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等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同时中考改革也带来了一些对教育的挑战,特别是让初中生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规划未来职业、设计幸福人生的生涯教育,成为各相关教育主体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本文在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大学生、高中生生涯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主要途径,提出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强化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务实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兴趣;实现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全面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等观点。
关键词:生涯教育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98-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改革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价值日益得到社会认可。问题在于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如何让他们更好的和社会、未来的职业匹配,让他们过好幸福的人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这催生了中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在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份纷纷进行了生涯教育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这样的发展需求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其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核心目标,关注初中生生活的逐步扩展及其时代特征,将初中生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法治意识和社会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初中生在成长生活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内容上突出对初中生思想和精神成长的指导、对生活的思考练习。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各年级教学内容贯穿于价值观教育之中,以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从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学生发展的途径和目标。然而,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青少年转折点。他们具有思维独立、敢于创新、反叛和情感易感性等心理特征。如何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自身学习生活需要之间找到联系和契合点,帮助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和集体观等,引导学生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打通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连接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是初中生需要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生涯教育是在事业可能和现实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有关指导,大多数同学并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规划问题,造成一部分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迷茫。生涯教育促进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初中生通过觉知与承诺唤起对生涯教育的了解,通过科学的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设定发展目标、提高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并学会在再评估过程中进行完善和修正。具体来说就是让初中生了解他自己,比如说他未来适合什么,他能做什么,他未来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他怎么达到他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帮学生了解自己。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独特学科价值,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学科实施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学科测评实行,为在操作层面渗透生涯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我们可以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让初中生体验生涯规划,让学生收获规划成果,产生生涯教育应有的引导和示范价值。首先,落实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独特学科价值,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即初中《道德与法治》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与生涯教育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生规划和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价值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和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学科实施方式,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现实路径。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为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施形式,通过这些务实、丰富、有效的形式,能有效渗透生涯教育。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学科测评实行,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价值导向。与传统纸笔考试为主的结果评价不同,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素养、综合能力衡量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这与生涯教育的直接现实性有高度关联,通过过程性表现评价的引导,有利于生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据此,学校可以把生涯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生涯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等结合,借鉴初中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劳动技术等教育结合起来,对初中生实施有效的生涯教育。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教师深入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发展实际需求更深层次、更务实高效地结合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拟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参与主体等方面分析生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强化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家统编教材、课程标准等课程资源,通过教学活动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以其思想中尚存的真实困惑、矛盾为突破口,更深入的探讨所学知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职业生涯的介绍,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生涯的规划,从而增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性。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一课的“梦想”热气球活动,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业梦想。通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逐渐了解相关的职业,同时发现自己个人兴趣、特长,思考自己的人生。又如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一课中,“发现我的生命”与第三课“发现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做自己生命的导演”活动,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空泛的,而是联系到每个人自身的;生命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发现和创造的;生命的意义不是他人赋予的,而是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明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有意识在教学渗透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强化生涯规划意识。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
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样和客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要加强的顶层设计,要将生涯指导与德育、美育结合,与学生实际发展和需求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信息,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群体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介绍成功职场人士的经历、经验。通过这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学生个性、贴近现实的生涯规划,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而积极的发展目标,从而深刻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这样要求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校本化拓展和开发,运用探究式教学、讨论研究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展开对教材内容关于生涯教育的渗透、生涯意义的探讨。校本课程资源模式下的生涯教育手段以鼓励、体验、互动和引导为主,通过老师的细心引导、耐心教育和真心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参与使自己内心的生涯意识和生涯规划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形成。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一课的“我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我探索的途径,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对自我认识的句子,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认识自己一般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入手;认识自己的途径一般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个方面。还可以运用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通过“兴趣岛”游戏,带领学生探索自我,并掌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和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最终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自己,从而不断塑造自己新的形象,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最终管理自己的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
3.务实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兴趣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讲授教学为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本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方式将进行深刻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性学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活动化,以及活动内容课程化,有效连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应以活动型课程的方式,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兴趣。如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的活动:探究一个成功人物的成长故事。教师可以设计对人物访谈的活动,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成功人士,也可以通过收集、查找资料了解一个人物。设计问题如下:主人公怎样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主人公为什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在主人公工作面临困难的时候,他怎样克服的?还可以尝试运用生涯规划中的SMART工具,分析设立发展目标。又如《道德与法治》学科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查找生活中的事例资料,增强事例的额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相关视频材料,“最美司机吴斌”视频材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对生命心存敬畏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探讨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在“珍视生命”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展示榜样人物增强生命韧性的事例,比如“西南联大校友许渊冲的故事”、“汶川地震中的最美舞者”等,加深学生对增强生命韧性方法的认识,激发他们自觉增强生命韧性的情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正确的看待和面对挫折,学习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通过挫折磨练意志,自强不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带着很多的资源和智慧面对未来新的环境,成功人士的艰苦奋斗、专业素养、自律自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资源和智慧帮组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应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达到丰富课程知识、认同课程知识的目的,还增强了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利于对自身条件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促进生涯规划意识形成。
4.实现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全面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社会多元主体,因此应坚持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一是不同职业角色的扮演,二是不同职业角色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生涯教育,全面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国家司法机关”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和工作要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审判员、书记员以及人民检察院的公诉人等在工作时的状态以及职责之间的区别,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这样的职业体验活动是学生审视、明晰自己职业理想的重要契机,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职业理想的窗口,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成长的目标与路径。教师可以通过量表工具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测评使初中生进行自身情况分析,加强自我了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还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家庭教育环节,家长要转变观念,以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培养的标准。可以把生涯教育通过学校全员参与,从学科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炒菜师傅、保洁阿姨、宿管老师等全员都可以设计参与到生涯教育中,告诉学生未来的生活,生涯指导的方式是非常多元化,体验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最后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我们要首先明白,上生涯课不是解决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大学的问题,而是着重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
总之,生涯教育是初中阶段应重视的人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在生涯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兴趣,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以个人的个性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初探.高考教育与探索,2017.
[2]汪燕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的策略[A].江苏教育,(2018)80-0042-02.
[3]孙瑞琛,刘文婧.初中生涯教育之必要性和实践路径[A].教育科学论坛,(2017)09-79-02.
[4]王漪.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孙继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5(25):132.
[6]刘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论文作者:沈铭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课程论文; 生涯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论文; 初中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论文;