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以汶上县为例
文/徐颐
摘要: 从省到县,从乡到村,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然而,基层,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非常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已经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如何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的“获得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汶上县为例,分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 效能提升
近年来,中央、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文件的施行,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实现法律的保护。各级文化部门开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汶上县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并非出自目前业内的几大巨头,而是由当时京瓷旗下的康泰时CONTAX品牌推出,发布时间为2002年。当时这款产品一发布便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全面关注,这是因为它是第一台全画幅尺寸CCD图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产品,它的售价也相当昂贵。
(一)制度改革有创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汶上县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设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服务点的总分馆制。汶上县在这个制度的推进中,逐步形成了有汶上特色的“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提升两馆整体服务效能。
(二)阵地建设更健全。投资1.8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面积3.3万平方米的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建成,并确保开放。1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达标,站(舍)面积不少于500平米,室外场地不少于500平方米,设有七室、一厅、一中心,493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大院相继建成,建有四室,基本能够正常开放,免费服务群众,全县约85%的村建成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
对于外文人名选字的问题,如上周煦良先生所说四个原则的前两条认为,除过约定俗成的准则外,大体要注意:一、“译人名时不能使其有意义可寻”;二、若不能避免意义和联想,也需注意“加以利用”,如马克思和王尔德的首字,虽然音译不切,但可以使人想到这是姓氏而非名字。[5]
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的《关于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的意见》,设置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经费3个项目,涵盖了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人员配备、业务培训、文化团队、文化志愿者、经费保障等内容共51个标准,每一标准都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同时,也出台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标准、村级文化管理标准、“百姓微舞台”文艺演出标准等,建立了从服务标准、行业标准、业务标准“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纳入对各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绩效评价。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文探讨的接受美学理论是广义上的读者接受文论,结合了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先驱,波兰美学家英加登的读者阅读理论中的文本“空白”理论和沃尔夫冈·伊瑟夫的“召唤结构”观点;同时分析过程中也运用了德国文学理论学家姚斯的“历史距离”和“期待视域”等理论。
如上所述解释了为什么代理在19世纪的各国法律里面被放在委任契约中规定,这又与之前谈到过的在罗马法和中世纪法中出现并在自然法学思潮中稳固下来的传统重新勾连起来。基本的规则都规定在民法典之中,总体的框架后来又获得了商法典的补充,其中规定了多种商事委任的制度,如委托(commissione)、委托经管(preposizione institoria)和代理契约(agenzia)。
由于城乡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运行经费短缺,资源整合不够,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服务管理不够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措施
(一)标准引领
汶上县积极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将工作重心由设施建设向效能建设转变,创新开展了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总分馆制建设,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造具有汶上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转变供给方式、优化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效,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队伍建设显成效。2012年以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幸福文化进乡村”广场舞普及活动、按照“建设一个广场、搭建一个舞台,组建一支队伍,配备一套音响、形成一个品牌”的要求,积极开展乡村文艺骨干培训活动。全县仅2018年举办20余期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开展推出一批可复制、可共享的培训课程,增加群众参与度。全县共组建基层文化队伍460余支,对口帮扶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2支,每个行政村建立至少一支文化队伍,配备文化文艺带头人,惠及群众46万人以上。
以汶上县为例,部分镇村场所、设施缺乏,部分村居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文化设施的维护工作不到位,造成部分器材损坏丢失;部分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流于形式,不能够完全对群众开放等方面。文化活动多数由政府牵头组织,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较低,活动形式相对单调。为此,如何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的“获得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覆盖向效能转变,从普惠向优质转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摆在公共文化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供需对接
做好供需两侧的有效对接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供需对接。
构建“将舞台建到群众身边、将活动送到百姓眼前”的城乡百姓舞台体系,拉近了群众“心理距离”,吸引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摸底调查,了解城乡居民文化所需,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菜单,你点我送。根据摸底调查的结果,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制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分门别类,下发至每个村、社区,各地根据本村实际,选择菜单并定好时间与地点,群众对于全年将要送下来的文化服务一目了然。收集反馈,优化菜单。每一场送戏下乡、每一次培训辅导,都要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配套相关奖惩措施。在按照场次补助的基础上,如果群众评价高,进行奖励。要拿到订单和奖励,服务提供者首先节目上要受群众欢迎,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汶上县整合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以及其他公共文化资源,将展览、培训、文艺演出、亲子活动等服务项目发布在文化馆、图书馆公众号平台,事先让群众知晓,接受群众上网预约,选择性享受文化服务。
(三)资源整合
包括文化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与经济社会等外部资源的整合两个方面,要加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是当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难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需要打好组合拳。整合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将宣传文化、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资源整合,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切实解决农家书屋资源少、更新慢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敏.试论包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沈文艺.立足基层、农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政策,2011,(01).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文化馆)
标签:基层公共文化论文; 服务体系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效能提升论文; 山东省汶上县文化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