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论文_邓兰芳

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论文_邓兰芳

邓兰芳(四川省南部县东镇小学 四川 南部 6373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76-01

心理学指出:“教学中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抽象的数学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适当的情境,使所学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从而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我认为要在“近、实、活”三个字上下功夫,下面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一、情境创设要追求一个“近”字

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果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

2、接“近”学生的学习起点。 高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如果教学情境与学习起点脱节,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

3、走“近”数学的学习主题 “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比如,当比如,当教师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宽泛性问题后,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就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进入数学学习主题,展开数学思维。教师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宽泛性问题后,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就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进入数学学习主题,展开数学思维。

二、情境创设要注重一个“实”字

1、设置的教学情境内容要“真实”。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的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应。

2、设置的教学情境形式要“朴实”。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选择性偏差。比如,教师如果受制于多媒体课件,会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往往会忘了学生的存在,顾及不到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也就会失去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

3、设置的教学情境运用要“务实”。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价值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只是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例如,有一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有趣,一会儿以奥运话题导人新课,一会儿是天线宝宝来探究新知。这种追求表面形式而缺乏数学味的情境,只能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可见,教师在运用情境开展教学时,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三、情境创设要突出一个“活”字

1、要有激“活”思维的方式。 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这是评价数学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如果教师呈现的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情景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是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

2、要有诱“活”气氛的方式。 在确保能激活思维和操作简便的前提下,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问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神秘地拿出一只黑色的袋子,学生眼睛“唰”地一下都集中在了老师身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老师告诉学生里面装着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圆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老师又让学生猜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第三次呢?学生兴趣盎然地猜着……,越往后学生越容易猜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在学生的“兴奋点”上将他们引入“找规律”的自主探索活动之中。

3、要有用“活”情境的方式。 我在许多的观摩课中发现,许多教师的情境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即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本人认为,一堂数学课情境不宜过多,而要将一个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放学时,小宇的作业本不小心被小明装进书包带回家了,小宇要做家庭作业必须拿回作业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学生顿时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小宇去小明家拿,有的认为小明要把它送到小宇家(理由是小明拿错了,而且他是男生)。老师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又动起了脑筋,认为在某一地点接头,后来发现这样浪费时间(先到的一方要等另一方)。于是又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最合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小宇和小明的速度以及两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计算相遇时间。该情境将“相遇问题”的本质结构巧妙地隐含在一个生活事件中,学生解决了这个生活事件,也就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该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新知学习过程中。

总之,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既要抱着务实的态度,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论文作者:邓兰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论文_邓兰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