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与内化相结合,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社会环境与思想道德建设互动研究_道德论文

外化与内化相结合,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社会环境与思想道德建设互动研究_道德论文

外化与内化相结合,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内化论文,互动论文,扎实论文,社会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社会环境的优劣状况密不可分。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和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环境决定、影响和制约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与社会环境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人具有自主能动性,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增强是形成社会环境良好状况的途径之一。要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就应建立健全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大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社会经济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一是社会经济环境决定未成年人的生活状况;二是社会经济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四是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未成年人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环境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是经济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成年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状况,提升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是优化社会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反之,忽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社会政治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社会政治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社会政治环境规定未成年人的政治发展方向,当代未成年人要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只能在认识、适应社会政治要求的基础上才能顺势成才;二是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着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三是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未成年人发展提供思想上、政治上的保障。未成年人的政治面貌、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程度,对社会政治环境建设具有推动、促进的作用,未成年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而且还是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社会变革是社会政治活动的集中表现,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它代表了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社会文化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文化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文化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它包括国家的主导思想、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的道德面貌、舆论导向、社会风气以及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等。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作用是无形而重要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力,它通过大众传媒、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内心信念让未成年人接受正确、科学的信息,进而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成才。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是社会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培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是互动的,一方面,未成年人是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递者,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接受,促进了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成熟,未成年人对社会文化的接受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内化,将社会文化又传输给社会和传递给下一代,促使社会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影响社会文化的进程,未成年人文化的辐射能影响其他群体文化和社会文化,未成年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能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发展其内涵。

二、社会软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网络、媒体和舆论构成了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软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软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一)网络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化的标志,以其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的特征,加上未成年人追求时尚的特征,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比社会其他群体成员强得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网络文化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网络世界,未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见识,丰富了知识,激发了未成年人的求知欲,有助于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未成年人讲究个性自由,喜欢表现自我,喜欢选择自由的交流方式,网络时代为其提供了这个平台,使未成年人在论坛里可随意贴出自己的感受,在博客里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未成年人尚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难以甄别,一些不良信息容易对未成年人的言行产生误导。未成年人犯罪的增加、思想的散漫、信念的缺失等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密切的关系。网络环境对传统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一个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文化弱化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难度。

(二)媒体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大众媒体主要是指报纸、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发展迅速,媒体向人们传递各类信息提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接受信息的重要工具。大众媒体对未成年人来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媒体扩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渠道,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提高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媒体是传播知识、加大宣传、丰富精神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成长必然受到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充实,家庭都有电视机、录音机、广播、上网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又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传媒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未成年人中一些负面现象的增加与媒体中不健康的宣扬有一定的关系。

(三)舆论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社会舆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营造和优化健康的舆论环境对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的重大作用。社会舆论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环境中个体的思想、行为有着权威性和隐蔽性的约束。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能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会增强其接受健康的思想,有利于其保持良好进取的精神状态,让其在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中健康成长成才。消极的社会舆论则会削弱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由于未成年人心理、性格、思想尚未成熟,在他们身上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受家庭或社区舆论影响较深,有的受同辈舆论的影响,这些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应积极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引导未成年人不断深入社会实践,不断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环境的现实进行比较,客观地认清现实环境、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社会小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特殊的作用,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大于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的作用。同时,对未成年人影响较大的还有未成年人的同辈群体环境。

(一)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之间的社会生活组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作用较大,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心理、学识、为人处世都有深刻的影响。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善于模仿,许多言行举止都打着家庭成员的烙印。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品质的形成起着陶冶作用。良好的、和谐的、稳定的家庭环境使得未成年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自信心。未成年人在上学之前主要受家长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未成年人的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其人生的发展。反之,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则跟家庭环境有关。同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也会影响到父子(女)、母女(子)关系甚至家庭和睦。未成年人的思想、素质、能力影响着父母教育方法的选择,未成年人出现的负面现象会破坏家庭的和睦。

(二)学校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场所;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校是通过长期校园文化的养成来营造的育人环境,学校的班风、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建设,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学校健全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文化氛围、基础设备等,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社区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相互关联的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文明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的体现和载体。社区作为未成年人在学校之外的重要生活、休息、娱乐场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落实到社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能吸引不同个性的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从封闭的家门走出来,在一种安全的、健康的、开放的地方交流、玩耍,这将有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社区要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解决社区教育靠什么人教、靠什么人管的问题,把社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社区中来。

(四)同辈群体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同辈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作为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有其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而且一般有较强权威性的核心人物,成员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也有自己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能促进未成年人彼此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能满足未成年人情感交流、归属的需要,避免了因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情感,促进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未成年人同辈群体的不稳定性和成员行为的过激性,如果不注意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则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影响,促使其逆向成长和发展。对未成年人同辈群体,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未成年人同辈群体形成的规律,以充分引导发挥同辈群体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实现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互动

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抓好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突出阵地的作用,重视场所的使用;要抓好未成年人法制建设,确保相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落实;要抓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突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正确引导;要抓好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突出三位一体,努力形成对未成年人齐抓共管的合力。

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要积极创建未成年人需要的良好文化环境;要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环境的实现机制,要通过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活件建设来实现。

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党委领导、行政主管、各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责任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奖惩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发展活力;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预警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前进动力;通过建立未成年人弱势群体救助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基本条件;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督促检查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的成果保障。

落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媒体环境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监管。

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能力。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不是让未成年人接受教育,而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育达到自我教育,发挥其个性特点,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为了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而如果未成年人不主动学习和接受教育,那么效果就会很小,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外因,未成年人发挥自身能动性是内因,只有内因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定位,要不断训练未成年人的自身教育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素质,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个性,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完善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评价体系。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结合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环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涉及未成年人成长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要求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全过程是要贯穿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过程,全员就是指涉及到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优化的全体工作者。根据这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监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状况,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

标签:;  ;  ;  ;  ;  

外化与内化相结合,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社会环境与思想道德建设互动研究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