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有着多种社会交流关系和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交流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以便将来能恰当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内容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作为最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教学任务,课堂交流活动也就把知识领域的交流作为课堂交流活动的中心,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教师是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只是课堂交流活动中的被动的受教育者,是理性知识的接受者,完全没有自主性。课堂交流活动过分突出知识领域的教学,忽视个体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的交流。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知识、认知行为、情感等领域来实施课堂交流活动。
二、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
为了实施主体性课堂交流活动的内容,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多向、立体、交互式、全方位的交流,作为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的主要交流形式来实施。
1.师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交流活动中往往过分强调师生交流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平面的,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学生在交流的活动中扮演着被动学习的角色,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既继承了传统课堂交流活动的优点,更注重发挥学生个体主体性,把“双主体”作为课堂交流活动的出发点。
2.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课堂就是社会的缩影。”既然如此,课堂交流活动不能仅限于师生之间,应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交流,是一种多元化的活动形态。然而在所有的传统的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中,交流的主动权往往在教师,教师主宰着课堂交流活动的一切,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交流信息。学生个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各种感受,过分注重学习的结果,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把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个体间的自由交流、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间的竞争交流三种方式来组织、安排交流活动。
三、基于“双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思维与学生思维的相互沟通的过程。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曹才翰教授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基于课堂教学“双主体”理论和原则,试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双主体”进行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转变观念,师生共为主体。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广泛,学习者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则是相对的。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观,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以教室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形式;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关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2.创设氛围,双向和谐活动。师生双向和谐活动,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和谐的优良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应该尊重和接受学生,坦率待人,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情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建立起真诚、互爱、友好、合作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具有鲜明、顽强个性,热情奋发和富有创造性的有用人才。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民主平等,对学生实行必要的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高效的培养和达到师生双向和谐活动。
3.优化过程,促使主体参与。(1)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在一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2)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数学知识来自实践,产生爱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3)组织讨论交流。交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谈话与交流,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问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围绕问题相互启发,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综合意见交流与评价。(4)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游戏等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解决问题。(5)发展过程参与。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公式的发现过程、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过程、对错误解法的剖析过程、对问题解法的评价过程等。(6)实施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各处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性地补差辅优,有计划地实施开放,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积极评价,提高参与水平。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功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因人施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不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水平。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核心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教与学真正“双赢”。
论文作者:赵爱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主体性论文; 主体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