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综合性的重大理论问题,而可持续农业又是当今世界农业和世界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庞大的人口规模,即占世界总人口的22%,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的农业正面临诸多不利于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可持续农业面临的环境现状,探讨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持续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农业是人们依靠生物体的生活机能,利用太阳能和地力,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去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育成长过程以获得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部门。它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此,农业比其它行业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即光、热、水、气等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然而,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资源正遭受日趋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水土气污染严重,这些构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同时也威胁着人类及一切生物的安全,人们惊呼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所谓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农业(包括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但环境不退化,并且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能维持下去,从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实现持续农业的三个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的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
根据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目标要求,持续农业与传统的非持续农业比较,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一是持续性,即农业发展的持久永续性。持续农业的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持续农业强调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持续农业的核心,主张停止发展、退回到贫穷落后的原始农业以求生产的持续,不是我们倡导的持续农业;其次,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必须具有长远观点,不以牺牲未来发展能力为代价换取一时的高速度,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二是高效性,即农业发展的高效性。持续农业以发展为前提,但不仅仅追求增长的量,而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注重的是集约的内涵的发展,强调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三是协调性,即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持续农业追求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坚持农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农业的发展要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前提。四是公平性,即农业发展的“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持续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实现代际平等,关键是要使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某一水平上,以使后代人不仅能够获得当代同样的产出,而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他们更高程度的需求。实现代内平等,从国内来看,关键是使广大民众在发展中普遍受益,从国际范围来看,关键是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中应获得公平机会,地球是属于人类的,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享受地球资源的权利。
显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其核心是发展,不仅重视发展的数量,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实践的发展正是这一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鉴于此,持续农业成了各国关注的热门话题,并逐渐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
二、持续农业面临的环境现状分析
人多耕地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到1996年底,我国总人口已达12.24亿(不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 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目前仍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净增量在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人口在实现零增长前将至少再增加3.5亿左右, 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将达到15—16亿。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使得我国人均拥有量本已较少的资源承载负荷加重,持续农业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一)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人均2.71亩。“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办国营农场, 鼓励开荒,到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到16.77亿亩,达到我国历史最高水平。 1958—1986年的29年间,每年净减耕地807万亩,80 年代末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的政策,使耕地的减少速度有所放慢,耕地净减面积从1985年的1511万亩,逐步降至1991年的331万亩。然而1992 年开始升温的开发区热导致耕地占用数量回升,当年净减耕地341万亩,1993 年和1994年分别为486万亩和597万亩。199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已减少到 1.16亩。“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之不存,人将安附?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后备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的反向发展,确实是我国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危机。
(二)农业生产资源破坏日益加剧 在人地矛盾本已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不少地区农民对土地采取掠夺式经营,对森林乱砍滥伐,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解放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 到1997年增加到182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合计占国土总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50—70年代末,我国沙漠化土地年均扩展1500平方公里, 80 年代以来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37.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86%。我国目前的森林面积13370万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为13.9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一半。近10年来,全国森林面积减少23.1%,森林的锐减,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气候异常,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我国的草地资源面积有4亿公顷, 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0%,但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场严重退化面积已达7300万公倾,每年因缺草引起的牲畜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来自工业的“三废”污染。 工业废水污染水体,给农业造成危害。全国年废水排放量为370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四分之三,已有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使水产资源受到破坏,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也使农业灌溉用水缺少;工业废渣经过淋沥渗透,污染土地和地下水,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因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过高而不能食用,受污染的耕地670万公顷。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理,构成重大环境隐患。工业废气的污染,以烟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我国每年排放烟尘1364万吨,SO[,2]达1564万吨,浙江杭嘉湖地区因烟尘中的氟化物污染,致使部分蚕茧主产区产量大跌,质量下降,自然生产优势丧失;SO[,2]排放量增加,导致严重的酸雨污染,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些严重的地区已是“十雨九酸”。酸雨的侵蚀造成一些地区森林死亡,农业减产。目前,全国SO[,2]排放量仍以4%的速度递增。(2)来自农业自身的污染。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过量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农药使用后只有约10%—30%对农作物产生作用,其余部分残留于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中,这些残留农药又按照物质循环规律进入植物体内,形成高残留,使各类农产品受到了污染,有的甚至不能食用。据统计,我国受农药污染面积达2亿亩, 污染状况相当严重。施用化肥与施用农药一样,过量使用将导致土壤理化性质逐渐改变,地力减退;造成塘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继而变色变臭,严重的形成缺氧报废;增加农产品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四)气候恶化,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7次大洪水,仅90年代,就有3次,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等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35 万公顷, 成灾1304万公顷,绝收478万公顷,毁掉养殖水面44万公顷,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三、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业负荷日益加重,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要发展,而且必须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为此,针对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现状,为了确保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持续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
(一)提高对持续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确保农业生产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农业可续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要发展,但必须在保证当今农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而目前,我国在发展农业的具体运作上,宏观上偏重考虑“经济增长的量”,微观上农民自身小农意识较强,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出现“竭泽而鱼”、“超载过牧”、“乱砍滥 伐”、“重用轻养”等短期行为难以遏制的现象,致使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日益恶化。针对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条件日益恶化的症结,我们必须强化全面环保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长远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只有认识的正确,才能确保行为的规范和措施运作的科学合理。因此,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科学的教育,在中小学要普及环保知识,在大专院校,要办好环保专业;其次,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其三,要通过举办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辩论会、学术研讨会向社会各界宣传加强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工作,到目前,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7万公顷,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从各地试点实践表明,发展生态农业, 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在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上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并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时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问题。应根据我国山地、丘陵、平原、水域等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制定全国规划,结合规划制定措施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快“化肥农药增效工程”和“沃土计划”的实施。
(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靠科技进步。(1 )要紧紧围绕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实现重点突破。大力加强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遥感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环保科学技术的研究,力争在区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 )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每年的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九分之一左右,这同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创新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要高度重视农业高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绿色证书工程”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民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
(四)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依法保护的力度 在工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人类行为不规范是多年来导致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为此,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就是建立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规范人的社会经济行为。(1)要完善环保法规体系,自80年代以来, 我国颁布了一批资源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今后,应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方出台的相应法规要在国家基本法的基础上,注重可操作性。(2)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法治观念。 使经营者自觉合法经营,使消费者合法消费并积极参与对违法行为的监督。(3)不断提高环保执法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 在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违法者必须严惩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