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

杜辉[1]2004年在《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现场总线技术引入温室环境监控领域,设计开发了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控制系统,基于热交换平衡建立了温室温度动态模型,以及利用蒸汽加温时温度的动态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温室加温系统的常规模糊控制手段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将Smith预估补偿跟模糊控制相结合,组成模糊Smith预估补偿控制系统的方案。本文各章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分析研究背景出发,在综合详述了国内外温室控制系统研究历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了将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温室环境监控领域的必要性,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并简述了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点。 第二章阐述了现场总线技术的定义、特点和优点,分析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构成形式,以及跟传统DCS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几种主流的现场总线,得出CAN总线是适合于温室环境控制的现场总线。并详细阐述了CAN总线的特点和技术规范。 第叁章设计了现场监控层节点的硬件电路和相关软件程序。硬件电路包括基于1-Wire单总线的过程通道模块、基于CAN总线的通信模块、基于I~2C总线的数据处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I/O口扩展模块等。采用C语言编制了节点各模块的软件,采用Visual C++6.0,编制了中央监控层的通信程序。CAN总线通信采用CAN2.0B协议中的PeliCAN模式。报文格式为扩展帧格式,验收滤波为单滤波形式。最后对节点系统进行了连机调试。 第四章分析温室内热交换的各个物理过程,运用机理分析法,建立了基于热平衡的温室温度动态模型,以该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温室加温时室内温度模型。以蒸汽加温为建模对象,建立管道内蒸汽温度跟蒸汽流量的动态关系式,组成温室用蒸汽管道进行加温时的温度对象模型。 第五章将模糊控制技术运用于温室系统。针对第四章建立的温度模型,分别采用常规模糊控制方法、模糊Smith预估补偿控制方法,对温室加温系统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证明模糊Smith预估方法跟常规模糊控制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总结与展望。

李泉华[2]2009年在《基于CAN总线的温室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温室种植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温室的自动控制和管理水平可充分发挥温室农业的高效性。本文总结了温室系统的特点(非线性、大滞后、强耦合),并结合模糊控制的知识,把模糊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并将CAN总线技术引人温室环境监控领域,设计开发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论文在分析温室各个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了模拟信号采集、数字信号采集以及开关信号控制叁类CAN总线智能节点,并采用单总线技术进行现场层数据传输。介绍了温室现场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完成了温室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系统采用CAN总线作为通讯方式,并在帧结构的基础上采用CAN2.OA技术规范,设计了系统通讯协议。分析CAN模块初始化、CAN报文接收以及发送过程,对通讯模块的软件进行了设计。工控机主动地向智能节点发送数据请求以及控制命令,并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设计了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软件,实现对温室环境的控制。根据温室环境的特点,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作为系统的控制策略。通过对输入输出量以及控制规则的分析,设计了温室内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并将该模糊控制方法运用于试验基地,对PID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模糊控制方法超调量小,调整时间短,控制效果优于PID控制。

余岚岚[3]2007年在《基于CAN总线的温室环境现场层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迅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方法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控制方法,完善系统结构是温室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CAN总线技术,对温室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温室环境现场层监控系统。论文在分析影响温室环境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了环境调节系统以及系统执行机构。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了模拟信号采集、数字信号采集以及开关信号控制叁类CAN总线智能节点。工控机、CAN总线适配卡、智能节点和各类环境因素传感器组成了温室现场层监控系统硬件部分。系统采用CAN总线作为通讯方式,并在帧结构的基础上采用CAN2.0A技术规范,设计了系统通讯协议。分析CAN模块初始化、CAN报文接收以及发送过程,对通讯模块的软件进行了设计。工控机通过主动的形式向智能节点发送数据请求以及控制命令,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系统对环境的控制。根据温室环境特点,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作为系统的控制策略。通过对输入输出量以及控制规则的分析,设计了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模糊控制器。在学习国内外温室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温室动态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PID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模糊控制方法超调量小,调整时间短,控制效果优于PID。

龙永辉[4]2005年在《食用菌生产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我国食用菌生产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普及与市场竞争的加剧,食用菌生产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我国食用菌生产必须尽快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由小农栽培向大规模设施栽培转变,然而目前设施栽培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手工经验栽培上,根本谈不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环境。现有的温室监控系统或成本太高,或功能不够完善,不适于大规模应用。环境控制问题己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的瓶颈。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PLC的食用菌生产温室控制系统。该系统现场控制站采用西门子PLC对蘑菇生产间及蘑菇堆料间内的空气温度、湿度、CO_2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显示,并控制风机、窗户的开关和加热制冷系统的工作。全部测量数据可上传并存储到管理计算机,然后由管理计算机完成数据分析显示并打印多种曲线和报表。该控制系统是通用的开放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充性能。应用本套系统可使不同菇房内食用菌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控制在最佳环境下,从而达到食用菌产品优质、高产的目的。现场控制器采用PLC,能独立工作。改进了传统的PID算法,采用分段变参数的PID控制方式,避开了PLC存储空间,运算能力有限的不利因素,可在工况发生变化时及时改变PID的参数,使控制性能最佳。通过监控,分析的方法获得了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专有的PPI协议关键报文格式,详细分析了它读写指令的数据格式。可用于现场PLC与管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PLC与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并以此开发了使用图形液晶显示的现场控制面板。实际应用证明这一方案具有稳定可靠,实施快捷,易于扩展的优点,符合我国国情,是食用菌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的重要装备。

王芳[5]2008年在《基于智能控制和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室技术具有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等优势,已成为当前国际前沿性研究领域。如何利用自动控制系统有效地提高温室环境控制水平和现代化管理程度,是温室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过程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工业上较为成熟的、先进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手段引入到农业的生产设施中,实施有效的温室环境控制,已成为现阶段温室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论述了温室环境的控制原理,介绍了温室的结构和材料,分析了温度、湿度对温室内作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由PC机和多台西门子PLC组成的分布式控制系统,PC机和MCGS组态软件主要完成参数设定、数据处理等任务;而下位机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处理等实时控制任务。本文以智能温室为研究对象,对智能温室的控制算法进行研究。温室环境系统是一类多变量的大惯性非线性系统,且有交连,时滞等现象,很难对这类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及用经典控制方法实现控制。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采用模糊控制算法,选用T—S模型进行模糊推理,并完成了算法的PLc程序实现。随后讨论了基于Profibus—DP的PLC网络组态方法,解决了监控层与过程控制层间的网络通讯和接口问题,并利用MCGS组态软件,根据温室环境系统监控要求设计编写了上位监控软件,实现远程监控、报警记录、曲线显示和用户管理等多项监控功能。文章最后将模糊理论的知识表达与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并针对温室灌溉系统的控制,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实验,由此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这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整个系统经实际运行表明:具有容错性强、效率高且易扩展,适用性较强等特点,为实现温室环境的更多参数测控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

卢嫚[6]2013年在《基于RS-485总线的温室多点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能够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它不受季节、地域的影响,从而实现作物全天候、反季节生产。现代温室采用分布式监测系统,通常为上位机+下位机模式,通过通讯系统传递信息,上位机用于系统管理,主要由数据库管理、通信管理、控制决策生成等功能模块组成;下位机位于温室控制现场,由传感器、前端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在分布式的温室监测系统中,信号传输距离长达几十米甚至上千米,分布在现场的监测节点与操作人员之间有大量的数据传输,采用一般的传输线通信由于速度比较慢、通信质量不高、抗干扰能力差,往往达不到要求,RS-485总线属于一种最常见的串口总线,该总线作为一种简易、稳定的总线结构,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传输稳定、传输距离远、通信速率高、支持多点通信等优点,利用RS-485总线的构成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具有连接线路简单,设备成本低等特点。本课题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型温室监测系统。实现了多个监测节点与上位机之间的远距离通信,主要研究内容有:(1)提出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型温室监测系统的方案,该监测系统由上位机、232/485转换层以及现场监测节点组成;(2)完成了对现场监测节点的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监测节点实现了对温湿度、CO2浓度测量、显示,通过压缩机、循环机、空调、风扇、加湿器等5个外围设备调控将温室内的环境因子控制在作物生长的最佳范围,此外按键模块可以对环境因子设定阈值,超出阈值范围将启动220V声光报警;(3)设计了基于RS-485总线通信通信协议,实现了多个监测节点对环境因子的采集通过RS-485总线传输到上位机;(4)完成了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实现了数据显示,并能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历史数据,此外还能够对环境因子设定阈值,当环境因子超出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系统便采用声光报警功能进行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对温室内的温度进行实时调控。(5)基于温室内部空气层建模分析,实验验证总线传输,记录了温室内24小时温度,并进行拟合分析。本系统基于RS485总线通信基础上实现了多个节点环境因子采集,实现了远距离通信,通过对测试和部署,表明该系统的可靠性高、传输速度快、误码率低等优点,基本上完成了实际农业生产需求。

孙刚[7]2002年在《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及现场网络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温室信息自动采集及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已成为目前工厂化设施农业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进行了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和现场网络化的研究。 文中首先介绍国内外温室测控系统的发展动态及现状,然后阐述了目前我国发展具有自主产权温室测控系统的意义和市场需求,接着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温室环境多参数的特点,并建立了环境的物理模型作为测控系统的设计基础。本文的重点在于进行了智能温、湿度传感系统和多参数测控系统的开发以及现场总线接口的设计。 1.与传统的温、湿度传感器相比,智能温、湿度传感系统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微控制器相结合的,具有信号检测、判断、信息处理、信息记忆、逻辑思维等功能的新型传感器。它除了能完成对传感敏感器件的信号进行放大、整形、滤波、采样、A/D变换及标度变换外,还可实现参数在线存储、数据实时处理、系统自我诊断等功能,并可以通过其通讯接口与温室现场总线相接,组成即插即拔的智能网络传感节点。 2.温室微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以美国ATMEL公司的微控制器为核心,扩展了多路A/D采集子模块、大容量数据在线存储子模块、实时时钟子模块、键盘显示人机对话子模块、系统监视子模块、现场总线系统和上下位计算机通讯子模块等等。 3.文中引进目前在工控中十分热门的现场总线的概念来设计大型温室内部测控网络,分别介绍了现场总线的定义、CAN总线的概念以及应用初探,即在CAN总线的核心思想上设计基于微控制器的温室现场总线测控系统。 论文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系统设计的不足和改进思路,为今后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

夏爽[8]2016年在《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各种蔬菜瓜果农作物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且传统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逐年减少,所以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温室种植技术。农业研究人员利用农业种植技术,研发了多种温室种植技术,可用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并避免恶劣天气等情况对作物进行损害。因此,温室种植技术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和从事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某农场为基础,运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并设计了一套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其主要研究和设计的内容如下:1.完成了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阐述了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结构。2.完成了温室节点系统的设计,包括测量子系统,环境调控子系统,温室节点仪表的方案设计。其中,测量子系统设计包括种温室参数传感器的选型,子系统通讯协议和总线类型的选型,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编写;环境调控子系统设计包括各种环境调控设备的选型,PLC的选型,调控设备控制电路设计,PLC系统的I/O分配,以及PLC软件程序编写等;温室节点仪表设计包括监控仪表的选型以及嵌入式组态软件的编写。3.完成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上位机系统设备的选型以及上位机软件的编写。4.通过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得到温室中的环境参数,对影响温室室内温度的参数进行分析,根据PSO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理论,建立基于PSO-RBF神经网络的温室温度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系统采用多级控制结构对温室进行综合管理,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把工业控制技术和农业种植技术上运用到温室农业自动化上,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3.以系统实测数据作为样本,利用PSO-RBF算法理论建立温室温度预测模型,验证了该模型比梯度下降法的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实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从室内和远程观测温室内各种参数指标,实现环境调控设备的就地和远程智能控制,同时还具有数据显示,记录,处理,控制策略下发等功能。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符合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程文锋[9]2011年在《基于WSN的嵌入式温室监控系统相关控制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国内大量使用着的温室都采用简易温室控制系统,甚至完全靠手工操控。随着经济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调控设施的温室比例在逐年增加,传统设施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变的需求日益迫切。温室控制系统的适用性问题正阻碍着温室产业的发展,大量的温室需要成本低、可靠性高、操作便利、适用性强的智能型温室控制系统。本课题采用嵌入式系统代替工控机,用无线传感网络取代有线网络,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温室控制系统存在的适用性问题。本课题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为: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嵌入式温室监控系统硬件架构和系统功能;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研究了结合一致性检验、分批估计和自适应加权平均的温室采样数据融合算法;针对WSN采样数据较长时间的离散滞后造成反馈延迟,从而引起系统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递推灰色预测和样条插值算法消除WSN反馈数据离散延迟问题的新方法;研究了温室动态质能平衡方程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Simulink环境下的温室仿真模型,通过大量温室仿真实验验证了温室模型的合理性和灰色预测插值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了实用的温湿度解耦控制算法,采用反馈前馈线性化解耦方法,将非线性的MIMO系统变成了两个独立的SISO一阶线性系统,求出了使温湿度控制完全解耦的温度和湿度调控量并进行了仿真实验。本文提出的方法解决了阻碍WSN在嵌入式温室实时监控系统中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的灰色预测插值处理WSN反馈数据的方法能在不提高WSN采样率的情况下保证良好的采样数据实时性;建立的温室仿真模型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各种条件下的温室仿真实验;采用的数据融合方法能有效提高WSN采样精度,反馈前馈线性化温湿度解耦控制方法计算较为简单,也很容易应用于嵌入式平台的温室监控系统中。

宗哲英[10]2018年在《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温室栽培作为一种高效高产、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以其内部环境参数可控、不受季节影响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北方寒旱地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作物高效增产与保质增收的重要生产手段。研究表明,温室内部的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以及CO_2浓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旨在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的自动化测控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由于温室内部环境具有时变性强、线性度差、耦合性强、惯性大、滞后明显等特点,且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温室建筑结构、作物生长形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交叉影响;同时,由于对温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较高和运行成本相对昂贵等问题,导致现有的环境测控系统在小型温室群中的实用性不强,推广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在无线传感网络和GPRS传输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温室独立控制与集总监测及软件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具有自组网数据采集和远程集中监控功能的高效、集约型温室群测控管理平台;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温室各环境参数进行长期、实时、集中监测,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不同作物、不同外部环境以及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影响,为研究温室环境参数时空变化规律、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温室空间、改善环境调控策略、优化温室结构与监测方案等奠定基础,同时为后期研究温室内部环境与作物生长需求的最佳参数匹配搭建研究平台并提供数据库支持。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RS485总线/Modbus协议的基础上,研制了集成高速单片机、无线传输模块和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底层数据采集处理节点,构建了一主多从的底层有线数据采集网络,并实现了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功能;研究了节点低功耗数据访问策略及以腐蚀与膨胀算法和均值法相结合的独立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了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高速处理,有效降低了各类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各监测数据在时间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正确反映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传感器组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线性度,环境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3℃和±2%RH,土壤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为±0.2℃和±1%RH,光照强度的测量精度为±5%FS Lx,CO_2浓度的测量精度为±30ppm;传感器组标定曲线的斜率均在0.9~1.1之间,拟合度均在0.96以上;连续工作6h的累积误差分别不超过0.1℃、2%RH、0.3℃、3%RH、100Lx和70ppm,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单片机完成一次数据采集、汇聚与处理过程所需时间不超过5s。2.构建了星型无线自组网数据传输网络,控制所有采集节点进行同步数据采集与异步数据传输;研究了具有无线自组网功能的中心汇聚节点及分组自组网数据传输策略及其指令系统;采用“广播通信与定点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传输过程中的“拥堵”问题,使网络运行稳定、可靠。试验结果表明:采集节点最大连续稳定工作时长达70h,节点间无差错通信距离不小于300m;节点同步采集指令接收时差几乎为0s,完成一次数据采集与处理所需时间不超过5s;中心节点完成一组(4个采集节点)自组网数据汇聚所需时间在1.2s左右,完成所有节点(20个采集节点)数据汇聚所需时间不超过12s。3.以PLC控制器和可编程触摸屏为基础,设计了具有实时数据汇聚和自动调控功能的温室环境参数自主测控系统,编写了上位机软件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与集中显示、环境参数进行独立处理与调控、远程控制指令的接收、参数集中显示与分类存储、实时变化曲线绘制及数据包的重组与转发等功能;研究了控制器数据处理算法和执行机构的驱动策略,实现了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自主调控功能。4.开发了GPRS数据传输设备及网络数据传输协议,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研究并设计了服务器端数据汇聚软件、数据转发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传输、存储与转发等功能;构建了以“C/S传输模式”为拓扑结构的远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并对其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PRS数据传输设备可在15s内与2个远程服务器同时建立连接并实现数据传输;节点可单次传输512字节数据,且连续48h无数据包丢失现象;服务器端数据接收正常,最大接收延迟不超过10s;数据库系统和数据转发软件工作稳定可靠。5.采用LabVIEW编写了客户端数据处理软件,通过TCP协议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构建了温室群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监测系统,并对其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实现了对温室群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处理、远程数据传输与集总分析等功能;通过实时监测功能绘制各环境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通过仿真分析功能对各温室内外的环境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统计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独立与交叉分析,进而观测其时空分布规律及耦合关系。6.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冬季高寒时期日光温室内典型高度平面和典型纵截面上的环境参数进行了长期监测,绘制了室内外环境参数的总体变化曲线,确定了其日变化规律;分别对距地表0.5m、1 m和1.5 m叁个高度平面、地下0.1m深度及典型纵截面上相关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室内环境参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采用插值法和函数拟合对数据进行处理,完成环境关键参数叁维分布重构,构建了主要环境参数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及影响室内环境参数分布状况与规律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D]. 杜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2]. 基于CAN总线的温室控制系统研究[D]. 李泉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09

[3]. 基于CAN总线的温室环境现场层监控系统的研究[D]. 余岚岚.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4]. 食用菌生产环境自动控制系统[D]. 龙永辉. 天津大学. 2005

[5]. 基于智能控制和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D]. 王芳. 苏州大学. 2008

[6]. 基于RS-485总线的温室多点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卢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7]. 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及现场网络化的研究[D]. 孙刚. 浙江大学. 2002

[8]. 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夏爽.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9]. 基于WSN的嵌入式温室监控系统相关控制问题的研究[D]. 程文锋. 浙江大学. 2011

[10]. 温室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与参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 宗哲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温室节点开发及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