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研究论文_王刚霞

(兰州石化总医院儿科 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60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130例)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对比两组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与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留置针使用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其效果比较明显,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儿输液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100-02

小儿静脉输液在儿科病区中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在输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输液外渗现象,继而引起软组织肿胀、疼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组织坏死现象,给输液效果带来不利影响[1]。因此,在小儿输液过程中,需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积极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在确保输液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有研究显示,通过在小儿输液中应用品管圈,可以降低输液外渗情况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为例,就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展开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260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入院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例)患儿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年龄在0.3~6岁之间,平均为(3.1±0.4)岁。疾病类型:咳嗽42例,高热36例,腹泻25例,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炎9例。实验组(130例)患儿中,男性75例,女性55例,年龄在0.4~7岁之间,平均为(3.4±0.6)岁。疾病类型:咳嗽44例,高热35例,腹泻26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支气管炎5例。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儿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告知患儿或家属输液注意事项,并根据规定护理流程来执行。实验组给予品管圈活动干预,具体如下:

(1)品管圈前期护理:需要选定护理人员形成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为6名,组长1名,记录员需要2名,其余为圈员,需要由护士长组织与监督活动的开展。

(2)对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自行设定的检查表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情况与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小组成员需要对结果进行归纳与发现。其主要外渗部位在腕关节处,其主要输液外渗用药为红霉素等刺激性药物,通常在输液第3天左右发生外渗现象,2岁以下的患儿容易出现输液外渗现象。对外渗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患儿年龄小,不配合输液,且血管短不直,爱动无法固定。并且婴幼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家长辅助。或者输入药物浓度较高,会导致血浆PH值与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导致血管壁损伤,出现输液外渗现象。另外,可能由于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手法比较粗暴,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固定不稳定,或者针尖与血管壁出现摩擦引起外渗现象。同时,关节与皮下组织等由于活动幅度较大,容易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3)制定护理对策:需要对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改善,针对不同部位小儿留置针的情况,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固定方法。在固定贴膜时,需要采用纸胶布固定针柄处,并在贴膜边缘处将留置针延长管进行固定处理,加设网状护套,对其进行固定处理,并确保留置针不被污染。同时,可以方便护理人员对输液部位进行观察处理。另外,需要将留置针输液的标准要求告知护理人员,并加强每位护理人员的熟练操作。在输液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流程改善,输液前需要由组长对其穿刺静脉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穿刺困难的患儿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穿刺,以便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后需要对静脉输液部位进行有效固定,并随时对其进行检查。定期对品管圈护理人员进行审核,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与专业知识水平。在静脉输液的时候需要尽量选择手背、足背等部位,需要避开腕关节,在输入红霉素刺激性药物的时候需要对留置针部位进行生理盐水静脉冲管处理,留置4天需要及时拔除,并重新选择部位穿刺。

(4)品管圈活动的评价:需要在品管圈活动之后对其进行有效评价,以便针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进行改善,以便规范操作方法,并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检查,并及时发现新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与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留置针使用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室应用最多的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尤其是在儿科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由于患儿的生理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静脉管腔较小,血管容易滑动,并且患儿好动且耐受力差,使得静脉穿刺存在较大的难度。并且在输液的时候,容易出现输液外渗的现象,这一问题是儿科护理中通常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如果对其处理不当,容易导致静脉炎等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护患纠纷,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3]。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采用品管圈活动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品管圈活动主要是由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并对成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与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并合理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品管圈活动中,可以制定出小儿留置针输液的标准流程,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对其进行监督与改进处理,可以提高输液的有效率[4]。同时,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与操作技能,并显著降低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痛苦。另外,在品管圈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并提高质量管理意识,积极发现问题,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护理人员自身进行约束与管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效果,降低外渗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5]。

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明显降低外渗发生率,提高患儿输液效率,其效果比较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红兰,张绪红,田春英,等.品管圈活动在减少输液外渗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0(11):131-133.

[2]胡素华,兰晓娥.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23(12):216-217.

[3]邓玉禅.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3,10(01):137-139.

[4]黄利娥,彭丽芬,赵纳.应用PDCA循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2(04): 606-607.

[5]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7(05):155-156.

论文作者:王刚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研究论文_王刚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