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分析&基于对山西省6个城市的调查_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工作状况探析——基于山西省6座城市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探析论文,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按照团中央、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委托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状况与团组织建设”课题研究的统一要求,2011年1月上旬至中旬,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太原、临汾、长治、晋中、忻州、朔州6座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课题组统一发放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状况与团组织建设调查问卷》,重点选择餐饮宾馆、商业、家政、物流、制造、建筑装修6大行业,年龄在16岁至28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太原地区500份,临汾、长治、晋中、忻州、朔州5市各100份,6座城市共收回有效问卷909份,总有效率为90.9%。

本次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包括:(1)从性别比看,男性319人,女性492人,女性略高于男性。(2)从年龄段看,16~20岁的有409人,占54.1%;21~25岁的有348人,占45.9%,“90后”居多。(3)从婚姻状况看,未婚的568人,占65.3%;已婚(含丧偶、离婚)的302人,占34.7%。(4)从职业分布看,被调查群体主要集中在制造、餐饮与宾馆服务、商业超市、建筑、运输与物流等行业中,其他行业人数相对较少。(5)从被调查人工作单位的性质看,私营企业(414人)占到了50.1%,其他依次为股份制企业(116人,占14%)、集体企业(79人,占9.6%)、国有独资企业(50人,占6.1%)、外商或港澳台合资合办企业(35人,占4.2%)、外商或港澳台独资企业(23人,占2.8%)、国有控股企业(18人,占2.1%)。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代际特征

1.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本次调查,在涉及“文化程度”的问项中,有856人给出了回答,其中,初中及以下的有174人,高中(含中专、中职)的有409人,大专192人,本科及以上的有81人。如果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标志,则本类人员有682人,占79.7%。

2.政治素质较高

政治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乃至群体的政治素质。本次调查中,共有853人填写了自己的政治面貌,其中中共党员54人,共青团员485人,群众314人,党团员占到了63.2%。

3.有较为丰富的务工经验

农民工的务工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外出务工的累计年限,二是在务工所在地的居住年限。统计显示,在外出务工的累计年限方面,75.3%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年以上的务工经历,他们中间(5年以上)的一些人可能还掌握了多种职业或工种的技能。在务工所在地居住的年限,既可反映出务工者对目前务工所在地的就业环境、人文习俗的熟知程度和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融入程度,也可反映出他们在当地的立足和生存能力。如果以1年以上作为融入程度和生存能力较高的基点,则有54.8%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较高的融入倾向和生存技能。

4.打工目的开始具有现代意识

从经济理性考虑,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谋生,这一点在本次调查中再次得到了证实。在问及打工的首要目的时,有853人作出了答复,其中选择“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302人)和“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270人)的共占67%。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目的开始有了变化,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渴望占到了一定比例。选择“学一门技术”、“到外面体验生活”、“追求梦想”的分别为61人、111人、50人,三项合计占到填写人数的26%。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1.收入偏低,但融入城市的愿望较高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中部地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350元[1]。但本次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低于中部地区的平均线,只有27.7%的人月平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整体上属于低收入人群。

即便如此,他们融入城市的梦想并没有破灭,在回答“你未来期望定居的目标”时,有36.6%人选择了“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19.8%选择了“在中小型城镇买房居住”,两项合计占到了56.4%。

2.工作时间长,工作待遇差

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周工作时间是44个小时,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要高于这一规定。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个小时[2]。这一现象在山西也普遍存在。本次调查从周平均工作天数和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这一问题。从周平均工作天数上看,6~7天的占到了76.8%;从每天工作时间看,超过9小时的占到了68.6%。可见,超时间工作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超时间和超强度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换工作成为普遍现象。在回答“在目前这份工作之前,您换过几次工作或单位”时,未换过的26.6%,换过1~2次的49.7%,换过3~4次的19.8%,换过5次以上的4.0%,也就是说,换过工作的占到了总人数的73.4%。当然,换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人对此归因为“收入太少”、“工作太累或太危险”、“工作环境差”、“工作不稳定”、“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限制”等方面。同时,频繁地更换工作,也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比较低。

3.生活困难多、开销大,但城市生活的认同度居中

新生代农民工离乡背井来到陌生的城市,遇到的生活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本次调查问卷中列出了11项可能遇到的困难(多选),统计结果显示,就业难、孤独感、生活艰辛、不合理收费、待遇不公依次居前5位。农民工遇到的困难往往折射出当地的就业环境。在位居前5位的困难中,有4项属于就业环境。因此,对就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应该成为今后农民工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活的困难还包括经济负担,这与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多集中在801~1200元的档位线上,占40.9%,这样的收入在本地的生活状况可以从他们的月开支中去推知。据统计,在填写本人月开支的821人中,有382人月花销501~1000元以上,占46.6%。这些花销包括了租房、上下班交通、日常生活用品、通讯、工余时间的娱乐等,其中租房应该是主要部分,而且是花销中的固定部分。

按理说,在生活困难多、开销大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持抱怨态度,但实际上多数人却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当问及“您对务工所在地目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时,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一般”,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仅占14.6%。

4.就业信息渠道狭窄,社会支持网络较弱,就业和劳动保障偏低

本次调查问卷中列出了7种获取目前职业的途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是通过本人求职应聘或通过亲缘、地缘关系找到工作的,中介机构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政府部门和工、青、妇等组织只充当了“配角”(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问项中,共青团组织是与妇联、工会合在一起询问的,如果单独就共青团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统计,其比例可能会更低。

在就业信息渠道狭窄、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非常脆弱,他们在务工中遇到的困难,选择人次位居第一的便是“竞争激烈,工作难找”;他们务工的感受比较突出的是“挣钱太少,没有稳定感”,居选择人次的第四位;他们“跳槽”的原因(多选)位居第二的便是“工作不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就业保障较低,而且劳动保障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感受上看,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和“缺乏医疗、养老、福利等保障”的分别居第六和第十位。从他们“跳槽”的原因(多选)上看,选择“工作太累或太危险”的有131人次,居第三位;选择“工作环境差”的有107人次,居第四位;选择“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限制”的有68人次,居第六位。

5.业余生活丰富,人际交往正常,但与当地市民的社会交往不足

本次调查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此项调查共包含11个选项(可以多选),每一活动选项的选择人次都达到一定数量(见表2)。

休闲方式多样化,是“80后”和“90后”的一大生活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工余时间的上网人次位居第一,与整个新生代人群的生活趣向是相符的。总体来看,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健康的成分占了主流,开始注意充实自己和为未来的发展“充电”,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人际交往渠道分为亲缘、地缘和业缘三大类。本次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对象主要集中在这三大类中——居首位是同乡或同学,这是一种地缘关系;位居第二的是务工单位的同事,这是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混合;位居第三的是亲缘关系(亲戚、族人)。这种人际交往的倾向符合青年阶段的代际特征,也是一种传统意义上正常的人际交往。但是,本次调查也表明,当地缘关系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时(如与务工所在地的本地人交往),选择人次明显下降,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现实人际交往的欠缺。

6.维权意识与维权实力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本次调查发现,有将近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未签订者366人,签订者379人)。对此,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得出他们“维权意识差”的结论,因为维权是需要有实力来支撑的。

本次调查中其他方面的数据从多个角度证实了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实力的单薄。例如,当问及他们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时,选择结果位居第一的是“竞争激烈,工作难找”,位居第九的是“工作不稳定,经常被辞退”;当问及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时,位居第八的是“达不到原工作对技术的要求”;当问及他们为何没有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时,选择“用工单位、企业不同意签订”、“自己不愿签”和“没有想过这个事情”的各占了三成以上。可见,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差距和技能素质供需的差距,是导致维权行为被压抑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设法提高青年农民工的维权实力,应该是今后农民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相关建议

1.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切实帮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在传播媒体选择方式上,注意发挥“第一认知渠道”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人们非常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共青团和青年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网站,通过网络传播有关信息,这当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我们在“跟潮”的同时,常常忘记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村民反复接收政策信息或其他信息,通常并不是通过网络或大众媒体,而是通过墙体标语和村镇广播。长期以来,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如共同富裕、植树造林、优生优育、环境保护、后代教育等等),以及一些商业广告,都曾频频出现在农村院落的墙体上,村民们人人皆知。农村简易广播由于信息的选择性强,也深受村民喜爱。但是,这些在农村极为重要的媒体阵地被我们的一些行政部门和群众团体长期忽略了,我们从未见过有哪个组织把自己提供就业信息的优势编成标语写在农村院落的墙体上,这些信息也极少“下放”到农村广播站。这就难怪农民有了提供劳动力需求后,第一反应并不是“找组织”,而是“找关系”。因此,牢牢占领这些阵地,将共青团组织帮助农村青年顺利实现就业的有关信息深深植入村民脑中,让他们产生寻找劳务需方信息来源的“第一反应”,无疑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宣传方式上,注意发挥网络的信息整合优势。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对现有网站的改造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首先,网络的“层级化”要“一竿子插到底”,即建立起全国——省——市——县的就业信息网。据我们了解,目前县一级团组织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普遍未开展,团组织的网络信息如果有也大多是以主页的形式挂在当地政府网上,而这些政府网站又大多没有农民工就业信息的栏目。因此,县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实属必要。其次,青年组织的全国性网站应该与地方性网站协调,建立一种各地就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地方性网站也应该建立起与全国性网站的信息链接,以增强青年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可选择性。第三,为了克服“信息淹没”问题,需要建立专门网站,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直通车”,网站上的就业信息一定要分类筛选,分类提供。第四,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运作考验后,推出若干在就业信息服务集约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品牌”网站,并广为宣传,促进形成“前位认知”。

2.做好青年利益的代表者,大力呼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要做好有关法规的落实监督工作。自2009年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农民工有关的社会保障法规。随着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进展,一些新的法规也将出台。共青团要以这些法规为依据,监督并制止现实中的一些违规现象,切实维护青年农民工的权益。

要做好联络与协调工作。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通过组织能够协调的问题,共青团一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于一些需要经过程序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应耐心做好青年农民工的解释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定期询问和督促。

要建立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信息反馈机制。本次调查显示,仍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医疗、养老、福利等保障(居调查统计的第十位),这些问题单靠他们自己是很难解决的,团组织应该伸以援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和青年农民工的不断增多,农民工的新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可能属于现行法规的覆盖范围之外。因此,有必要在团内指定专人负责搜集这些情况,并向有关职能部门集中反映,或共同研讨解决方案,以促使问题的及时解决。

3.协助做好培训工作,为青年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做好调研工作。调查研究要把青年农民工的培训问题与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企业用工的规模、要求结合起来,摸清青年农民工所希望学习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深入探讨这些愿望与当地的产业布局以及企业的用工要求对接程度,了解企业最缺少的技术工种有哪些,以及具备这些技术、技能培训资质的机构分布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才能为青年农民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更为实际的帮助。建议共青团中央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各类型企业对青年农民工所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以及这些结构的培养、形成路径;建议地方团组织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主要企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这些规划对用工规模、员工素质的影响,在“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上找准方向,理清思路,向有关培训机构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构想。

发挥团属院校的作用,积极参与青年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目前,团属院校在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尚属薄弱,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更是一无经验,二无师资。但是,团属院校却有着了解青年、贴近青年的优势,也有有关的管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与相关的职业技术院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开展培训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教师,积累相关的经验。由团属院校承担一部分青年农民工的培训任务,一来可以缓解整个社会的培训压力,二来也可以为团属院校争取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发展增长点。

4.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沟通形式,为青年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广泛宣传,引导市民破除歧视农民工的旧观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利用共青团在宣传鼓动方面的优势,广泛宣传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贡献,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市民对社会治安不稳定进行正确归因,在打消偏见的基础上消除歧视,因为“很多形式的歧视都产生于偏见的态度,而持续的歧视也会产生偏见”[3]。

牵线搭桥,通过各种活动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心理融入”障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应该是降低城市门槛接纳他们,用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通过文化生活和素质教育,让农民工“接受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其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4]。要做到这一点,共青团组织应该在“互相沟通”上多做文章,例如,利用节假日举办与当地居民的联谊活动,在重要的庆典活动中策划专题对话活动,组织当地居民进行节日慰问,组织青年农民工参加当地青年的团组织活动,组织参观考察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等等,让他们多了解城市生活的特性和城市居民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增进相互了解、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融入”障碍。

[本文为团中央、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委托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状况与团组织建设》项目山西省分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主持人:李伟、田建安;课题组成员:孟建伟、高春娟、李泽民、张帆、刘伟、尤慧芬。]

标签:;  ;  ;  ;  

新一代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分析&基于对山西省6个城市的调查_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