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台湾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和台湾是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公司规模、技术能力、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都弱于发达国家,但同时却又强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其对外直接投资独具特点。
韩国与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已迅猛发展同时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有三个原因:(1)以调整美元汇率为目标的广场饭店协议,使韩圆和台币对美元的汇价急剧上升,导致出口环境恶化;(2)国内工资的提高使韩国和台湾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不得不外移;(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致使韩国和台湾出口贸易受阻,拓展国外市场愈加困难,不得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保护原有市场,并开拓新的市场。
韩国与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资源导向型。它又可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劳动力资源导向型。对于前一种类型的投资,韩国和台湾主要是为了克服国内的资源瓶颈现象,通过合作开发国外资源,保证所需资源的进口,这种投资在韩国和台湾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以台湾为例,1987年资源开发型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3.7%。以后虽不断下降,但仍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韩国和台湾此类投资的地区流向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带资源丰富的国家,形成一种最终产品国和初级产品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分工。
至于劳动力导向型直接投资的出现,主要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不得不将本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从流向上看,韩国和台湾的这类投资先是主要流入东南亚地区,近年开始向北方国家扩展。
2.市场导向型。在这个方面,韩国和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互补性关系尤为明显。80年代以前,韩国和台湾主要通过低价和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优惠条件出口本国产品,占有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后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开始抬头,许多国家对最终产品的进口采取高额关税或各种非关税壁垒进行限制,这就严重削弱了韩国和台湾的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为了避开这种贸易壁垒,它们不得不变换方式,转而出口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等,而在输入国投资设厂加工成最终产品,以此保护原有的市场份额。对于那些靠出口无法打开的市场,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时也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式。以韩国为例,为了回避进口限制而进行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6%,为了开拓市场而进行的直接投资占其总额的23.1%。
3.技术导向型。可以划分技术开发型和技术转让型两类。在经济发展初期,韩国和台湾一般都采取引进国外标准技术,并通过吸收、消化和改良的方式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标准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愈益接近,通过引进该种技术发展经济的潜力不断枯竭,因而开发高新技术的要求就显得愈益迫切。由于国内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而发达国家的技术越来越保密,转让条件越来越苛刻,因此,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吸引和学习新技术,就成了韩国和台湾技术开发战略的另一种可行方案。例如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与美国USX公司的合作,双方就签订条约:自USX公司分离出所属匹兹堡工厂以后,浦项公司对其进行直接投资(股份占50%)用于开发无缝钢管技术用于生产。
很显然,韩国和台湾技术开发型对外直接投资面向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与此相反,技术转让型对外直接投资则以面向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为主。
整体上相似的模式并不意味韩国和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存在差异,如果从投资结构和投资地区这两个方面看,差异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明显。
1.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比较
从投资结构上看,80年代以前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林业和矿业,占其全部海外投资的40%以上。进入80年代,尤其是中期以来,由于韩国升值及工资成本提高等原因,韩国加速了对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占海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因之不断提高,1983年为22.5%,1990年升至53.5%。从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内部结构看,向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一般投资规模较大,平均每个项目超过500万美元,投资主体都是大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投资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约占韩国海外制造业直接投资的39.2%。这类投资由于主要是中小企业所为,因而其平均规模一般较小。例如,韩国对印尼工业投资共210个项目,总出资额为4.7亿美元,平均出资额为220万美元。韩国对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工业投资平均出资规模还要低,一般不超过100万美元。另外,这一时期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还有一个特点,即对服务业的投资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台湾的海外直接投资结构则显著不同于韩国,它对矿业等资源开发型投资极少,相反,在化学、电气、电子等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却占了整个投资的81.4%。据统计,从1987年到1991年3月,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35.5亿美元,其产业分布均在前十位的是金融保险、电子及电器制造品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服务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非金属及矿产物制造业、贸易业、纺织业、橡胶制造业、纸及纸制品制造业。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台湾海外直接投资有三个特点:一是投资流向以制造业为主;二是金融保险、服务贸易业对外投资占有相当的比重;三是制造业投资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属于重化工业的只有化学制品制造业。
2.对外直接投资地区比较
80年代以前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东南亚为主,其次是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入80年代以来,韩国不断增加对北美的直接投资,在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地位也上升到首位。比如1990年,在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对北美直接投资占了47%,东南亚占30%,欧洲占99%。从1990年开始,韩国加速对北方国家的直接投资,全年对外直接投资1053项,其中对中国、独联体等国的投资就有557项,占52.8%,其它亚洲国家277项,占26.3%。不过也应看到,韩国投资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大多是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而投资于东南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尽管项目多,但实际投资额所占比重并不大。
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热点,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集中于东南亚和中国。据台湾“经济部”的调查,1987—1991年间,台湾对外直接投资高达190亿美元,投资的地区流向以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大陆为主。在5年的海外直接投资中,东南亚地区占39.52%,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占32.5%,美欧日占23.52%(其中美国占18.12%)。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国内工资成本提高,迫于成本压力而纷纷向外转移资金和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竞争它们没有优势,因而只能向下流入其它发展中国家,其投资目的主要是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由于台湾缺乏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因此,从整体上看,台湾的海外直接投资尚不具备鲜明的特点,向上的冲击力显然不如韩国那么强劲。
3.结果的总体评价
通过对韩国和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和地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投资结构上,韩国在制造业中的投资比重虽然逊于台湾,但是由于制造业投资内部结构的差异,韩国“大企业向上以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中小企业向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投资地区流向上与台湾的单向流动相比显示出优势。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韩国在企业规模、技术实力方面比台湾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台湾和韩国未来的发展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前景。韩国由于其向上的竞争所带动的本国技术的进步和中小企业向发展中国家劳动型产业的转移,会顺利完成本国经济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而台湾如不改变其资金单向流动和技术进步不振等不利状况,目前已出现的经济结构转型的困难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