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我国未来55年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有望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结构变化:呈现十大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专家学者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接受国家科委和财政部下达的“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各阶段特点分析与支柱产业选择”课题研究任务,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今后55年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研究,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下是他们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
我国今后55年经济发展的总量变化
报告预测,到2000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将达到小康,但全体人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需到201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将比原规划提前20年于2030年实现;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1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以上。到2010年,以1995年价格计算(以下同),GDP总量将会达到近20万亿元,人均达到约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城镇以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变。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其中1996-2000年,GDP将持续稳定地以平均9.4%的高速度增长。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9万多亿元,人均超过7000元。东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会达到小康,其中的一部分城镇和小部分农村开始向富裕小康迈进。
第二阶段:2011-2030年,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长。到203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62万亿元,人均达到约4万元。我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全面接近当时国际较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在世界领先,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三阶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在4-5%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总量可能达到153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约10万元。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若干重大特征
报告分析认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将从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之间的数量上的矛盾,转化为生产力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扩大的数量需求和日益提高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降低成本,快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有效购买力,实现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科教兴国将成为解决新时期新矛盾的核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由数量绝对不足的矛盾转到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民群众的有效购买力不足,商品生产过剩与居民低收入共存,数量过剩与质量低下并存,面临来自国外的强大竞争压力,而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因此,未来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基本社会经济矛盾已经变为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合理资源配置与加速技术进步,同时兼顾利益分配的合理均衡与社会公平。解决新时期新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科教兴国战略上来。
未来55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在高速增长区运行并呈平稳减速趋势。经济发展将在20-30年内全面转到集约型轨道上来,标志着“两个转型”基本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从1978-1995年的32%,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50%和2050年的60%以上,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的特点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决定了在未来50多年内,市场潜力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将日益扩大,国民经济量的快速扩张仍是绝对必要的。国民经济具备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缩小,后发优势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降低。但是,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迫使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竞争能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步上升。
未来经济结构十大发展趋势
报告预测,综合来看,未来55年中我国经济结构将呈现如下十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到2000年将变为17:52:31;2010年变为14:52:34;2030年为9:48:43;2050年变为6:42:52,第一产业将会保持长期稳定的低速增长,但其占GDP的比重将从1996年的19.7%平稳降低到6.2%,农业就业劳动力比重从1996年的53.2%下降到17%以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到2010年前后将达到最高峰,其增加值占GDP总量比重接近于52%。2011至2030年在此水平上缓慢回落到48%,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过程全面完成,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而后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42%。但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将持续快于全国GDP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将由1995年的6.3%上升到2050年的7.2%。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从2000年开始高于第二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农业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将继续大规模转向第三产业就业。到205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达到全部就业人数的52%。
2.国民经济现代信息化将超前发展。
到2030年前,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现代信息产业规模,以及国民经济现代信息化程度将会接近美国,2050年以后将会赶上美国。
3.多层次消费需求结构带动多层次产业结构递进升级。
地区之间、不同行业和企业、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岗位从业人员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开,消费档次出现多层次性。人们的消费领域日益扩大,住房、汽车及各种各样的耐用消费品、不同层次的服务成为不同收入阶层消费的追逐对象。我国的技术水平在未来50年基本处于赶超阶段,对外开放达到很深入的程度,国外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快传入我国市场,新奇刺激引起的蜂拥消费效应下降。如果不发生突发性的重大技术变化,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将会在消费结构渐进变化带动下,采取平稳的多层次递进方式。
4.多层次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加速高级化。
未来50年,我国将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进技术和自主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日益深入和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会在下个世纪初加快速度。
5.传统重工业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高峰,此后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生产由大企业主宰。
到1996年,我国已经成为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33%和28%。1997年到2030年前后,由于人口仍然处于持续增长期,我国工业化由城镇向农村扩散,以及由此带动的农村城镇化不断发展,现有城镇基础设施的继续完善和住宅条件的改善,工业自身规模扩大等对传统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会逐步降低。到2030年前后,经济发展对传统重工业产品的需求将停止增长,并转为下降。到那时,包括钢铁、水泥、煤炭、石油化工等在内的每个传统重工业产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小企业将被淘汰,生产由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主宰,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并逐步取代传统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群。而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将会出现的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化初始阶段则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因此,未来几十年内,我国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中小企业将会有一个大发展,并成为就业的新增长点之一。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效益、市场成熟快、易于被模仿等特点,抢占市场份额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因此,未来我国市场竞争将会日益激烈。
6.就业结构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新增就业对知识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失业率增加不可避免,就业竞争日益加剧。
预计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到2040年以后将会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到2050年达到全部就业人数的52%。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将会由1996年的53%下降到17%左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必然伴随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的不断上升,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时,传统产业增长的空间相对日益缩小。并于2030年前后转为绝对下降。即使是从现在到2030年传统产业在继续增长期间,由于产业将向规模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就业的吸纳强度也在降低,农业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与平均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适龄劳动力,不得不在新提供的比就业需求少得多,且要求素质越来越高的就业机会面前进行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原来体制中隐藏的大量“假性就业”将大量减少。预计到2010年,按目前统计口径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有可能达到5%以上,随后将会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由于新兴产业增长很快,新的就业机会将不断增加,其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劳动力除自愿失业外,将基本不存在失业压力,但低素质劳动力失业比例将大大高于有学历者。
7.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将由国有企业的问题转为农村现代化问题。
原有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形成的问题,将会在今后十几年内经过努力得到解决。到2010年前后,我国现代化的最大困难将由国有企业问题转为农村问题。首先,即使到2010年,我国也仍然有约60%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就业劳动力仍将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33%左右,而且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将更加明显。其次,农村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城市。潜心务农者将会日益减少。随着土地资源的下降和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所需劳动力不断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日益增加。第三,仅靠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今后继续大量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已越来越小。上述三方面问题说明,2010年以后,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能否继续快速增长,现代化进程是否会中断的核心问题。
8.2030年以后东西部地区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但进程会比较缓慢。
东西部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绝对差距的扩大,将会持续到2030年前后。在这一时期内,由于东西部的产业结构会出现较大差异,东部就业机会多于西部,工资水平高,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尤其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将会更倾向于寻求到东部就业。到2030年前后,东部地区达到发达程度,经济增长将会放慢,而西部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加上几十年的建设积累,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投资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会保持相对较高的速度,东西部的生活水平差距将会趋向下降。
9.2030年以前,经济持续增长导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2030年以后压力会逐步有所缓和。
由于2030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伴随着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可能根本转变,尽管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会下降,治理污染的力度也会加大,但“三污”排放的绝对量仍将日益上升。各种矿山的开采,地面建筑的大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将增多。2030年以后,由于我国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经济结构转向高级化,能源结构得到优化,治理污染的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环境压力会逐步缓解。
10.资源短缺压力增大,石油供给对进口依赖程度上升。
粮食的短缺压力主要来自于可耕地面积和土地的边际收益率日益下降,而人口继续增加。石油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资源后备储量少,而汽车的大量普及和石化工业对原油的需求却增长迅速。难于进口的水资源将会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日益严重的压力。农业将被迫采取高成本的节水技术。
研究报告最后分析说,随着中国国际合作日益广泛,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上升,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内需拉动。我国与发达国家将由完全垂直分工逐步转向更多的水平分工,国际经济合作范围会更加广泛,方式会更多种多样,预计到2000年前后,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会有一个高速增长期。到2010年前后出口年增长速度将会降低到比GDP增长速度略高,但低于10%的水平上。随着中国这个人口、地理和政治大国走向富裕的世界强国,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