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理论泛滥现象的反思论文_卢玮

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理论泛滥现象的反思论文_卢玮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本文试图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出发,通过对当前文学批评中理论泛滥现象的呈现,反思产生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可能带给文学批评的不良后果,以此指出当下文学批评的出路。

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批评;病症;原因;反思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它的核心本质是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总结有关文学创作的经验和建构起某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文学批评的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的影响得以提升;读者理性、科学地鉴赏作品得以引导;文学史的合理书写和选择得以确立,这正是文学批评的真正价值所在。

然而,批评意识的弱化、批评深度的不足、批评理论的固化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显示出来的缺点,尽管文学批评文章在数量上似乎占优势,但真正有质量的文学批评文章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暴露的诸多问题中,文学批评文章里的理论泛滥问题似乎愈演愈烈,很多时候,文学的批评已经变成了理论的批评。在这种用文学理论来彰显文学批评深度的怪圈里,批评家感兴趣的不再是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批评中总结批评经验,而是热衷于将各种文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在这种文学理论被推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的文学批评里,作品、或者说文学,已经退出了文学批评的主战场,它们只不过是为批评家阐述理论提供一个由头和佐证材料而已。

我们可以从当下的诸多文学批评中看到理论泛滥的表现。以学院派批评为代表的一大批批评家们,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解读,也不强调学术的品质和理论运用的含量,取而代之的常常是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作品很多时候只是批评家们用来阐释理论的工具。面对一个作品,这些唯理论式的批评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西方理论可以拿来运用,有些时候甚至是强行将某一理论拉进来,不管合不合适,只要有作品里的只言片语可以借用来自圆其说就行。那种大段大段复制理论,偶尔穿插一段作品举例的文学批评,或是那种讲一段理论、谈一点作品的文章,偏离了文学批评正常的轨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在当下发展成为从“文学”的批评到“理论”批评的这样一种病症,使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陷入困境,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在当前文学批评机制中求生存的学院派要借理论来假装深沉。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人都有对文学作品发言的空间和机会,以众多非文学专业人士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参与到文学批评中来,这无疑会对文学专业知识者的文学批评发起挑战。我们当前的文学批评机制是一种优等竞争的相对僵化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许多大众媒体的纯个人感受性的作品评价,只单纯站在个人的立场表明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这种所谓的大众媒体文学批评势必遭到机制内评价标准的淘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当前这样一种优胜劣汰的批评机制中求生存的学院派们,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危险,也为了取得在高质量刊物上发表评论的个人利益,他们必然要寻找出路,而这种出路,就是运用各种看似经典,实则并不能为他所用的西方理论来装点自己的文章,以期能显示出自我的深度。尽管学院派的有使批评精英化、规范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他们对理论的泛滥使用就赞美他们是对纯文学的坚守,因为他们那种为理论而理论的文学批评,已经大大地削弱了文学批评的功能。

第二是对感受和体验式批评的背弃。一切从文本出发原本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在这一基本原则中进行的。然而,随着人们对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急切输入和运用,批评家们越来越失去了对感受、体验文学的耐性,他们几乎完全背弃了这种强调感受和体验文体的批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过后用一种西方的理论去对文本作一种臆想式的批评,在其中大谈特谈某一文论思想,偶尔借用一点作品的内容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造成了当下这种理论泛滥式的文学批评。值得一提的是,批评家们对感受和体验式批评的背弃,是因为他们中几乎没有人有文学创作的体验,他们不屑于、也认为没有必要去仔细阅读和感受文本。当下,批评家们在利益的驱动和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用下放弃了文学批评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一味地强化文学批评中的理论深度。

事实上,一种新的批评理论的提出,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多都是从具体的作品批评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西方经典文艺理论的产生正是由此得来。然而,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家们,已经失去了细致分析一部作品的耐心和定力,他们已然完全放弃了从文学批评中总结某种理论范式的责任。

西方国家成熟的文艺理论的移入,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新时期我国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然而,纵观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却没有自觉地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批评家们对西方理论的“滥用”和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弃用”,文学批评理论只有“横的移植”而没有“纵的继承”。对西方文艺理论照搬照抄在文学批评文章中,并脱离具体的文学作品而加以大谈特谈,有些甚至早已在西方被证明是不科学而遭淘汰的理论,我们的批评家们仍将它们当成经典,借用到自己的批评中,想以此来捍卫自己在批评界的权威地位,这实在是有些讽刺。批评家们在西方文艺理论的故纸堆里乐不思蜀,终将不会对建构属于中国的文艺理论作出贡献,长此以往,在这些日益僵化的理论资源中,中国的文艺理论势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文学批评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发展,批评家们似乎应在选择恰当合理的理论之外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当下的文学批评应注重对我国传统民族文论的重拾,将它们与现代西方理论话语结合起来,以此来尽早建构起属于中国实际的批评理论,或许,这才是中国文学批评真正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饶先来.阐释与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功能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曹顺庆.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J].文艺研究,1999,(04).

[3] 古岩.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史怎样的批评——当下文学批评的困惑与走向[J].当代文坛,2000,(02).

作者简介:卢玮(1990.0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论文作者:卢玮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对当下文学批评中理论泛滥现象的反思论文_卢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