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索尼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索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5年10月,从疏散地长野县须坂郡返回东京的井深大向位于日本桥的一家名叫白木屋的百货店借了一间房子后,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东京通信研究所”,有员工7人。7个月以后,井深大又与盛田昭夫等人一起,将研究所改组成“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通工),当时的注册资金为19万日元,有员工20多人。这就是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的前身。60年后的2006财年,索尼在全世界拥有近1000家子公司,有员工163,000人,2006年度《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为65位。
在井深大亲自起草的东通工《设立发起书》里的“经营方针”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开发独创性产品,使他人无法追随”。所以,井深大的口头禅“开发别人没开发的产品”,就像一条烙印深深地刻在研发人员的心中,这条烙印经代代相传,又成了索尼的产品创新战略的基本方针。这样的产品开发方针决定了——索尼要么成为标新立异并引领世界潮流的创造型企业,要么成为因第一个吃螃蟹而中毒并为他人铺路的牺牲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索尼的大成功和大失败。
大成功一:录音机
1950年1月,索尼宣布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开发成功。在这之前,索尼曾从东北大学永井健三教授和安立电气公司那里转让了一项后者共同所有的专利,试图生产钢丝录音机,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了钢丝录音机的各种缺陷,就转而开发磁带录音机,困难的是当时日本没有任何有关磁带录音机的资料,唯一的参考文献是一本名为《音像工程》的教科书上的一行字,即“1936年,德国AEG公司发明了磁带录音机,磁带是用塑料带做的,上面涂了磁性材料”。磁带录音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由研发人员反复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一成功奠定了索尼在音像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录音机相配套,索尼还开发了高性能的话筒,这种话筒被著名歌唱家看中以后立即成了畅销产品。到现在,索尼的录音器材在影视界和艺术界都保持着最好声誉。
另一方面,第一代磁带录音机重45公斤,得两个人抬着才能移动,这显然不利于推广。1960年代初,世界各国都在向卡式录音机的方向发展,索尼也不例外,只是觉得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规格的统一。现在的卡式磁带的规格是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制定的,但他们没有能力使它成为国际标准,于是就找到世界最大的录音机生产商索尼,希望共同推动。飞利浦原打算从索尼那里收取专利使用费的,没想到索尼的态度极为强硬,不是无偿使用的话就与其他公司联合,飞利浦见收费无望又不想放弃自己的优势,便公开了相关专利。这样,索尼就在1966年推出了袖珍卡式磁带录音机,其重量只有1.75公斤。当时,这种录音机的音质虽然不及台式磁带录音机,但是携带方便,售价便宜,作为学习外语的工具可是再好没有了。
飞利浦公司公开了卡式磁带的专利并统一了规格以后,卡式录音机的市场是做大了,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当竞争对手都在围绕卡式录音机的音质、功能、成本等方面做文章时,索尼却在1979年推出了没有录音功能的卡式再生机,即随身听(Walkman),让对手大跌眼镜。随身听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为索尼带来了滚滚财源。
大成功二:半导体收音机
1952年,井深大首次访美时,有人和他说起半导体的事情。半导体是1950年由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等三位博士发明的并获得了专利,但一直没有实用化,即发明人也不清楚究竟能派什么用场,充其量就是能代替矿石收音机,或是用来生产助听器。有着敏感的技术嗅觉的井深大马上想到用半导体生产收音机,遂与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西屋电气签订了专利使用权转让协议。尽管如此,西屋电气只允许索尼派人来参观工厂而不同意转让制造设备。所以,这以后,索尼公司倾公司之全力,从研制半导体制造设备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的问世,历时三年,终于在1955年8月向市场推出了日本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也许有读者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用的是“日本第一台”,而不是“世界第一台”,那是因为索尼在半导体的研制上赶不上德州仪器(TI)的速度,结果一家叫利珍西的公司从后者购买半导体后在1954年12月推出了世界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仅比索尼完成的半导体收音机样品早了一个月。此事对满怀信心创造世界记录的索尼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1956年索尼就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生产出了世界最小的半导体收音机。产品不仅在日本,在美国也非常畅销。
大成功三:电视机
当半导体收音机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产品的同时,索尼已经把注意力转到了电视机上,但不是市面上已有的真空管电视机,而是尚未听说过的半导体电视机。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世界首创8英寸半导体电视机终于在1959年12月研制成功。但好景不长,1960年5月开始销售的这款电视机并不为消费者所青睐,原因当然有多种,最根本的还是技术不过关,难以生产出质量稳定和价格合理的产品。尽管如此,它却为索尼在电视机领域的更大投入打下了基础。
1962年4月,索尼向媒体披露了世界最小最轻的5英寸半导体电视机,同时开始在日本市场销售。这回与上回大不相同,由于性能稳定,又能随身携带,所以很受欢迎。尤其是那年10月索尼在纽约曼哈顿5号大街开设产品陈列室时,通过媒体的介绍而前来购买的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把整个5号大街围得水泄不通,带去的样品犹如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索尼不得不临时租用泛美航空公司的两架货机来进行空运。
与此同时,索尼的研发人员已经把注意力转向了彩色电视机。当时的彩电都是采用三枪彩色显像管,显像管的成本高,色彩也不鲜明,所以普及率只有黑白电视机的三万分之一。索尼看到了市场的潜在性,决定摒弃这种方式,采用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博士发明的栅控彩色显像管技术。可是,在这过程中,研发人员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要多,生产出来的彩电成本太高,无法作为新产品推向市场。研发人员再次摒弃了这种技术,决定探索第三种方法。1968年4月,索尼正式向媒体公布了运用自己开发的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生产的彩电,这款彩电克服了现有彩电的所有的缺点,被美国艺术院授予“艾米奖”。索尼彩电的问世,迫使竞争者们或是停产,或是向索尼转让生产技术,迅即引发了一场彩电革命。1995年,索尼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用彩电生产商。
大成功四:录像机
索尼研制成功磁带录音机以后,研发人员马上想到能否在磁带上记录图像。当时,世界上除索尼以外,只有英国的BBC、美国的RCA和安倍克斯等少数企业在研制磁带录像机,但都进展缓慢。1957年,安倍克斯公司首先宣布实用化的磁带录像机研制成功并开始销售,这使井深大深感震惊,指示研发人员加开步伐。
研发人员首先从认识安倍克斯的录像机开始,但是3000万日元一台的售价使索尼望而止步,无力购买样机,只能去拥有此产品的日本广播协会(NHK)观察,由于是后者的设备,研发人员不可能把它分解,所以能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于是,索尼就与安倍克斯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付学费来学习技术,而一旦掌握了基本原理,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就爆发出来了。他们把师傅生产的磁带录像机的缺点都罗列出来,然后逐一改进。比如,把真空管改为半导体,提高工作时间;把2英寸的磁带改为1英寸,以减少磁带的消费量;把转速放慢,以减轻磁头的磨损,同时使磁带的长度压缩一半;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到了1963年,索尼已经能够独立生产安倍克斯型磁带录像机,而且性能也更好,售价只有250万日元。
但是,对于一贯奉行独自路线的井深大来说,仅仅能够生产其他公司原创的产品是不能满意的。他要求研发人员跳出安倍克斯型的禁锢,研制家用录像机。茅塞顿开的研发人员轻装上阵,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台家用黑白录像机。由于索尼的努力,从1964年起录像机开始进入日本的一般家庭。
大成功五:摄像机
在家电王国日本,当照相机和录像机的普及率都很高以后,消费者的期待就是摄像机了,人们已经不满足只能拍摄静止画面的照相机和只能再生他人拍摄的作品的录像机了。当然,从厂商的角度来说,70年代就在生产商用摄像机,研制家用摄像机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厂商之间的技术差异也很小,所以,80年代中期,各种型号的手提式摄像机纷纷上市,整个日本进入了摄像机时代。
索尼最初推出摄像机是在1985年,虽然产品的性能优于其它厂商,但是在日本全国只拥有4000家代理店,是无法靠这么一点优势来与拥有20000家代理点的松下竞争的,所以必须靠产品的创新来赢得胜利。8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的鼎盛期,出国旅游甚至比去国内的北海道和冲绳都方便,于是,索尼紧紧抓住商机,在1989年研制成功与护照一般大小的小型摄像机,然后在媒体上大作广告,呼吁大家出国时别忘了带护照和“与护照一样大的摄像机”。结果旗开得胜,消费者纷纷涌向电器店,购买“与护照一样大的摄像机”。
大成功六:游戏机
日本的电子游戏机市场自1980年代初诞生以后,一直是任天堂和世嘉这两家公司的天下。以生产扑克牌等玩具起家的任天堂在开辟这个市场时,制定了有利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即在生产游戏机的同时,也生产适合这种游戏机的软件,然后通过玩具批发商销售。这样,非玩具业的厂商要想挤进来就很困难,要么花很大的代价硬件软件都自己做,要么为任天堂生产游戏软件,而且即便自己全部能做,销售渠道也难以畅通。
索尼看到了游戏机市场的潜在性,就开始研究任天堂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以寻求突破点。不久他们发现了任天堂的主要缺陷,即软件采用卡式,容量小,生产周期长,数量也少。索尼决定自主开发,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他们除了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影视、娱乐等领域的子公司的资源生产软件以外,还以优惠条件吸引其它软件公司为其开发游戏软件,而子公司索尼电脑娱乐则进行批发和直销。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索尼在1994年底推出了游戏机“Play Station”(简称PS)。PS机的硬件由索尼生产,软件采用光盘方式,在接到订单以后,几天内就能交货,而且成本低,售价便宜,深受游戏玩主欢迎。截至2007年3月31日,PS系列的游戏机在全世界共销售了2亿5684万台,创造了单一产品销售量最大的历史纪录。
以上是索尼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产品,下面我们来看看给索尼带来巨大损失的产品。
大失败一:贝塔录像带
前面提到索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录像机,并使这种录像机走进了一般的家庭。但是,15公斤重的台式录像机还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产品,加上当时卡式录音带已经问世,制造商自然都会把眼光对准卡式录像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录像机还能变得更轻巧。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产品,而且都是在同一时期起步的,所以竞争格外激烈。当时,索尼比其他企业稍稍领先一步,1975年4月,研制成功能录制60分钟节目的卡式彩色录像带,由于内部结构像希腊字母β(读做“贝塔”),所以就命名为“贝塔录像带”,同时完成的是使用“贝塔录像带”的新型录像机。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同类产品。1976年9月,日本维克多宣告“VHS”规格的录像机研制成功,“VHS”的尺寸要比“贝塔”大一些,图像的鲜明度也要差一些,但可以录制两小时的节目。尽管“贝塔”录制的画面要清晰一些,但消费者更青睐“VHS”,因为对一般家庭来说,一盘录像带正好可以录制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到1988年,索尼被迫放弃“贝塔”而转产“VHS”。这意味着索尼必须放弃所有在“贝塔”上投下的经营资源,按“VHS”的规格去重建生产线,可见其损失之惨重。
大失败二:台式计算机
索尼涉足计算机领域的时期不算晚,早在1964年就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台式计算器(SOBAX),但是成本和售价太高,结果竞争不过其他企业而于1972年撤退。
1981年,索尼在美国推出了世界最小的英文文字处理机“系列35”,该机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功能,如通过电话进行数据通信,用3.5英寸的光盘储藏信息,等等,可以说是计算机的雏形,但销售情况却大出意外,几乎无人问津,留下的只是作为记忆媒体的3.5英寸光盘,被作为国际标准延续了下来。
几年以后,受计算机热潮的影响,索尼对研发队伍进行改组,成立了集办公用品、磁带、计算机和通信四部门的力量的媒体信息产品与系统事业本部,再次向台式计算机发起了进攻。一年以后的1986年10月就研制成功32位的台式计算机(News-800系列),售价也只有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开始非常热销,开发费4亿日元两个月就全部回收。但是,竞争对手很快就调整战术,猛追索尼,尤其像富士通、NEC等公司等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对照News-800系列改进自己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时,宁愿选择富士通或NEC,因为两者都是计算机的专门厂商,而索尼则不是。迫不得已,索尼只能再次撤出计算机领域。直到1997年的笔记本电脑“VIAO”问世,才实现了东山再起的愿望。
大失败三:锂离子电池
1975年2月,索尼与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美国尤尼恩·卡拜德公司各出资50%成立了合资企业,生产当时日本还不能生产的纽扣电池。1986年3月,随着合资期限的到期,合资企业成了索尼的100%子公司,更名为索尼能源技术公司。1991年,该公司首次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在此基础上,又与2004年12月推出了高密度的锂电池,受到全世界IT关联企业的青睐。
与以往的镍电池或钾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能承受高电压、反复使用等优点,所以被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等产品。但是,锂电池也有一些致命伤,那就是对生产过程的无尘化作业的要求很高,哪怕一粒微小的金属粉末粘附在上面,长时间使用以后,就会因发热而造成短路,甚至爆炸起火。可以说,对于锂电池的缺点,研发人员是应该比消费者更清楚,只是没有预料到会爆炸起火。所以,当2006年6月一台戴尔笔记本电脑爆炸起火时,索尼还认为是设计方面的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可是,这以后接二连三发生的起火或爆炸,彻底粉碎了索尼的幻想,这些笔记本电脑的共同点是使用了索尼的锂电池。真相大白以后,索尼不得不承担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回锂电池的责任,2006财年中为此而支付的费用高达512亿日元。除此以外,东芝还以商业机会损失和品牌形象受损把索尼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这场官司的结果是不难预料的,人们关心的是赔偿额的大小,如果赔偿额大其它公司也纷纷效仿的话,索尼还将痛苦很久。
索尼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些公司称得上创新型企业的话,索尼绝对是其中之一。那么,我们可以从索尼的产品创新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首先,索尼的产品创新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在他人发明的基础上创造出实用化的产品。由上面的例子可知,录音机也好,半导体也好,都是先购买他人的专利,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以后,再进行开发。但是,这时如果没有一种技术嗅觉,即对他人专利的潜在价值缺乏认识的话,那也是做不到的。
其次,虽然索尼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但是在缺乏市场所期待的核心技术时,便会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比如磁带录像机、彩电、纽扣电池的开发就是这种情况。而一旦掌握了以后,索尼就不会满足于现状,会向更高的水准前进,最终超过对方。
还有,索尼舍得在研发上投入资金,而一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时,马上申请专利或制定行业标准,进行自我保护,同时积极地开展技术贸易,加快研发资金的回收速度。2006财年,索尼的研发资金为5439亿日元,占销售总额的7.1%(不包括金融领域的收入),与此同时,通过技术贸易而获得的收益有351亿日元。
最后,即使遭受重大失败,经营层也勇担责任,不会挫伤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家用卡式录像机失败以后,研发人员因资金损失大而气馁,但是最高层绝不流露这种心情,而是建议研发人员向商用领域开拓,五年以后果然取得了成功。
可以看出,索尼在产品创新方面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赶超”的路线,而且做得很成功。在索尼的发展道路上,成功与失败始终伴随着它,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害怕失败,就应科学地对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