反供引黄水任务的完成,除此之外还能够满足北河排涝的要求。中堤经过改造后,逐渐成为了通向自然的亲水河道,还具有返璞归真的诗意景观,更是一个寓教于乐的生态课堂,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五)构建薄膜封闭层提高灌水利用率

以河南省为例,受黄河影响较深,降水量较小,而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用水量较大,灌区可以使用的地表水也在一定程读上被挤占。根据以上情况,工程水利灌溉区的规划需要以区域水资源状况为依据,以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科学的制定区域水资源的利用计划,让灌区内的水源配置得到优化,致力于实现以井保井、井渠联合、井库结合的良好调度状态。为了实现地区的方便用水,各个镇村在干渠上进行开口建闸,各自实现分水[2]。由于分水口较多,让用水的分配的调度面临一定的压力。为此要加强管理,让有效灌溉的面积有所增大,增强用水系统的调控能力,将灌区的渠系布置合理规划。发挥土壤空隙自动封闭能力的优势,采用间歇放水的模式,让水流呈现波涌状的推进状态,在土壤的表层构建薄膜封闭层,让水流推进的速度加快,这样在使用相同量的水资源灌水时,通过减少深层渗透的水量,让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用间歇灌水的方式,实现灌水的均匀。

总结:综上所述,河道良好的治理能够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不仅能够保障植物微生物的多样化,还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河道的治理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要加强对生态水利技术的研究,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发挥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让受到污染的河道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功能,进而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邢伟.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1(03):70-72.

[2]沈壮宇,郭云朋,王琳.简析现代生态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03):62-63

论文作者:彭庆培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浅析生态水利技术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_彭庆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