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简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称呼,这一称呼言简意赅而又准确深刻。阐发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都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体,例如一个具体的人都具有人的一般性,也是有血有肉有名有性的个体,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和特殊性。离开了具体的人,并不存在抽象的人,一般的人只是对具体的人的一般性之抽象。任何现实的理论也是如此,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论著和思想中,离开了他们的思想的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是对他们的共同思想之抽象,在他们的思想中除了共同的基本观点外还有着许多特殊的或个别的观点。每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也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个别性的统一体。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坚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他为代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现实具体的理论,当然也有一般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一般性或根本性质,“当代中国的”就是它的特殊性。这两方面是密切结合着的,不可分割的,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只抓住其一面都是错误的。下面就来谈谈对这两方面的理解。

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的,下面分别就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一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中有十分明显的表现。人们所熟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而巧妙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际存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人们的思想、认识应该符合反映实际情况,适应人们的实践,并以这种新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但要作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旧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即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但是,所谓解放思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而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其中包含了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理解。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主要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说可以最后归结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事物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中变化发展前进的,这就是矛盾规律的基本内容。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用明显影响着矛盾规律的运转,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这取决于人们是否正确地认识并自觉地掌握了矛盾规律。在人们还没有自觉地掌握矛盾规律的时候,往往只抓住一方而忘记另一方,或者虽然两方都抓了,但一方抓得紧,一方抓得松,邓小平同志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例如既要抓改革开放,又要抓打击犯罪;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抓民主法制;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等等。当然,两手都要硬决不是没有重点,没有主要方面。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把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作出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的决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都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威力。例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中,经济建设属于生产力范畴,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有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如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如政治体制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如此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党的工作重点为什么要转移到经济建设、党的总路线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因为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诸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整个上层建筑都要靠它来支持,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体现。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呢?因为只有改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才能改善和巩固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而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原理的体现。只要认真研究,我们都会明白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的许多观点和作出的许多决定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巧妙运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学说,它揭穿了金钱会自我繁殖的千古之谜(可叹的是至今仍有人信奉这个神话!),发现了利润产生的最后根源是对生产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而这种占有之所以可能,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使生产者能够生产剩余价值,一方面是由于私有制使私有者能利用其拥有的财产来取得剩余价值。私有制的现代形态就是资本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在邓小平同志的论著和党中央的文件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例如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就明确包含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否定剥削剩余价值的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模糊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从来没有动摇过最终消灭剥削,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

恩格斯曾经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当然是美好壮丽的事业,但它之所以能实现不仅因为它是美好的,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有其客观的深刻的根源,经过人民群众的自觉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也就是说它的实现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今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人从开始就以科学社会主义来指导自己的活动,即用它来认识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的阶级关系,制定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建国后的几年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不完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却是在他们的一整套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疑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后来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挫折和曲折,十多年来经过改革开放,终于走上了比较顺利地实现现代化的坦途,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这种社会主义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但它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变,仍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它与过去的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以上谈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下面再谈谈它的特殊性。

“当代中国”,前者是时代性,后者是地区性。当代主要指70年代末以来,它同70年代以前比有很大的变化,一是相对的和平取代了两大霸权主义之间的冷战,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二是发达国家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显示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强大威力,特别是东亚一些原本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富裕发达起来了,这使相形见绌的我国人民感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激励我国人民产生了急起直追的信念。三是各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密切交往取代了过去的彼此封闭,这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中国包括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一是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它虽然近几百年来大大地落后于世界发达地区,但五千多年文化的积累和对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使现代中国人的智力较之世界各民族毫不逊色,这就为我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和智力的前提。二是一百五十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现代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成果和以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三是在整体上经济、文化落后,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又极端不平衡,国际水平的高精尖设备技术与原始手工业劳动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同时存在,社会主义民主与封建家族关系因素同时存在,共产主义思想品质与各种极端不文明现象同时存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些什么特殊性呢?我们不妨按照前面的办法作一些考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它的新的概括、新的发展。这些词句诚然是早就有的,但把它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起来,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则是邓小平同志的创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是针对有些人只是一手抓或者一手硬、一手软的毛病提出来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不仅有着特殊的应用和表现,而且有着重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与其他原理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从中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即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给生产力的发展以更广阔的场所。那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还有没有矛盾呢?如何矛盾呢?斯大林最初认为没有矛盾了,后来才勉强承认了矛盾,毛泽东明确肯定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之一,这是他的贡献。但是如何矛盾呢?能不能说社会化生产与公有制矛盾呢?毛泽东谈到公有制的具体环节与生产力矛盾,他提到了一些具体环节,如生产和交换、积累和消费等等,但其中主要是什么,由于没有充分暴露出来,还不清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总结了30年来经济曲折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体制”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于经济体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那么,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这实际是说,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情况的变化,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应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去取代它。这就解决了当年毛泽东提出来却没有具体回答的问题,是对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诚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也是在新的条件下的新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没有提公有制,可见公有制不是本质。如果作这种理解,那就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排除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了。党中央的文件和邓小平同志的全部论著对公有制的坚持都是非常明确的,公有制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的同义语,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没有提公有制决不是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针对过去忽视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错误,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或坚持公有制还有更为根本的意义。这一点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的社会主义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过去常常被忽视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以上特点都可以在“当代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中找到其根源,而由于它所反映的是中国的特殊时代或当代的特殊地域,这些特点不是一些零星的现象,而是构成了一个特殊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殊形态。因此,它的意义决不限于今天,也不限于中国,它将成为有长远意义的和更大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标签:;  ;  ;  ;  ;  ;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