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都包含着总数和间隔数以及总长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应用广泛、内容比较繁杂,教学时老师感到毫无头绪,学生也学得一片混乱,现就此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了解植树问题常见的几种形式探索规律
1.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例如:有一条2000米的公路,每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从头到尾可以埋设够少根?学生可能会计算2000÷50=40根但这样计算对吗?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重新研究,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应该是41根,这里的40就是间隔数,41就是棵数。那么间隔数与棵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现了,如果两端都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学生茅塞顿开,并知道了要解决植树问题,不能只简单地用除法。
2.两端都不植树的问题
学生得出了“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讨论两端不栽,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画线段图等方法使学生发现“两端不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的规律。
例如:某大学以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1000米的通道,每边相隔8米载一棵白杨,可以载多少棵?(1000÷8=125个 125-1=124棵 124×2=248棵)
3.方阵问题即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这种类型的题其实也不难理解,比如:在一正方形操场上每边都载17树树,四个角各种一棵,共植树多少棵?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四个角上栽的棵树是相邻的两边公有的一棵,所以每边栽树的棵树为(17-1=16棵 16×4=64棵)这样就得出了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比如: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3米栽一棵树,共载多少棵?(150÷3=50个,间隔就是50棵树)接下来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按照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此类植树问题中的规律,也就是“封闭图形栽树的棵数等于间隔数”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找到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二、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首先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了关系就有了一定的眉目。先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中的信息,判断是哪种类型的植树问题。再根椐此类型的结构特点来解决问题。沿着一条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长即总长,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这个段数即间隔数,每段的长度即间隔长,这三者存在着:间隔长×间隔数=总长(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总长÷间隔数=间隔长)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我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几种情况,即两端都种树、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理解题意,找出数量间的关系,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在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
四、掌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每种类型的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能熟练正确地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植树问题类型较多,只要按照以上规律,一切植树问题能迎刃而解,然而摆在学生面前的实际问题到底符合哪种类型,即两边到底栽还是不栽?就需要学生仔细体会鉴别、老师加以引导。
如:“同学们站一个方队,每边有10人,四周一共有多少人?”对此要考虑到角上有没有学生,可引导学生考虑如果角上没有还成方队吗?对五边形花坛上摆花问题,要满足“最少要放几盆花”的要求,就必须在每个顶点上放一盆等等。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建立起实际问题与所学植树问题的联系,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植树问题,内容虽然比较繁杂、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动手、讨论、思考、探索出规律,密切联系实际就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了。
论文作者:蒋慧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间隔论文; 学生论文; 两端论文; 规律论文; 总长论文; 关系论文; 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