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习过程提高思维能力_思维品质论文

重视学习过程 提高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重视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引导他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智能的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是教学过程必须同时完成的任务,而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学习过程。

所谓重视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学生正是通过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才得到了发展。忽视这一过程,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空间。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导入、操作、诱导、演练等环节之中。

一、巧设导入,激发思维动机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其目的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我是这样巧设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我出示一个长方形的钢圈和一块与钢圈周长相等的纸板,做两次撒纸屑演示:第一次,纸屑穿过钢圈飘落在地上;第二次,纸屑落在了纸板上。这一演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达到了高度的集中。这时教师提问:两次演示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带着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心态,教师揭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感性认识。

又如,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口算下面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各题:30+40,50+20,25+70,42+7,56+8……当学生准确、迅速地口算之后,出示第二组口算题:48+43,56+28,73+19……这时学生的口算连续出现错误,于是我让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生疑、质疑、急于解疑,激发了学生思维动机。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计算这些题呢?于是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用竖式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学生脑海中产生一种悬念,正是这种悬念成了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二、注重操作,建立思维表象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耳听口说”这种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比,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首先要把握准确操作的时机、内容、程序及学生思维的脉络。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分四个层次操作的:

1.动手操作

为了培养学生操作的有序性,促进思维的条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每次摆2朵花,摆3次,一共摆多少朵花?该怎样列式计算?(2+2+2=6)

通过第一层次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同加数的表象。

2.用眼观察

出示图(二),充分利用投影片的动态演示显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每列摆3个正方形,摆4列,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3+3+3+3=12)

第二层次操作,目的是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使其充分地感知表象。

3.学习迁移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幅图的观察、思考方法看第三幅图:

直接列式计算。(4+4+4+4+4=20)

4.抽象概括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初步使学生建立了相同加数的表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三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加数都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随着对问题的设计、研讨,学生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定义。

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一旦这个过程完成,教师应及时地把教学向前推进。操作到思维是一对连环,操作是先导,思维是关键,只有重视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微机操作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教“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课: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这时屏幕上显现出一条、二条、三条、四条线段围成的轨迹,四条线段在闪烁,周长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长方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让同学们再次观察屏幕:此时长方形的面由小到大徐徐出现……

操作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操作可使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得到很好培养。

三、诱导推理,深化思维过程

如果说操作给学生建立了思维表象,那么诱导、推理则是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途径。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确推理,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概念教学,重在概括。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计算教学,重在算理。结合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尝试,去发现,概括出运算法则。

应用题教学,重在思路。而明确的解题思路来自于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地启发诱导,来自于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

公式教学,重在推导。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

例如“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是这样诱导学生推理的: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上沿长边或宽边两种方法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通过数正方形的个数说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设疑:如果一个长方形操场,难道也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去数出它的面积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能。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计算出面积呢?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边有什么关系?……经过讨论、相互交流、计算尝试终于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组织推导公式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系统演练,形成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课堂演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具有促进思维多种形式的系统演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技巧,形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完“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之后,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系统演练:

第一层次:巩固性基本练习,练习与教材例题同类型的题目。

第二层次: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明确思路

①在一块正方形地面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实际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②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实际求的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2)动笔解答

①一块正方形地面,边长是12米,如果在这块地面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②要给一个长12米、宽3米的长方形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

以上两个层次是让学生弄清概念、明确特征、理清关系、知晓算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第三层次: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①用12个边长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不同的长方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摆出三种长方形:(单位: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面积与周长,从而揭示出三种图形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的规律。

第四层次: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填空: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7 1

6 2

5 3

(2)提问:①从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周长相等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它与长、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④在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

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多向交流,找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大,面积就小;相差小,则面积大;当长与宽长度相差为零,即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第五层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思考题:“争做小小设计师”:请你用12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这样,学生根据周长相等、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跳跃式的快速思维,可直接了当地触及问题的实质。有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作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正是在这种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过程的训练,狠抓发展思维这一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所赋予我们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标签:;  ;  ;  ;  

重视学习过程提高思维能力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