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1]2004年在《10%甲氰·阿维乳油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农药品种研制和生产的投资与风险越来越大,市场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再加上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迅速,使得有效钓剂的供应越发显得短缺。农药的合理混用在延缓有害生物的抗性、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根据阿维菌素、甲氰菊酯、辛硫磷和哒螨灵的理化性质,选用适宜的乳化剂和溶剂将原药配制成乳油井以朱砂叶螨为试螨进行毒力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共毒因子法从甲氰菊酯、辛硫磷和哒螨灵中筛选出与阿维菌素的最佳配伍药剂;使用共毒系数法对不同配比的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复配剂进行评价,以配比为变量拟合共毒系数与配比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佳配比;通过相关辅助剂的筛选,配制出10%甲氰·阿维乳油,制定了产品质量分析方法,最后对实验室小试样进行盆栽试验。现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摘要如下: 1 最佳配伍及配比的筛选 采用玻片浸渍法,以朱砂叶螨为试螨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辛硫磷和哒螨灵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甲氰菊酯、辛硫磷和哒螨灵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6112_±0.00475mg/L、2606.07±352.97mg/L、318.17±27.74mg/L和47.89±2.49mg/L,其中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甲氰菊酯的毒力最低。以阿维菌素为主干药剂,采用共毒因子法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辛硫磷、阿维菌素+哒螨灵叁种配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叁种配伍均具有增效的可能,其中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组合的共毒因子最大(22.0~28.5),增效范围最宽,为最佳配伍。 考虑两种活性成分各自的杀虫活性及其混用目的,将阿维·甲氰复配剂的含量确定为10%。采用共毒系数法对9种不同配比的10%甲氰·阿维复配剂的复配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种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增效作用。以复配剂中甲氰菊酯的质量分数-(K)的反正泫转换值(X)为变量,对该值与共毒系数的关系进行拟合,可得数学模型为:Y=-30179.0+769.24X-4.8472X~2。对方程求导可得:Y′=769.24—9.6944X,令Y′=0,则有X=79.35。将X=79.35代入原方程,可求得最大共毒系数为340.09,将X=79.35代入反正弦转换公式X=arcsin(K)~(12)中可以求得甲氰菊酯在甲氰·阿维复配剂有效成分中的质量分数K值为0.9096。将K值转换为两单剂的配比即K:(1—K)可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0.9658:(1—0.9658)=28.24:1≈28:1为最佳配比。 2 10%甲氰·阿维乳油配方的确定 在确定最佳配伍与配比的基础上,对乳油的两大辅助剂系统进行筛选,最终确定10%甲西南衣业大学硕l学位论文摘要氰·阿维乳油的优选配方为: 甲氰菊酷9.65%(质量分数,卜同) 阿维菌素0.35% 乳化剂6%QR一9与QR一11号乳化剂混合物(质量比为28门) 溶剂84%二甲苯与乙酸乙酷混合液(质量比为20:1)3 10%甲氰·阿维乳油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 以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10%甲氰·阿维乳油中甲氰菊酷和阿维菌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选定的测定条件下,有效成分的出峰面积与浓度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甲氰菊酷和阿维菌素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8、5.86xlJ3,变异系数分别为。.19]、1.67,10%甲氰·阿维乳油实验室小试样中甲氰菊酷和河维菌素的含量分别为9.652%、0.349%。 分别采用队O、CIPAC、GB推荐的方法对乳液稳定性、乳油的酸碱度、热/冷贮稳定性及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甲氰·阿维乳油乳液稳定性良好,乳状液均匀,没有乳析物生成:酸度为0.23,小于0.3%;乳油中甲氰菊酷和阿维菌素的热贮分解率分别为2.43%、4.83%.小于住5%,冷贮后无结品析出,无分层现象;乳油含水量为0-42%,小于0.5%。小试样的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4盆栽试验 参照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稍加改动,以20%甲氰菊酷乳油和0.5%阿维菌素乳油为对照药剂,对10%甲氰·阿维乳油实验室小试样进行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甲氰·阿维乳油使用浓度为6一10.smg/kg时,药后ld和3d的防治效果达85%以上,药后7d和飞4d的防治效果达75%以上,可有效控制显科蔬菜上朱砂叶瞒的危害及种群发展。田间推荐使用稀释浓度为9一1 o.smg/kg。
臧延琴[2]2006年在《10%阿维·甲氰微乳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农药品种研制和生产的投资与风险越来越大,市场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再加上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迅速,使得有效药剂的供应越发显得短缺。农药的合理混用在延缓有害生物的抗性、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根据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的理化性质,选用适宜的乳化剂和溶剂及抗冻剂将原药配制成微乳剂并以朱砂叶螨为试材进行毒力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共毒系数法对不同配比的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复配剂进行评价,以配比为变量拟合共毒系数与配比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佳配比;通过相关辅助剂的筛选,配制出10%甲氰·阿维微乳剂,建立了产品质量分析方法,最后对该产品进行田间药效实验。现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摘要如下: 1 最佳配比的筛选 采用玻片浸浈法,以朱砂叶螨为试螨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36±0.002mg/L、3056.186±380.268mg/L,考虑两种活性成分各自的杀虫活性及其混用目的、成本,将阿维·甲氰复配剂的含量确定为10%。采用共毒系数法对7种不同配比的10%甲氰·阿维复配剂的复配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在50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增效作用,尤其是甲氰菊酯+阿维菌素=9.90%+0.10%时,具有最大共毒系数,为2054.309,故确定甲氰菊酯:阿维菌素=99:1为最佳配比。 2 10%阿维·甲氰微乳剂配方的确定 在确定最佳配比和了解两种单剂性质的的基础上,对微乳剂的叁大辅助剂系统进行筛选,最终确定10%阿维·甲氰微乳剂的优选配方为: 甲氰菊酯 9.9%(质量分数,下同) 阿维菌素 0.1% 有机溶剂 8%-12%-甲苯和乙酸乙酯混合物(质量比为4:1) 表面活性剂 16%-20%0204和602的混合物(质量比为3:1) 丙二醇 3%-5%, 水 补足至100% 10%阿维·甲氰微乳剂的实验室加工路线如下: 按上述质量百分含量准备好相应组分,先用乙酸乙酯溶解阿维菌素,然后加入甲氰菊酯原药,再加入二甲苯至溶解完毕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均匀,得到透明母液,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下,把该母液加入水中,得到均匀透明的微乳液,最后加入抗冻剂丙叁醇,搅拌
张伟, 邓新平, 罗公树, 何林[3]2004年在《10%甲氰·阿维乳油配方的筛选及其对朱砂叶螨的联合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助剂和配方的筛选,确定10%甲氰·阿维乳油的溶剂为20∶1(质量比,下同)的二甲苯与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乳化剂为30∶1的QR-9与QR-11混合物,其添加量为60mg/g。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9种不同配比复配剂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表明:9种复配剂对朱砂叶螨的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表明两种单剂复配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按有效成分97∶3的比例复配,其增效作用最为显着,共毒系数高达357.7,为最佳配比。
赵霞[4]2007年在《环境因子对10%甲氰·阿维毒力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复配是目前开发新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历来被人们认可,广泛用于对复配剂复配效应的评价。室内生物测定是复配剂是否增效及增效幅度的依据。环境因素对毒力测定的结果有显着影响,但在目前设计室内毒力测定的环境条件时更倾向于是否适合供试生物的生长发育,而较少考虑复配剂本身毒力的发挥。本研究以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为主要环境因子,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环境因子组合下甲氰·阿维复配剂及单剂毒力的表达,明确在常规室内筛选所获得的最佳复配剂,在不同环境条件组合下是否仍然为最佳配比,以期为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环境因子的选择及其水平组合设计在影响药剂作用的诸多外在因素中,选择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影响较大的四个环境因子作为试验因子。参考前人研究和预备试验的结果,综合考虑了通常室内毒力测定的环境条件幅度范围,和试虫的饲养及生活条件确定因子水平。试验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作为以后试验的基础。2.环境因子对阿维菌素毒力表达的影响农药单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是复配剂选择单剂配伍及确定配比的基础,其毒力测定的准确与否,是获得最佳配比的关键之一。环境条件对农药单剂毒力的发挥有显着影响。本研究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确定环境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单剂阿维菌素毒力表达的影响。回归模型表明:温度是影响单剂阿维菌素毒力的主要因子,其主效应和二次效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其次的影响因素是湿度,再次是光照时间,最后是光照强度。在31个不同环境条件组合下,阿维菌素的毒力在有极限温度(30℃、22℃)的实验组合下毒力分别表现最好和最差。毒力与温度呈明显正相关,表明阿维菌素是正温度系数药剂。在其他组合下,毒力受温度的影响较显着,随组合中温度条件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19~31号试验(温度26℃),其毒力高于9~16号试验(温度24℃),低于1~8号试验(温度28℃)。3.环境因子对甲氰菊酯毒力表达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准确与否,是获得复配剂最佳配比的关键之一。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组合对甲氰菊酯毒力表达的影响。回归模型表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四个因子对甲氰菊酯毒力发挥的影响作用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其次,光照时间居叁,光照强度最后,且毒力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呈负相关,与光照时间呈正相关。温度的主效应和二次效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方向均为负,甲氰菊酯是负温度系数药剂,温度是影响甲氰菊酯毒力发挥的主导因子,在试验中应重点控制。在实验的极限温度(30"(2、22"C)条件组合下甲氰菊酯的毒力分别表现最差与最好。试验的四个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甲氰菊酯毒力的影响以温度和光照时间的交互效应最强,方向为负效应;以湿度和光照强度的交互效应最弱,为正效应。4.环境因子对甲氰·阿维毒力表达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是复配剂增效作用的评价基础。环境条件显着影响毒力测定结果。本实验研究不同环境因子组合下甲氰·阿维复配剂毒力的表达。结果表明:对单剂毒力表达有极显着影响的温度条件,仍然为影响复配剂毒力表达的主导因子,且在实验范围内温度与毒力为正相关,温度条件最高的组合下毒力表现最好,温度条件最低的组合下毒力表现最差,叁种复配剂均表现为正温度系数药剂。在31个环境条件组合下,甲·阿Ⅱ的增效作用均表现最好,甲·阿Ⅱ增效作用次之,甲·阿Ⅲ的增效作用最差,甚至在一些组合中表现为拮抗作用。且在有极限温度的试验组合中,复配剂的增效作用没有显着变化。说明在本实验设定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环境因子水平组合对同一复配剂的增效幅度影响不大。相同环境条件组合对不同配比复配剂增效作用的影响不同。温度为24℃的实验组合中,甲·阿Ⅱ的增效作用较其他条件组合下有所增加,甲·阿Ⅰ的增效作用与其他条件组合下没有较大变化,甲·阿Ⅲ的增效作用较其他条件下有所降低。本研究实验设计中25~30号试验的条件组合为温度为26℃,湿度60.2%,光照强度2512lux,光照时间12h,环境组合设计最接近试虫的饲养和生活条件,也与通常室内毒力测定控制的环境条件最相似,但在此环境条件组合下叁种复配剂的共毒系数却并不是表现为最好。说明在目前通常室内毒力测定的环境条件组合下测定的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并不是该复配剂最佳的增效作用。增效作用最好的甲·阿Ⅱ在温度为24℃的环境条件组合下其增效作用表现较好。甲·阿Ⅰ和甲·阿Ⅲ增效作用在各个环境条件组合下变化不大。
曾益良, 陈志强, 康乐, 王大生, 秦小薇[5]2004年在《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的混剂防治美洲斑潜蝇田间试验》文中提出田间试验表明 ,1 9%甲氰·阿维EC 9 5g (a .i.) 667m2 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的校正防效药后 3~ 1 1d为 87 2 2 %~ 91 3 2 % ;7 1 2 5g (a.i.) 667m2 药后 3~ 1 1d为 81 2 9%~ 85 1 0 % ;9 5g (a .i.) 667m2 药后 3~ 1 1d防效显着优于单剂甲氰菊酯 ,药后 3~ 7d显着优于单剂阿维菌素 ,药后11d防效与阿维菌素无显着区别。 1 5 %甲氰·阿维EC 7 5g (a .i.) 667m2 对美洲斑潜蝇的校正防效药后3~ 1 1d为 85 5 9%~ 89 0 9% ;5 62 5g (a .i.) 667m2 药后 3~ 1 1d为 77 1 5 %~ 85 95 %。 1 0 %甲氰·阿维EC 7 5g (a .i.) 667m2 对美洲斑潜蝇的校正防效药后 3~ 1 1d为 85 5 9%~ 89 0 9% ;5 62 5g (a .i.) 667m2 药后 3~ 1 1d为 77 1 5 %~ 85 95 %。混剂的药效基本随有效成分含量的提高而提高。
曹小芳, 何林, 赵志模, 邓新平, 王进军[6]2004年在《朱砂叶螨不同抗性品系酯酶同工酶研究》文中提出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 ,用 3种不同药剂及其组合 (轮用和混用 )对朱砂叶螨 Tetranychuscinnabarinus进行抗药性选育。经过 40余代的筛选 ,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阿维混剂分别产生了 68.5、8.7和 6.7倍的抗性 ;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混用和轮用分别对甲氰菊酯产生了 5 .6倍和 2 8.7倍抗性。朱砂叶螨各品系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和同工酶谱谱带密度扫描表明 ,与敏感品系相比 ,各抗性筛选品系的酯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活性最强 ,酯酶带迁移距离明显远于其他抗性品系 ,表明该品系酯酶体系中存在变构酯酶。
邓新平, 张伟, 张卫, 何林[7]2005年在《数学模型在二元复配杀螨剂最优配比筛选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采用共毒系数法对复配剂的最优配比进行筛选可能会造成真正最优配比的漏筛,且工作量很大,具有局限性。以朱砂叶螨为试虫,分别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氯氰菊酯、叁氯杀螨醇、氧化乐果、甲氰·阿维、氯氰·叁杀和氧乐·甲氰进行毒力测定并对复配剂共毒系数Y进行计算。将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氧化乐果在各自复配剂有效成分中的质量分数k进行反正弦转换(X=arcsin(k)1/2),通过SPSS软件拟合k反正弦转换值与共毒系数的数学模型。甲氰·阿维、氯氰·叁杀和氧乐·甲氰的数学模型为Y1=-30179.08+769.24X1-4.8472X21;Y2=-251.53+32.34X2-0.6858X22;Y3=-7066.96+266.06X3-2.4267X23。对上述的3个方程进行求导可得:Y1′=769.24-9.6944X1;Y2′=32.34-1.3716X2;Y3′=266.06-4.8534X3。令Y′=0,则有X1=79.34;X2=23.58;X3=54.82。将X1、X2和X3值分别代入各自的方程可以求得甲氰·阿维、氯氰·叁杀和氧乐·甲氰复配剂的最大共毒系数分别为340.09、129.71和225.65,将X1、X2和X3值代入X=arcsin(K)1/2中可以求得各单剂在复配剂有效成分中的质量分数k值,根据k值可以求得: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最优配比为28∶1;辛硫磷和啶虫脒的最优配比为1∶5.25;叁唑磷和杀虫单最优配比为2∶1。
崔光旭[8]2018年在《昆嵛林蛙生物地理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隶属于两栖动物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林蛙属(Rana),最先在山东半岛的昆嵛山山系被发现,是山东省的特有种。目前,关于昆嵛林蛙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昆嵛林蛙进行了SNP分子标记和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研究,探究了昆嵛林蛙的生物地理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利用环境生物学手段对昆嵛林蛙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探究了工农业污染对昆嵛林蛙的生存和分布产生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检测了昆嵛林蛙的CO1基因、Cyt b基因和12SrRNA基因。基于3个基因序列合并分析,对昆嵛林蛙的生物地理学特性以及在我国林蛙中的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肯定了昆嵛林蛙的物种单系性。昆嵛林蛙的分布范围在山东半岛的艾山-招虎山一线以东,苏鲁造山带的造山运动和环渤海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可能是造成昆嵛林蛙演化并与山东地区其他林蛙物种呈隔离分布的主要原因。2、研究对22个昆嵛林蛙样本3个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Cyt b基因共检测出6个SNP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使编码的丝氨酸变为脯氨酸。CO1基因共检测出4个SNP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使编码的甲硫氨酸变为异亮氨酸。12SrRNA基因共检测出7个SNP位点,均为内含子区域的突变。通过多态性分析和遗传距离计算,发现包括编码区在内的核苷酸序列表现出高度一致,说明这些样本的基因可能来源于亲缘关系较近的少数基因或者同一个基因。基于昆嵛林蛙3个基因合并分析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和最大简约系统发育树均证明了昆嵛林蛙的单系性以及其具有一定高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和气候状况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对昆嵛林蛙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影响。3、研究测验了13种农药和5种重金属离子对昆嵛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根据农药毒性的分级标准,对于昆嵛林蛙蝌蚪而言,联苯菊酯、毒死蜱、阿维·叁唑锡、阿维·甲氰、莠去津、阿维·灭幼脲的毒性级别为剧毒;吡虫啉、氟乐灵、乙草胺、甲基硫菌灵的毒性级别为高毒,草胺膦、草铵膦异类铵盐、井冈·多菌灵的毒性级别为中毒。参照农药毒性的分级标准,5种重金属离子——Hg~(2+)、Cu~(2+)、Cd~(2+)、Cr~(6+)、Pb~(2+)的毒性级别均为剧毒。研究证明了13种农药和5种重金属离子在昆嵛林蛙蝌蚪体内均具有累积效应,其毒性大小随着蝌蚪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农药及重金属污染对昆嵛林蛙种群的生长繁衍和栖息分布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昆嵛林蛙蝌蚪在昆嵛山、招虎山和艾山栖息地土壤实验组中的成活率及体重体长数值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壤对昆嵛林蛙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影响。苹果园土壤实验组的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化肥可能是威胁昆嵛林蛙生存的重要因素,而中华大蟾蜍对农药化肥的抵抗性远大于昆嵛林蛙,因此昆嵛林蛙的分布范围远不如中华大蟾蜍的分布范围广泛。
佚名[9]2010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Aim and Scope》文中指出10%甲氰·阿维乳油的研制
Peijun, Shi, Jiabing, Shuai, Wenfang, Chen, Lili, Lu[10]2010年在《Study on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Transfer Models》文中指出10%甲氰·阿维乳油的研制
参考文献:
[1]. 10%甲氰·阿维乳油的研制[D]. 张伟.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 10%阿维·甲氰微乳剂的研制[D]. 臧延琴. 西南大学. 2006
[3]. 10%甲氰·阿维乳油配方的筛选及其对朱砂叶螨的联合作用[J]. 张伟, 邓新平, 罗公树, 何林. 农药学学报. 2004
[4]. 环境因子对10%甲氰·阿维毒力表达的影响[D]. 赵霞. 西南大学. 2007
[5]. 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的混剂防治美洲斑潜蝇田间试验[J]. 曾益良, 陈志强, 康乐, 王大生, 秦小薇. 昆虫知识. 2004
[6]. 朱砂叶螨不同抗性品系酯酶同工酶研究[J]. 曹小芳, 何林, 赵志模, 邓新平, 王进军. 蛛形学报. 2004
[7]. 数学模型在二元复配杀螨剂最优配比筛选中的应用[J]. 邓新平, 张伟, 张卫, 何林. 蛛形学报. 2005
[8]. 昆嵛林蛙生物地理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崔光旭. 鲁东大学. 2018
[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Aim and Scope[J]. 佚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0
[10]. Study on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Transfer Models[J]. Peijun, Shi, Jiabing, Shuai, Wenfang, Chen, Lili, L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