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小城镇论文,作用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小城镇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浙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标志是小城镇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建制镇从1978年的167个增加到1995年的965个,增加5倍多,比全国各省市小城镇的平均增长速率快58%。小城镇总数达1841个,镇区人口达140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城市化水平也从1978年12.9%增加到1995年的30%。
浙江小城镇发展速度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浙江自身的特殊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原有经济基础较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建设小城镇的资金相对充裕
在小城镇建设中,农民的自有资金起了很大作用。浙江是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农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浙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6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5%;1995年为2966元,比全国高88%。浙江农民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入,使得农民有可能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小城镇。被理论界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温州市龙港镇就是通过农民集资建设起来的。到1995年,该镇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5.21亿元。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新型城镇。
2.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从业人员多,从而支持了小城镇的发展
到1995年个体、私营经济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工业为例,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达20.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从浙江的实际看,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为主体不仅仅是小城镇附近的农民,城镇居民中的待业青年,还有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中的下岗人员。由于城乡劳动者广泛地加入个体私营者行列,无疑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3.专业市场迅速发展,推动了小城镇的繁荣
浙江号称市场大省,市场建设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1995年全省有4349个专业市场,其中农村市场达3420个,成交额达1093亿元,单个市场的经营额从几千万元到上百亿元不等。其中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的知名度和辐射面尤为引人瞩目,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明显。义乌小商品市场成立于1982年,该年成交额392万元,以后成交额直线上升,到1995年已达150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大集贸市场之首。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义乌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该镇人口从1979年的1.13万人,发展到1995年的10万以上。绍兴柯桥镇轻纺市场成立于1984年,1992年交易额达16.5亿元,被命名为中国轻纺城,1995年达126亿元,居全国第2。市场的发展使该镇用于建设和管理的资金大大增加,到1993年累计投入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2.3亿元,使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1995年该镇人口达5万多,比1979年净增4万多。
4.经济结构的“轻小集”特点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在浙江省的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投资不多,浙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较小的、轻型的工业项目,而且投资主体以集体为主,“轻小集”的经济结构至90年代仍是浙江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结构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可以在相同的资金条件下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劣势是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竞争力,技术含量也不高。但是,“轻小集”的经济结构却能适应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这是由小城镇本身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1)小城镇集中的人口不是很多。据统计,浙江每个建制镇建设区的平均人口约为7千人,这就意味着小规模的产业可以支持小城镇的发展。(2)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少,难以满足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而“轻小集”的产业结构对此要求较低,也较易于适应。(3)小城镇接受城市的辐射而又辐射广大农村地区,意味着它对生产要素,如技术、劳动力、信息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处于中间层次,而“轻小集”的产业结构从产业层次看也处于中间层次,因此具有兼容性和适应性。
5.浙江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
一批经营有方的农民企业家起了“领头雁”的作用。他们在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慈溪市宗汉乡的农民企业家陆振汉创办的中国金轮集团,是从生产帘子布起步,一步步推动企业规模扩大,并不断促进技术进步。现在摩托车已成为该集团的拳头产品,1995年销售额超10亿元,利税超亿元,集团资产规模达数10亿元,在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中处于前列。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原来的宗汉乡已成为一个新的建制镇。
二、小城镇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
1.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
城镇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及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是商品经济与分工发展的产物。城乡之间的差别正是由于城市经济的相对发展而日益扩大,它既是分工、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也是分工、生产力不够发展的结果。
城乡一体化既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长期发展的过程。从经济学看,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在互补性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城乡居民价值观念一体化。通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然而,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相联系,两者虽不是同步发展的关系,但呈一定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城乡一体化也就是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优秀的人才、灵便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就是说,实现城乡一体化还要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考虑。城乡差别既由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引起,同时还要由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所要考虑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城镇体系的发展极和增长点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有三种城市化模式:日本模式,主要以发展大都市为主,如东京——横滨都市区。德国模式,以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当然也有几个起龙头作用的大城市如柏林、汉堡等。美国模式,是大中小城市一起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发展极和增长点的作用。发展极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尔鲁克斯(Francois Pernous)等人提出的。他认为,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增加的,相反,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聚集的地区常常是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成为发展极。
英美学者把发展极称为增长点(growth points)。他们认为,厂商和行业之间的亲和力(proximrxy),将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会使厂商和行业在地理位置上集聚地发展,从而有出现增长点的自然趋势,而增长点一旦出现,极其有利于形成厂商之间、行业之间在工业化中的网络关系,又会进一步扩大外部经济效果。这种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相互利用培养起来的人力,一厂解雇,他厂录用,人力资源不致浪费;二是由于集聚在一起,各个厂商都会在供应来源、维修服务,以及技术咨询等各个方面得到便利。
城市虽起发展极和增长点的作用,但从城市作用大小看,我们认为,发展极和增长点是可分等级和层次的,即世界性的或称全球性的,如纽约、香港等;全国性的,如北京、上海、深圳;区域性的,如刚刚成立的重庆直辖市,作为大西南经济发展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省区性的,如各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则作为一定范围的发展极和增长点。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为数众多的小城镇来起增长点和发展极的作用。
我国城市化道路采取什么模式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基本采取了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小城镇)的模式。这一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情。因为,面对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依靠现有城市加以吸纳不切实际,如果光建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耗资巨大,也不可能全面推开。唯有发展小城镇来吸纳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才符合实际,因为建设小城镇的成本和代价远远小于大中城市,而收益同样不菲。虽然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但事实上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3.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
从浙江省现有的城镇体系结构看,1995年有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100万的大城市2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6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7个,而10万以下的建制镇达965个,小城镇数在城镇结构体系中占98%。小城镇的作用已在浙江省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浙江农村工业总产值达706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6%。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951万,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5.4%。1995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元,1996年增至3400元。因此,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流转,要素的报酬率大致接近。具体是:
产业结构协调。城乡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行不再在各自独立的封闭体系内,而是相互融合补充,从而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以农民为就业主体的城市服务业和建筑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城乡之间的商品流向看,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由城市提供工业品和由农村提供农副产品的分工格局,而成为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质基础上的双向互补。
市场体系协调。劳动力、技术、资金在浙江城乡的对流,也由于交通、通讯和金融业的发展,原来分割的城乡市场已日益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城乡市场的协调性也表现为在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1995年浙江全省有各类市场4349个,其中农村市场达3420个,成交额1093亿元,约占全省市场总成交额50%。农村市场大部分是消费品市场,如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经纺城,慈溪周巷中国食品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等。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市场的繁荣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孪生体。城市除了日常消费品市场外,还有投资市场或要素市场如劳务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这种城乡市场体系的互补性反映了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分工与协作的新特点。
城乡建设协调。这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乡建设的不协调,其直观表象是城市有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发达的交通、整洁的居民区,这与乡村农舍简陋、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杂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城乡建设的协调则指城乡之间有方便的交通,发达的通讯,宽阔整洁的住房,与城市不相上下的具有现代水准的生活设施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浙江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已使某些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生活具备了城市的生活水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制与政策协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农村所实施的政策逐渐趋向统一。在城市,由城市居民无偿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成为改革的对象,国家不再统包居民就业,劳动力可以根据供求状况自主选择职业;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正在逐步建立,农民择业的自由度也空前增大。改革的实践已向我们表明,促进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逐步消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也在进一步改革中。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将城市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等向农村地区传递的功能。从浙江看,每年有大批专家到小城镇提供各种智力服务,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许多到大城市的农村打工者,学到一技之长后,将技术带回农村,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农产品或加工品也通过小城镇提供给城市居民。所以,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2)作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村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
从浙江实际看,作为农村经济活动中心的小城镇,到1995年接纳了约9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务工经商,从而改变了这部分人长期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自然也提高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此外,小城镇作为农村科研基地,推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应用,使农业更多地依靠科技,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样农业更多地具备工业的性质。农业产业化进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
城乡生活方式是由城乡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进而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城乡生产力水平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城乡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城乡生活方式具有典型特征的差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规律,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而农村、特别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贫穷,物质匮乏,虽有业余时间但不能充分利用。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描述过类似的情形。他指出:“要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和劳动力的价值,可以从它对时间的重视的程度来看,再没有比这个更准确的标准了。一个蛮族中的野蛮人,会整天躺在茅屋里来虚度光阴,一个放羊、整天只靠了一支笛子,靠睡觉来勉强度过他的生活,时间在他简直是一个负担,叫他又怎样懂得光阴的可贵呢?”
(3)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载体,小城镇的发展使农民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促进了城乡居民价值观念的一体化。
三、建设好小城镇,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搞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盲目无序,而一开始就应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只有建设高起点的小城镇,才能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作用,才能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实现现代化和缩小城乡差别,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改变乡镇企业技术低、规模小又分散的格局,同时完善和发挥小城镇具有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创造乡镇企业良好发展的外部环境,两者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3.小城镇建设要有利于确保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其他一切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不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小城镇吸纳的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而非必要劳动力,对剩余劳动力和必要劳动力的划分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划定,需要城镇人口管理政策加以配套。
4.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把小城镇建设好,必须加强对小城镇的有效投入。因此,必须广辟资金来源,加强建设投入。(1)继续偿试土地批租。(2)吸引外资投入,可与企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3)加强税收监管,增加镇级财政收入。(4)把公益性产业纳入收益性产业中,实行以路养路、以电养电,以水养水的和办法和措施。
5.改进小城镇的布局体系
目前,浙江的6个贫困县、几百万贫困人口集中在浙西南地区。要使这部分人口脱贫致富,应加快发展小城镇,使之成为发展极和增长点,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6.改进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管理
科学地管理小城镇,是小城镇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管理。包括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市场建设,税收监管等方面。目前,这些问题的核心主要是税收监管漏洞较多,导致镇级财政薄弱。许多小城镇依靠专业市场而发展,而偷税漏税多发生在市场的商品交易中,并且由此出现“穷庙富和尚”,影响到镇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税收监管的完善一方面要加强税收监管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靠纳税人的自律。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应体现在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2)文化与教育管理。(3)人口管理。对人口管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抓紧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这样做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有利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控制。(4)生态环境管理。建设发达新型的小城镇,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5)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阶层:因企业破产倒闭造成的失业者;被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者,低收入者;残废人、退休者;农民与农民合同工。这些人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现行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某些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也是小城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社会安定及贯彻人道主义原则。
7.大力开展创建明星乡镇活动
所谓明星乡镇就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乡镇。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指标,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指标进行评比,从而在众多的乡镇中选出比较先进的乡镇,并由此带动其他乡镇的发展。
8.进一步深化城乡经济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户籍管理制度,要本着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积极又稳妥地改革现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小城镇人口的户籍应以职业和时间来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与非常住人口,改变现有职业与身份相背离的不正常现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定居。镇级和财税体系应建立和健全;金融体系应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向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使之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标签:小城镇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