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中浸润文学思想论文_吴守辉

在化学课堂中浸润文学思想论文_吴守辉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白埠中学 266706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由于不少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化学这一门课的教学,在授课方面,存在逻辑性强但语言上却枯燥、单调、呆板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正如做菜一样,同样的菜,如果缺少一定的调味品,所做出来的菜就会令人乏味。我虽然担任初中化学教学,但本身是个文学爱好者,我有意无意地尝试在化学课堂中浸润一定的文学知识,使学生听起课来像品尝多味的大餐一样,在兴奋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好化学知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课的开头很重要,我在不少课中,采用文学典故做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讲《碱的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们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学生说知道,教师接着说:“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哑泉的故事。”学生静悄悄的、仔细的听。“话说诸葛亮四次放了孟获,孟获逃到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夸口说,我有四口泉水,管叫蜀兵有来无还。这四口泉水中有一个名叫‘哑泉’,据称‘其水颇甜,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蜀军的大将王平率领几百名将士到前面探路,由于天气奇热,人马争先恐后抢饮泉水。回到军中后,果然大难临头,个个腹痛呕吐不能说话,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多亏遇到孟获的哥哥孟节,经其指点,众将士饮了万安溪中的安乐泉水,才逐渐转危为安、度过难关。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碱的性质》,同学们就会从中了解其蕴涵的道理。”等讲到碱和盐反应生成沉淀时,再不失时机给学生解释原因。我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首先出示一张幻灯片“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文言文的意思吗?”学生很好奇,个个显出一副奇怪的表情。这时我接着说:“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项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学好的关键

1.对于难以记忆知识,浸润一定的文学语言,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我们在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讲到氢气的可燃性时,点燃氢气,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就是这淡蓝色的火焰的颜色记忆方面,学生特别容易和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蓝色火焰。甲烷燃烧产生的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相混,难以区分。这时候,我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成语来记忆,大家讨论出“轻描淡写”这个成语,其中“氢”和“轻”是谐音,“淡”表示淡蓝色,以此来比喻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物质的提纯和物质的分离,学生难以区分其含义,这时,我用“舍鱼而取熊掌”表示提纯,而用“鱼和熊掌都要得兼”来比喻分离。这样利用成语和典故,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并且记忆长久。

2.对于难以理解点知识,我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来打比方。我在讲还原反应时,对于刚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特别难以理解,这时,我用《西游记》中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来比方,氧化铜的原状是铜,像白骨精的本身是一堆白骨一样,孙悟空用金箍棒把白骨精打成一堆白骨,那么我们就说白骨精被还原,是谁让它还原,是孙悟空,那么孙悟空就是还原剂。同样的道理,是H2让Cu0还原为Cu,那么H2就是还原剂。在讲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时,我启发学生用成语“坐山观虎斗”来比喻反应中的参与者和旁观者。

3.对于有些知识,我们浸润一定的文学知识,会让学生得到美的情操陶冶。我在讲到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的趵突泉的优美图片,然后话锋一转说:“在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更是离不了水,下面,大家请看——”接着展示《三国演义》中开头的片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水浒》里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场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几个有水的场景及诗词:“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始筑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等场景。学生受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水。人类也离不开谁,水是生命之源。这时,教师接着说,现在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水。

三、巩固性练习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在巩固性练习中,适当浸润一定的文学知识,更可以加强化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例如,我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联系到下面的题目: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道题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学生在答题时,又进一步弄清了古诗句的含义。在讲燃烧方面的问题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说出下列成语所蕴含的燃烧方面的原理A、钻木取火B、煽风点火C、釜底抽薪。D、杯水车薪。学生经过分析得出,A、讲的是燃烧的条件方面,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讲的是促进燃烧方面,增大氧气的浓度;C、讲的是灭火原理方面,撤离可燃物。D、讲的是灭火,降低温度。在讲碱性质方面,我又联系到我国明代的大诗人于谦的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别说出各句蕴含什么变化,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句是物理变化,指的是打石头;第二、三、四句是化学变化,让学生分别写出二、三、四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之,由于我在化学课堂中时刻注意浸润文学思想意识,又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上课生动有趣、课堂活跃氛围浓郁,学生特别喜欢,上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吴守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在化学课堂中浸润文学思想论文_吴守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