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出版产业集中度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中度论文,中外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中度是衡量产业集中程度的一个量纲,分产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两种。产业集中度主要揭示产业向某些企业(如大型集团)集中的现象,空间集中度主要揭示企业在某些特定区域集中的现象。集中度揭示了产业的不均衡发展规律。
图书出版的定量指标有年出书品种、图书总印数、图书总印张数、图书定价总金额、图书销售额等。年出书品种是衡量一家出版社的出书规模即编辑力量大小的一个较好指标,但品种多不等于印数多,更不代表市场份额多;年图书总印数是年出书各品种印数的总加,较年出书品种精确,但还没有考虑单本图书的容量;年图书总印张数是年出书各品种印张数总加,是衡量出版规模的一个精确指标,在行业定价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基本等同于图书定价总金额,其缺点是没有考虑销售的实现,因为其中包含库存;图书销售额是图书定价总金额的实现值,可以用来精确计算每家出版社所占的图书市场份额,衡量出版力量的强弱,但难以精确统计,因为图书销售额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量,而且还需要考虑退货和库存的变化。
本文在研究出版业集中度时,国外主要采用图书销售额,国内主要采用定价总金额。之所以如此做,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国内缺乏图书销售额的统计资料,但在国内图书发行折扣相对比较固定、库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粗略地把定价总金额乘图书发行折扣视同图书销售额以计算相对市场份额,用来度量出版集中度;二是因为在世界图书市场中,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中国成为一个相对较为封闭和独立的图书市场,而中国的图书定价明显要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外出版比较研究中,用图书销售额来研究图书市场份额已没有多大意义。
一、中外出版产业集中度比较
据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权威出版部门——美国鲍克出版公司(R.R.Bowker)统计,1997-1998年度全世界210个国家中,共有33万多个出版社前缀,这其中包括一家公司拥有多个出版社前缀和很多处于停业状态的出版社。
1.世界出版产业集中度
国外大型出版集团往往同时涉足电视、杂志、印刷、音像制品等多种行业,而且国外图书出版企业经常发生购并事件,如1998年德国贝塔斯曼集团购并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兰登书屋;1998年纯图书销售收入达24.7亿美元的美国西蒙—舒斯特公司解体,其教育图书、职业图书和工具参考书等出版部门出售给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商——培生集团,这都给精确计算世界大型图书出版集团图书销售额带来一定的困难。
世界图书销售额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跨国出版集团(表1)。按1999年度世界图书市场销售总额850亿美元计算,世界出版十强拥有68.47%的份额,计582.03亿美元,这其中名列首位的贝塔斯曼集团占18.12%(154.00亿美元),名列第2位的法国拉加德尔集团占15.14%(128.65亿美元),两大集团合计占整个世界图书市场1/3的份额。
表1 世界出版十强(1999年)
序号 公司名称 总部所在地
图书销售额
产业集中度
(亿美元)
1
贝塔斯曼集团
德国154.00
18.12%
2
拉加德尔集团
法国128.65
15.14%
3
汤姆森公司
加拿大
57.20
6.73%
4
培生集团英国53.86
6.34%
5
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
英/荷
49.00
5.76%
6
麦格劳—希尔公司美国40.00
4.71%
7
哈瓦斯公司
法国33.46
3.94%
8
沃尔特斯·克鲁维尔集团 荷兰26.49
3.12%
9
哈考特通用公司 美国21.40
2.52%
10 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
德国17.97
2.11%
合计582.03
68.47%
当年世界图书市场销售总额
850.00
100.00%
资料来源:http://bookpub.top263.net/report/world%20report.htm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美国虽然只有2.5亿人口,且建国历史尚不足230年,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一直稳居世界图书出版的霸主地位。2000年美国图书市场销售额达253.20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图书市场销售总额850亿美元的30%。美国图书出版业相当发达,反映了世界图书出版的先进水平。据鲍克出版公司统计,美国现已发出87000多个出版社前缀(即出版者号),但目前还在正常开展出版业务的出版公司只有3460家。出版者号为2位和3位的大型出版社仅占0.56%,出版者号为4位和5位的中型出版社占8.22%,出版者号为6位和7位的小型出版社占91.22%(注:根据ISBN组号原则,出版者号越小,出版公司的规模及出书量越大。陆伯华:《世界出版业·美国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4页)。2000年排名前11位的出版公司图书销售额合计203.62亿美元,占当年全美国图书销售总额253.20亿美元的80.42%,其中麦格劳一希尔出版公司和兰登书屋两家的图书市场份额分别超过16%,合计占1/3的美国图书市场。这11家出版公司,数量比例不足5‰,却占据80%以上的全美国图书市场份额,余下的20%的市场份额由数量比例达99.5%的出版公司分享(表2)。
表2 美国较大规模出版公司(2000年)
序号 公司名称
职员人数 图书销售额 产业集中度
(人) (亿美元)
1
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
16761
42.81
16.91%
2
兰登书屋 19092
41.24
16.29%
3
读者文摘 5000
25.53
10.08%
4
哈考特通用
13200
24.08
9.51%
5
学术出版公司
9600
19.62
7.75%
6
西方出版公司
14.43
5.70%
7
霍顿·米夫林
3500
10.27
4.06%
8
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
9.75
3.85%
9
约翰·威利出版公司
2300
6.13
2.42%
10 西蒙—舒斯特公司 2500
5.96
2.35%
11 时代华纳图书出版公司
8653.80
1.50%
合计203.62
80.42%
当年全美图书销售总额253.20 100.00%
资源来源:http://bookpub.top263.net/report/usa-report.htm
德国虽然只有8000万人口,但以其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独特的书业发展历史而成为世界出版大国,其各类出版机构多达15000家,这其中包括大量仅出一两种书的皮包公司,所以人们一般只把3000家左右出版机构视为正规出版社。1944年德国国内图书销售额为160亿马克,其中508家大、中型出版社的销售额约占50%,其余50%的销售额由占出版社总数2/3的中、小出版社分摊(注:宋晓红、韩云:《世界出版社·德国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7页)。名列世界图书出版十强首位的贝塔斯曼集团和第十位的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都是德国的出版巨无霸。
日本在世界图书出版业中排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2000年日本出版图书67522种,实现图书销售79.24亿美元。作为一个单个国家使用语种的图书出版业能获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当然与其国力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日本出版年鉴2000》统计,日本共有4406家出版公司,其中规模1-10人的有2256家,11-50人的有1041家,51-1000人的有1071家,超过1000人的只有38家。而规模居前100家的公司的图书销售额占全日本图书销售总额的80%,余下的20%的份额由占总数97.73%的4306家出版公司分享(注:世界出版概况/日本出版概况.htm。)
2.中国出版产业集中度
在中国,中央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规模分布基本一致,略超过一半的出版社年定价总金额在1000-5000万元人民币,年定价总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出版社不足总数的7%,而有10%以上的出版社年定价总金额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基本上呈正态分布(表3)。
表3 中国出版社规模分布(2000年)
图书定价总金额
出版社数量
比例
(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合计 中央 地方 合计
中央
地方
超过2亿元
3715
22
6.95%
7.43%
6.67%
1-2亿元
5618
38
10.53% 8.91%
11.52%
5000万-1亿元 8935
54
16.73% 71.33% 16.36%
1000-5000万元 287
115 172 53.95% 56.93% 52.12%
低于1000万元
6319
44
11.84% 9.41%
13.33%
合计
532
202 330 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1)》整理计算
2000年年定价总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出版社有37家,占被统计出版社(532家)的6.95%,合计总印数、总印张数约占全国30%左右,合计定价总金额占全国28.51%。2000年年定价总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出版社有19家,占被统计出版社(532家)的3.57%,合计总印数、总印张数约占全国19%左右,合计定价总金额占全国17.80%。2000年年定价总金额前10位的出版社(占被统计出版社532家的1.88%),合计总印数、总印张数约占全国12%左右,合计定价总金额占全国11.14%。
在排名前10位的出版社中,辽海、山东教育、人民教育、江苏教育4家出版社以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为主业,重庆、云南人民、山西人民3家出版社承担了中小学教材教辅的租型业务,中国地图出版社拥有全国中小学教材配套使用的地图册和填图册的专有出版权,科学出版社貌似与中小学教材教辅不沾边,其实在全国中小学教辅市场呼风唤雨的龙门书局就是其副牌。而年定价总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37家出版社中,只有人民卫生、中国财政经济、电子工业、商务、机械工业、人民邮电、中国人民大学等7家出版社几乎没有染指中小学教材教辅,其余30家出版社的图书定价总金额主要来自中小学教材教辅的出版和租型业务。而其中几乎垄断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市场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年出书品种2917种、年定价总金额近9亿元人民币而独占中国出版业鏊头,且与名列第二的辽海出版社定价总金额有近3.5亿元人民币的差距。但即便如此,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只占全国图书市场2.09%的份额(表4)。
表4 定价总金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出版社(2000年)
序号 出版社名称 图书种数 总印张 定价总金额 集中度
(千印张)(万元)
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17
83036789854
2.09%
2
辽海出版社
923
58877955668
1.29%
3
中国地图出版社 554
31564349660
1.15%
4
山东教育出版社 782
62903546150
1.07%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52
44026643291
1.01%
6
重庆出版社
765 44822941051
0.95%
7
江苏教育出版社 960
39693238929
0.91%
8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8 43197638871
0.90%
9
科学出版社
185029869138438
0.89%
10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3 40191537417
0.87%
11 湖北教育出版社 887 34323234744
0.81%
12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3725007333104
0.77%
13 甘肃人民出版社 502 31044332777
0.76%
14 陕西人民出版社 362 32006931597
0.73%
15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65 27608131552
0.73%
16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18 21416531440
0.73%
17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12 32978130966
0.72%
18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4029308730143
0.70%
19 电子工业出版社 122920961530064
0.70%
20 北京出版社
160624378629753
0.69%
21 贵州人民出版社 424 38337528535
0.66%
2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1325309428379
0.66%
23 安徽教育出版社 972 37901127565
0.64%
24 商务印书馆
395 24892326930
0.63%
25 机械工业出版社 159016349126062
0.61%
26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650 32508425718
0.60%
27 人民邮电出版社 100015543125464
0.59%
28 湖南教育出版社 698 26212125456
0.59%
29 广东教育出版社 641 25182625368
0.59%
30 四川教育出版社 607 29030324826
0.58%
3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2 20124724625
0.57%
32 福建教育出版社 600 23409324622
0.57%
3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48
178318 24351 0.57%
34 河北教育出版社 794 30839624241
0.56%
35 清华大学出版社 890 19190324069
0.56%
36 浙江教育出版社 616 22624923964
0.56%
37 新疆教育出版社 115127667520562
0.48%
合计
34683
11901705 1226206 28.51%
全国合计143376 37621440 4300985 100.00%
集中度 24.19% 30.99%31.64% 28.5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01)》整理计算
二、发达国家出版产业集中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业的固有特点决定作为企业性质的出版社必然通过各种市场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可以带来成本的下降,而成本的下降又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如此循环必将导致产业向少数企业集中。出版集中现象产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出版业的规模性特点
图书的成本由不变成本和变动成本组成。不变成本包括作者稿酬(按字数计算的基本稿酬或按版税计算的最低保障版税)、审稿费、编辑费、设计费、校对费、排版费、制作费等;变动成本包括作者稿酬(按字数计算的印数稿酬或按版税计算的版税)、纸张费、印刷费、装订费等。不变成本是固定值,不随印数变动而变动,只要出版一册书,便要发生的费用;变动成本随印数增加而增加,随印数减少而减少。随着印数的增加,分摊到每册书上的不变成本将减少,从而降低了每册书的成本。变动成本主要发生在印中和印后,也就是将加工设计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的环节。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印中、印后领域大量采用计算机和生产自动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为降低;而不变成本主要发生在印前。作者写作、编辑审稿和加工、设计制作都涉及人的创造性劳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部分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图书的规模性也将更加明显。一本书如此,一个出版社更是如此,因为随着出版品种的增加,大量出版社管理费用都可以分摊到每种书上;营销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大大降低营销成本;外包可以使成本下降;图书与图书之间还有连带作用等等。
2.出版业两头在外
图书的内容由作者独立完成、作者与编辑共同完成或在编辑指导下由作者完成;图书的纸质载体由排版公司和印刷厂完成,一些小型出版社甚至将编辑加工和校对都向社会外包。一位编辑可以同时从事多部书稿的策划和制作。随着编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作者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外包能力的加强,编辑的工作能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
3.名社和名编辑品牌效应
名编辑支撑起名出版社,名作者成就名编辑,名编辑培养名作者,名出版社造就名编辑,颇似鸡与蛋,难分先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作者都希望由名社名编辑来出版自己的作品,因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可以给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激情,能够帮助作者不断完善创作构想,也只有名出版社才懂得以最好的形式来展示作者的作品,也只有名出版社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当然只有名出版社才有能力支付令作者惊喜的报酬。
上述特点决定出版业具有很大的成长性,在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地区,能吸引人才和资金进入,从而使得出版业获得发展。市场经济倡导优胜劣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直至被淘汰,所以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尽管比中国要多得多,但图书市场被几家大集团所垄断,新的出版社不断涌现的同时,旧的出版社也在不断关闭,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三、中国出版社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分析
中国大部分出版社的规模在年出书500种以内,定价总金额在5000万元以内,利润在500万元以内。排名居前10位的出版社定价总金额只占全国的11.14%,居首位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只占全国的2.09%,基本处于一种完全市场竞争状态,假如可以把中国的出版业视作市场的话。导致中国出版产业集中度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出版社的性质定位
一直以来,中国出版社被定为事业单位性质,作为党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改革开放后虽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但还没有把出版社定位为企业。出版业的进入和退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行政审批。一方面政府设立了很高的进入门槛,保护了在业的出版社能获取较高的政府政策保护下的垄断利润,但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政治和社会的需要设置了诸多政策规定,使得出版社难以完全按市场要求来经营出版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仍需与时俱进,深入探讨。
2.教材教辅市场的行政垄断
2000年中国图书总印张数376.21亿,定价总金额430.10亿元人民币,其中课本总印张数达194.65亿,占51.7%,课本定价总金额达180.81亿元人民币,占42.0%,这只是上教材征订目录的课本,还不包括大量通过其他渠道发行到学生手中的教辅读物。国家政策规定课本目前只允许各省指定的一家出版机构出版和租型,并由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而教辅读物市场也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下放而被人为分割,难以形成适合全国市场的教辅读物。
中国出版业没有明显的产业集中,存在一批业绩优良但规模区分度很小的出版社,而这类出版社几乎全是教育类出版社和承担教材出版和租型业务的出版社。按照2000年图书定价总金额,中国出版社可以划分为三类或称三个集团军:第一类是图书定价总金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出版社,占6.95%,是以出版社(租型)教材和教辅读物为主的出版社;第二类是图书定价总金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出版社,占27.26%,是一些人口较少、经济不发达省份承担教材和教辅读物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以及一些已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的老社;第三类是图书定价总金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出版社,主要是一些新出版社和一些专业狭窄的出版社。
但进入21世纪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国家宣布打破教材编辑、出版、发行的垄断局面。国家负责制定中小学义务教学指导纲要,并负责教材编写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教材的内容审定;任何个人和组织只要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教材编写资格审查,都可以按照教学指导纲要自行编写教材,教材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便可正式出版供全国中小学生选用;教材的出版必须进行全国公开招标,符合条件的出版社均有机会中标出版教材;教材的发行也必须进行全国公开招标,符合条件的发行企业均有机会中标发行教材。这些措施的出台,意在打破以往一个省、市、自治区内的义务教育教材由一家或几家指定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的垄断局面,为出版社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经营,为行业外资金进入出版业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三五年后,中国的出版社将重新洗牌,那些抓住这次教材改革机遇的出版社将乘势而上,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的市场已不再是一个省,而是全国2亿多的中小学生,图书品种也不单单是一套教材,而是依附在这套教材上的丰厚的课程资源,甚至可以出版多套面向全国的教材。全国出版资源将迅速向这些出版社集聚。
其次,自1999年7月第一个试点出版集团正式挂牌以来,到2000年底已组建全国试点出版集团9个,各省(市)非试点出版集团多个。虽然这些出版集团的组建往往是各省(市)新闻出版局将下属的几家业绩良好的出版社进行组合,更多地带有行政组合的色彩,但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出版社依然是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缺乏独立、完全的企业法人地位。经过二三年的试运营,虽然这些出版集团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了有益的尝试,如辽宁出版集团解决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及与新闻出版局脱钩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进行了发行重组,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对部分机构进行重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探索改制,广东省出版集团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尚未显露明显的集团规模优势。对政府而言,打破行政控制,给出版集团成长提供合适的空间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具体通过行政方式组建几个出版集团更为重要。
标签:产业集中度论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论文; 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