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及创造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创造性思维论文,抽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有两个起点,第一个起点是具体的存在,这里讲的具体的存在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人通过实践与实际存在着的事物发生关系,从而产生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认识的另一个起点是抽象的存在,所谓抽象的存在是指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然后上升到思维的具体,完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虽然这两个起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起来,但它们毕竟是有区别的,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着重研究的是思维的辩证法,思维的矛盾运动。正是这种思维的辩证法和矛盾运动显示了思维的创造性,构成了创造性思维。
1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思维的抽象。以往人们把思维的抽象理解为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这并没有错,但如何加工呢?有些说法就很值得商榷了。例如有的书把思维的抽象解释为:从具体事物中被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这个解释就很成问题。第一,这个解释没有把思维的抽象作为一个过程突出加以说明,而只是作为一个结果来表述。第二,即使作为结果,这种表述也是不准确的。其一,思维的抽象主要不是抽取具体事物的“各个方面”,因为这里所讲具体事物的方面显然是指事物的外在的东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实在的,只能具体地感知,不需要思维来抽象。思维的抽象是对各个方面的抽取,而不是抽取出来的各个方面。其二,“关系”就是事物的联系,是很复杂的内部关系、特别是本质的关系,应通过思维来抽取;外在关系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是表面的,只需通过感性即可把握。可见笼统地讲对事物关系的抽取并不准确。其三,事物的“属性”、特别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的内在的东西,可以作为思维抽象的对象,但它不是思维抽象的唯一结果。总之,这个定义未能揭示思维抽象的实质,尤其是未能揭示思维的抽象所包含的创造性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的抽象是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指特定的思维过程,又是指思维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一个合理的抽象就是要真正把对象的共同点提出来并把它定下来。(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页。)“提出来”,是思维的过程;“定下来”,是思维的结果。这里既包含思维抽象的过程,又包含思维抽象的结果,都是思维的工作。具体说来,就是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就是由特殊、个别上升为一般和普遍,是思维对对象共相的一种把握。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说的一般和普通、对象的共相,不是仅仅指事物外在的共同之点,而是思维通过对感性的具体进行加工改造过后从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对象内在共有的规定性。这种抽取出来的东西同特殊、具体是对立的,是用概念把它固定下来的,所以是抽象。黑格尔指出:“不要把真正的普遍性或共相与仅仅的共同之点混为一谈,实极其重要。”(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332、335页。)其所以极为重要乃在于普遍性、共相是属人的,它既是思维的产物,又只有思维才能把握;而共同之点动物也能把握,它不是人的认识所要实现的真正的任务。
思维要真正把对象内在共有的规定性提取出来需要哪些前提?即思维的抽象怎样才能成为现实?第一,对象必须是已经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就是说,对象本身不是起点,而是起点的演进和展开,许多内容充分或已经显露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感性的东西大量涌现,为思维的抽象提供基础和可能。第二,事物内容的延续就是过程,其中必有不少内容是反复显现的,这对考察是乏味的,但对于抽象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抽象是抽取对象内在的共同的东西即本质,而本质的东西是较为单一较为稳定的,但它所决定的现象却是多样的,并且必然是反复出现的,这就为思维的抽象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由现象到本质的桥梁。第三,对象作为过程和过程的内容已成为感性材料被认识主体大量掌握。就是说,基础和条件仅仅作为客观存在还不够,还必须为主体的感性所把握。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具备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思维的抽象,才能把特殊具体的东西变为抽象一般的东西。抽象的实质是通过思维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所谓“蒸发”就是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抽象的规定是一种综合,它“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些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页。)。这就是说, 思维的抽象抽取出的规定是对象中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尽管与特殊、具体不同,是对特殊和具体的否定,但它自身却是有结构、有内容的,并不等于无。
思维是用什么来把事物这种内在的共同的东西规定下来的呢?如前所说,是用概念。实际上思维是通过比较、分析,把对象进程中显露出的共同点提取出来,然后上升为概念,完成对对象的抽象。没有这一步,抽象就没有完成。不上升为概念,抽象便无以表现。这里特别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思维的抽取,而且包含思维的创造,抽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思维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重现共同点,而是进行了建构。正如黑格尔所说,概念已不是原来的东西,而是包含了新的内容。这个新的内容就是通过思维创造出来的。思维的创造是指思维运用感性的材料或者说在现实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构思。通过想象和构思产生出现实中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阿波罗琉斯指出:“想象比起模仿是一种更聪明灵巧的艺术家。模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能塑造出未见的事物,它会联系到现实去构思成它的理想。”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之点。因此,我们在思维和实践中,要特别注重想象的作用。由想象去建构理想,由理想推动我们的实践去进行创造。想象既有心理的特性,又有思维的特性,其根本之点在于构造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东西。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想象并非是凭空的瞎想,也不是关起门来单独个人的苦思冥想,而是有其客观性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创造性想象。这种想象在科学研究中意义非常重大,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 年1月第1版,第284页。)
2
抽象是离开整体,在整体之外抽取它一个一个的内在规定,并用概念把它固定下来。但这还不能算作是思维对对象的真正把握,思维对对象的把握是整体的、完整的。因此,达到思维的抽象并不是认识的完成,认识的完成还要从思维的抽象走向并达到思维的具体。由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是思维运用概念完整地把握对象的一种方法,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9页。 )思维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的具体再现出来,这是思维的具体的实质。
首先,什么是具体?这里讲的具体是思维的具体即理性的具体,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而不是指在思维之外的实在的事物。这种具体是思维的结果,即思维把许多规定综合并加以改造过的东西,是多样性的统一。黑格尔指出:思维的具体“就是那个客体性的或实在的东西,它在自身中结合了一切抽象的规定,并且就是这些规定的坚实的、抽象—具体的统一”(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2 月第1版,第29 页。)。从思维过程来看,抽象是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若干抽象的规定;具体则是把若干抽象的规定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并使之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其次,具体不是现在的东西,它是思维理解的产物,是思维的创造物。关于这一点常常不为人们所重视。表现在不能把具体当成是思维理解的产物。所谓具体是思维理解的产物,是说具体中包含着思维的想象、理想、选择、建构等,它是思维的创造物,这是思维能动性的深刻体现。以往一提到思维的创造物和想象物就以为是唯心主义。其实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误解,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里所说思维的理解的产物“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抽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9页。)。 跟那种把概念、理性当作纯粹是思维的自由的创造物和想象物的唯心主义是根本不同的。简单地把思维的创造物归结为唯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抹杀了思维的能动性,让思维的能动的方面听凭唯心主义去发展,这是对人的创造性的一种束缚。
第三,具体既然是各种抽象的综合和统一,那么它一定是完整的,是整体。这里讲的整体是指思维的整体。马克思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9 页。)思维的整体是思维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用这种方式把握的世界决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按人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是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对世界的把握,因为它“用全部真理的内涵充实起来,给与这个内涵以一个共相的价值,这个共相不再是与其他特殊物并立的一个特殊物,而是统摄了这一切,并且是这一切的本质,是绝对的真”(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6年2月第1版,第42页。)。
第四,把具体作为一个精神的具体再现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再现就没有真正把握住对象,就是说,对象尚未转化成为我之物。那么思维是用什么来把握对象的呢?是用概念。因此,思维也就是用概念来再现精神的具体。这与抽象虽然相同,但这个概念已不是抽象,而是具体了。黑格尔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作出过解释,他说:“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2月第1版,第4 页。)所谓“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就是指思维的抽象;而“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就是指思维的具体。所以他说:这个“概念虽说是抽象的,但它却是具体的,甚至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332、335页。)。思维的这个过程是思维再创造和产生新的东西的过程,这是思维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创造性思维和争取科学进展所必不可少的。黑格尔指出:“为了争取科学的进展”,“唯一的事就是要认识以下的逻辑命题,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于是,在结果中,本质上就包含着结果所从出的东西;……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比先行的概念更高、更丰富;因为它由于成了先行概念的否定或对立物而变得更丰富了,所以它包含着先行的概念,但又比先行概念更多一些,并且是它和它的对立物的统一——概念的系统,一般就是按照这条途径构成的,——并且是在一个不可遏止的、纯粹的、无求于外的过程中完成的”(注: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2月第1版,第36页。)。尽管黑格尔这里讲的科学的进展是指他的逻辑学,但这个论述也揭示了一般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它的深刻性在于思维的否定本身包含着新东西,就是说,思维的矛盾运动就是一个创造新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思维内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遏止的、纯粹的、无求于外的”。由此可见,由思维的抽象上升为思维的具体不仅仅是对抽象规定的综合或总合,这其中更是包含着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思维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即进入创造性过程,便是“不可遏制的”,这是一切科学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科学研究。而且这种创造性活动完全是在思维内进行的,这突出地表现人的思维的能动性。
第五,思维的具体和感性的具体是有原则区别的。后者是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思维的具体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具体事物,乃是一堆外在地拼凑在一起的杂多性,更是与概念的具体性不相同。”(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332、335页。)感官感知的东西是感官之外的实在,感性的具体是直观的具体,其特点是材料丰富而思想贫乏。感知永远只能是一种模仿或描述,它产生不出任何新东西;一旦说出来,就已经是概念,就包含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和创造性。这里要害在于把感知到的东西与通过概念表达的东西区别开来。概念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对对象各种抽象规定的概念;另一类是理性的具体的概念。这两类概念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都包含着思维的创造,都有新东西产生。过去我们讲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强调的是在于理性思维能捉住对象的本质,这并没有错。但我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更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它能发现、发明新东西。这是科学劳动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科学发现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发展科学就不能不重视理性思维。
3
以上分别研究了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其实在认识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思维的抽象是认识的第二个起点,它是思维的具体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思维的具体就无以发生。另方面,思维的抽象并不是理性认识的最终完成,要真正把握世界,还必须从思维的抽象过度到思维的具体。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既是每一个别认识的环节,也是整个人类认识的环节。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动物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这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只能感知;而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则着重于改变和创造,这个改变和创造不仅表现在把客观世界变为主观的、为我的世界,而且更加突出地表现在借助于实践产生出世界原来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即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研究认识应当把重点放在认识的第二个起点上,即放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上,只有这种研究才有利于启发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把认识仅仅当作一种反映来研究,把认识过程作为一种知识来加以探求,因此注重对认识的解释和说明。这当然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但这决不是认识的全部,决不能因此而忘记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产生新的知识,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东西。而这一点甚至连那些研究能动反映论的人也未能给以应有的重视。他们不了解创造不是反映的事,创造是思维的事。反映是求真,创造则在于求新。他们满足于求真,而忽视求新。这种片面性是应当加以避免的,我们应当在求真的基础上求新,在实践中把求真和求新结合和统一起来。以往的认识论特别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当然是对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认识的源泉的方面;问题还有更为重要的方面,即认识的辩证运动。由此可见,仅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非常不够的,因为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能动思维不仅包括从实践到理性的飞跃,而且还包括思维自身复杂深刻的矛盾运动,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才创造出、构思出、想象出实践中尚未出现或原本没有的新东西。
这种新东西先是以观念的形态即新知识而出现的,它与原来的现实以及反映这个现实的认识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矛盾表现在这个新东西是向新的方向的延伸,是向新的深度的拓展,这种延伸和拓展不是原来的事物,是原来事物所没有的,是与原事物相矛盾的,它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统一则是说这个新东西是从原事物中引申出来的,是从之所出,并没有、也不能完全抛弃现实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曾论述道:“新知识一方面应当是在逻辑上一致的并从一定意义上说应当是从先前知识中引申来的;而另一方面,新知识同时应当与先前的知识相矛盾,有时候它较之过去的看法甚至是看来令人费解的,不合事理的,荒谬绝伦的。”(注:《辩证法、逻辑、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47页。 )其实这种情况在科学发展史上是常见的。例如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无疑不能脱离力学这个基础,但相对论突破了力学,它把力学推进了、拓宽了、加深了。如果以力学的眼光去看相对论,后者就会是令人费解的、不合事理的、荒谬绝伦的。但相对论是一种创造,是新知识。相对论对于力学是如此,其他领域新的知识对于原来的知识来说,也是如此。用这种新知识转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便创造出新的世界。
最近,张世英先生在《哲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揭示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以恒常的在场为根底”,即“以‘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为前提,其追寻方向可以概括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差异到同一、由具体到抽象(包括黑格尔的‘具体的抽象’)、由相对到绝对、由变到不变、由形而下到形而上,最终以形而上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抽象的本质、普遍性、同一性为根底”。并指出,我国哲学界所广为倡导的哲学观点,与西方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大体上属于同一模式。他认为,现当代西方哲学正在发生一种“横向的超越”,哲学在作了这种横向的超越以后,其所追求的是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又是现实的事物,它要求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是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注:《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 期。)这个思想非常深刻,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张先生就是要人们注意去发现新的东西,这“乃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之必须”。但在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上,张先生说“不能单靠思维,而要靠想象”。这个说法使人产生了这样一种嫌疑,似乎想象不属于思维(或思维的特征之一)。本来这里突出想象是很有见地的一种思想,但把想象理解为在思维之外或是脱离思维的另一种认识活动,这就值得商榷了。首先,张先生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有不少人认为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可以理解为非思维性的直观。但这种根据是片面的,因为就在这些人把想象当作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承认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其次,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想象既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想象的过程中这两种活动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思维中渗透着心理,心理过程中包含着思维。从着眼于“不在场的”事物和新事物而言,毋宁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再次,这里应该突出的不仅应是想象,更应突出的是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正是这个矛盾运动,思维才把“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来,即思维显示出的“不可遏止”的创造作用。由此看来,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哲学界,问题似乎不在于倡导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包括由抽象到具体)等的追寻,而是在于过分着重于对认识形式的说明和解释,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创造性却反而被忽视了。其实情况也不尽然,西方不少哲学家是很重视理性思维和思维的创造性的,黑格尔就是很杰出的一位。以上提到过的他的许多论述就是明证。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是从当前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还是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抑或是把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都必须依靠思维,在思维之外,这一切都不能实现。最后,创造,即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东西,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凭空想象,而是在艰苦的思维过程中,或者说,通过艰苦思维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靠直觉、想象、顿悟直接一下子获得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思维过程,或没有思维的积累,直觉、想象、顿悟是不能凭空出现的,也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所提出的新观点或发现的新东西,是否是科学真理,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成立。
标签:黑格尔哲学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逻辑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