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园林景观成为人们生活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园林景观绿化为城市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污染以及城市内涝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我国海绵城市中园林景观设计相对以前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在园林景观施工建设过程中还暴露出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分析研究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问题,有利于我国园林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环境越来越美。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园林景观;实践
1海绵城市理念的目标方向
现阶段,海绵城市即在城市建设设计时可以如海绵一般充分达到吸水的效果,可以在城市降雨量大时充分吸收水分,还能为城市储备大量水资源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再次利用,达到城市环保以及节省城市财经的目的。海绵城市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必须在建设施工前的基础设施以及用水的安全性能等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审核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水资源的调节和储备设计工作。在湿地或者绿化园林景观或者树林都需要大量水分,可以有效缓解雨季大量降水造成城市内涝的情况,在需要用水时还可以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的紧缺问题,达到雨后水分的释放。
2“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要想切实构建出与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相符的“海绵城市”。则我国当下的首要之务便是对水资源及其相关生态的修复与改造。当然,各地在开展以上工作时除了需秉持在自身权力限定范围之内并不做跨越的原则外,亦需同步做好对原有水体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尤其是针对自然河流与湖泊的水面扩张工作,更是要对水体保护工作重点来加以严格、有效的落实,如此方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打好前期的基础。其次则是基于城市传统的排水系统设计缺陷,各地均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予以补足,尤其是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更需始终坚持“海绵城市”的生态优先原则来顺应当代城市“依势而建、顺势而为”的发展态势,如此方有助于维护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2.2引领规划原则
园林景观作为当代城市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建设过程更应注重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合理融入其中,以完善城市的园林景观功能同时缓解城市地区的用水紧张问题。与此同时,鉴于园林景观的建设,其与城市建设的许多因素之间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对此,若有关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其能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则不仅能将建设目标分解的更加细致,且能确保层层工作的有效落实,继而提升“海绵城市”于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的推广前景。
2.3因地制宜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身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防止各地自然环境因各项工程的建设而遭到破坏。因此,各地的园林景观建设更需注重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有机结合,以确保所采取的建设方式性价比最高,且对周围自然环境影响最低,如此方能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同时维护地方的生态环境平衡,继而彰显地方的区域特色并降低园林项目的建造成本。
2.4海绵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
在进行海绵城市在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规划设计排水和进行蓄水工作时的人工规划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不受损失,有效降低在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施工工作中人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自然生态的和谐,保障园林景观建设人员安全以及水资源的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应用
3.1建设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
现代社会缺乏的不是公园建设,而是缺乏适应生态需求的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建设。当前城市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缺乏水资源,雨水的降落往往不能及时回收为人们使用,造成大量洪涝灾害产生,如今的雨水系统特别是缺少能够集净化与储蓄为一体的资源或环境因素,设计师、建造师们越来越注重结合海绵理念设计,加强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建设,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等娱乐场所拔地而起,发挥着他们储水蓄水调节生态的作用,在给民众以美的感受同时,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环境。湿地公园与传统公园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集娱乐与生态水循环为一体的娱乐场所,从而可以加强湿地建设力度。
3.22推广渗透式绿地等设施
渗透式设施也称作下沉式绿地,通常此类绿地是低于地表二十厘米的,它涵盖着多种设施,不仅包括水塘建设还包括渗透雨的湿地建设。通过它自身的渗透作用,对天然水资源进行去杂质、反吸收、重吸收操作,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限度效益。渗透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排洪渠绕,有效解决输水管道堵塞问题,减少水中杂质,提高水质纯度,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在下沉式渗透式绿地的过滤后,水中含有大量有益身体健康的益生菌,通过益生菌微化作用,高效减少有害因子生存率。
3.3建设雨水花园设计
建设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的重要应用之一。雨水花园主要指的是通过人工挖掘,把土壤变为中间下陷四周凸起的绿地地形结构,充分利用其地形优势及其土壤特征,做到最大限度的土壤蓄水能力,以吸收降雨时的水资源,进而进行后序净化工作,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3.4构建道路绿化带设计
道路绿化带可以作为城市改造的实施试点。在绿化带周边布置生态树木从、灌木丛,合理约束道路中径流流向,水流流动趋势及水量控制,通过部署植物驻留点等绿化带改造设施,在发挥设施美化环境作用的同时起到良好防洪救减灾作用。
3.5构建道路铺装设计
传统的道路铺装设计采用不透水材料,例如混凝土、广场砖、石材等,这些材料表面过硬,内部不可兼容这都不利于实现生态循环建设。在如今的现代化设计中,我国大力推广透水性铺装材料,不提倡使用过去传统的不透水材料,将不透水的硬化材料转变为用透水硬化法做出的材料,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车场、室外购物广场、运动操场、空旷地理环境,倡导深化全民生态保护自觉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不断快速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给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有效改革,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有利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性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开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索[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233-234.
[2]吴仲安.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8(13):80-81.
[3]聂斯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低碳世界,2018(02):184-185.
[4]黄丽江.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197-199.
[5]邓思连.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6):134.
论文作者:贾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理念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