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仅围绕资源产业为中心,而其他产业如制造业生存空间非常小。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矿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山东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老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又是产业结构转型的一大难题。本文旨在探明山东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的相关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资源地理;相关性
资源禀赋是自然给予的红利,但是非再生资源不可再生,随着资源的耗竭,经济增长动能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山东作为资源丰裕度比较高的省份,有7个典型的煤炭型城市和1座石油型城市,还有大量的铁矿,在各地有零星分布。这些矿产资源,必定会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会挤占一部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劳动力、投资等,导致地方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的发展,而有些行业日渐衰落或发展不起来。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煤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山东省正处于能源大量消耗的时期,矿产业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山东产业构成最重要的变量之一。那么,资源型城市如何打破资源诅咒的窘境,适时转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山东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分析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山东的经济无论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山东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产业产值呈指数式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各产业增速有所提高,而在21世纪,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二三产业的增速明显提高。
山东省的产业分布中,第二产业体量最大,第三产业逐步超越第一产业的地位。1978年三产的比重是33.3:52.9:13.8,2015年三产的比重是6.71:45.30:47.26。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例略趋于平稳,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稳固。
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方面,第二产业在60%左右,第三产业达到30%以上,第一产业的作用较小,其影响占比仅个位数。
(二)山东省资源现状
山东的矿产资源名目繁多,有天然气、煤炭及石油等能源矿产还有种类丰富各种铁矿、菱镁矿等金属矿。其中能源矿产的比重最大,高达88%。能源矿产中,煤的比重最高,占到95.85%。煤石油天然气占能源产业的99%。可以看出,矿产资源与能源产业存在很大的重合性,两者变动几乎是同步的。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储量作为支撑,勘测技术及挖掘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能源被生产出来。但是能源总量是一定的,当经济过快增长使就会出现能源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越来越大,2003年以后有一半以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需要从外省调入或者进口。2011年以后,资源的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能源的弹性系数有10年的时间维持在0.2的水平,21世纪初出现巨大的波动,中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不断探索资源与经济的匹配度,以更好的利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2011年以后,能源生产的弹性系数为负值,经济增长越来越少的依赖资源,较少的资源当量便可支撑起较高的增速。
能源供给结构方面,煤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原煤的比重达到70%,石油有所下降达到25%左右,其他形式能源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能源使用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
(三)山东省工业的资源消耗
行业水平来看,工业作为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耗比高达77%,能源消费增长率总体呈向下的趋势,也就是说各产业对能源的依附性逐渐下降。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采矿业,由29%下降的-8.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山东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作用机制
资源诅咒的命题最早由Auty(1993)提出,他认为资源红利会带来除经济增长以外的社会制度问题,而这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且影响是长期的显著的。在资源繁荣期只注重于资源产业发展而忽视其他行业的行为,称为荷兰病。挤出效应是对荷兰病的进一步阐释,由于资源产业的繁荣,人们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储蓄率和会有所下降,金融系统日渐瘫痪。同时,资源产业无需太多的技术支撑和科研投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就会有所下降,资源富集区人才大量流失。
资源型城市挤出效应明显,往往存在一矿独大的问题,枣庄、济宁等地的接替产业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一产普遍是传统农业,三产发展落后。由于矿产业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不够,难以留住高精尖的创新型、管理型人才。由于矿产资源前期为当地政府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往往存在寻租等行为,权钱交易盛行。IT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不同程度上均遭到矿产资源的挤占。
资源禀赋影响产业结构布局,以东营市为例,东营市2017年三产比重3.31:62.91:33.78,二产比重在山东排名最高,石油资源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GDP,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三产发展停滞。一个地区所处的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往往影响着政府的财政收支,由初级加工制成品的流出到高级加工的制成品流入中间的利益差巨大,资源型城市长期依仗初级产品发展获得巨额利润,丧失了向高级产品发展动力。石油初级制成品由于技术含量低价格下降,而附加值高的加工制成品平价格上涨,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表现为贸易条件恶化。
资源消耗程度决定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机,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资源型城市由原来的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发展,以应对矿枯城亡的尴尬境地。山东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山东省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期,生产力发生深刻的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各资源型城市相继进行产业转型,并彼此借鉴。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山东1990-2017年28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的资源地理与产业结构确实存在相关性。第二产业对能源产量有很高的依赖性,当能源产量增加时,第三产业的产值反而减少,体现为荷兰病中的挤出效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优化产业组合,适当拓宽产业附加值。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山东区位优势优良,虽说近年来GDP总量位居前三,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事实。山东的产业结构偏重老化,产业结构的前后向联系不强,还未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因此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的前后相联系,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充分挖掘产业的潜在价值链。
其次,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随着部分资源城市的枯竭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山东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的经济增长路径亟待转变。资源型城市要克服资源诅咒,合理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用绿色能源替代矿产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然后,淘汰落后产能,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山东的矿产公司普遍都是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的企业,国有企业对市场信号的接收不够敏感,容易产能过剩,占用大量优质资源,反而经济效益不高。淘汰落后产能,打倒僵尸企业,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天籽.自然自云丰裕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J].经济科学,2007,(6):66-76.
[2]张亮亮.矿产资源富集、“自然红利”与“资源诅咒”:中国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与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8,(06):67-70.
[3]杨玉文.中国民族地区资源诅咒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02):58-62.
作者简介:
胡玉云(1994—),女,汉族,山东省临沂人,经济学学士,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论文作者:胡玉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资源论文; 产业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 山东论文; 能源论文; 山东省论文; 矿产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