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陈伟业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陈伟业

身份证号:37032319811230XXXX;盛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全国高职学院开办最多的专业之一,且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员能直接上岗,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财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而现在仍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培养模式大都注重理论的培养,缺乏实践教学,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因此,本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一是教学场地、实训条件受限。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因教学成本极大、经费条件有限,其规模仅可满足机电一体化学生日常教学和实验,对于满足全部专业学生实习而言条件还有所欠缺。二是课程设置面广与专业知识要求的矛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类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和范围广泛,开设的专业课程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开设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课程。这样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知识断档。如果开设课程过多,而有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那么,学生就要花费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办学目标的保障。

2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在很多用人企业都希望所招聘的人员能够直接上岗,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财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现在的高职院校使用的还是精英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有效就业,这也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另外,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过早地启动了就业工作,许多企业都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并且企业到学校招聘人才的时间很长,也影响到学校应该开展的正常教学活动。高职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发展,对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

3.1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中,从培养学生、加工产品、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合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密切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具体校企联动形式是:一是人员通道: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并兼职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锻炼,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训练;二是信息通道: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工艺调整实训项目和内容;学校为企业的技术、工艺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技术通道:学校请企业为实训车间建设、设备的选型和研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的仪器设备、技术可以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和借鉴,教师帮助企业及客户进行技术培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校企共构实训平台建设

充备的实训资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融合校企双方实训资源,通过“共构、共享”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合作效益最大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制造领域中专业涵盖面广,专业间联系密切,其发展需立足于专业群的建设角度考虑,充分发挥学校企业资源的各自优势,将“学校实训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融合为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转型的特点,建立模拟企业生产任务流程、以产品为纽带的校内外融合实训基地。目前该专业通过与昆山义成工具有限公司、冠亿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昆山工业研究院等共建实训基地,依托现代制造业建成集产品设计、加工、检验、装配、调试、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售后等岗位群,构成具有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融合实训基地。融合了校企资源,减少了校企双方资源的重复投资,同时学校为企业员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提供服务,提高了校内设施利用率,同时突出了重点;同时企业生产性实践也为学校学生培养提增添了实训的系统性,从而满足了专业技能实训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3.3人才培养过程突出职业综合素质锻炼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色,建立了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工基础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满足院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

同时,积极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采用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1:1比例,推行“学做结合、赛练互通”的教学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

3.4积极推进过程考核制度

制定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动态考核标准,采用项目过程考核、闭卷笔试、故障分析训练、实际操作及生产实践演练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师生、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职业知识、态度为辅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3.5校企共构双师团队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保障,登云学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以“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缺什么补什么”方法,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培养定位,规划每位教师个人发展方向,重视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能手等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生产实践、创新管理等指导。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洽兴集团、橡技工业(苏州)有限公司、通力电梯(昆山)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讲师+工程师”专兼混编的教学团队,并通过“导师带、专家帮、项目促、大赛练”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

结束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积极性,找准校企合作切入点,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提高校企合作层次,构建校企合作运营机制,需要政府行业积极支持,更需校企双方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邹津婷.科技创新导报.2016(01).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刘杰.广西师范大学2017.

[3]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探索[J].田怡,王珏.云南冶金.2018(03).

[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娟.人才资源开发.2017(14).

论文作者:陈伟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陈伟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